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园区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一起来看看吧,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园区经济运行分析报告1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的切入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市委领导关于“要注意总结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指示精神,最近我们对××园区经济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园区经济进展情况
目前,我市的园区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组织管理的园区,如××工业园区、中国(××)民营工业园、××华侨投资区;另一种是由企业自主开发的园区,如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北生药业科技园、银河软件科技园、国发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等。
××市工业园位于市区东北郊,是由原港澳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四川开发区的基础上组建的,占地21.6平方公里。
园区按功能规划分区有传统工业区、高科技产业区、出口贸易加工区以及科研设计区、办公区、商住区、后勤服务区和仓储堆场。
目前区内基础设施已臻完善。
①市政设施:目前覆盖园区6平方公里的主干道和雨、污水管及给水管网已基本建成使用;
②电力供应:近期园区内已有10KV双回路3条专线,另外预留有35KV的架空线路,可以满足现有企业用电需要。
目前原供电部门正在筹建园区内投资额20xx万元110KV的港澳变电站,计划明年1月份开工,它的建成将可以满足整个园区的工业用电要求;
③给水供应:目前供水4万吨城市供水管进行供水;
④电信:园区已开通有线和移动电话及宽带数据通讯;
⑤管道燃气:工业园区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日供30吨的管道燃气工程即将动工建设,力争20xx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园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工业园区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免费代办项目所需全部手续。
工业园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已引进企业26家,合同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已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
入园企业中有泰国正大集团卜峰饲料公司、香港夏氏海洋科技生物公司、玉柴高级润滑油公司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北生药业科技园是我市十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的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一个综合科技园,力争在5-10年内建成我国一流的制药基地和一流的科研开发基地。
该公司将以科技园为依托,努力发展成为一家集生物制品、生化药品、血液制口、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科技成果转让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园区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预计投资额5-7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1-3年。
园区第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左右,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园区内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研发中心、GMP生产厂房,办公大楼附楼、中科院院士别墅楼群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园区准备生产的主要产品基本为国家一、二、三类新药,有一类新药国家863项目痢疾双价活菌苗;二类新药格列美脲、FPS(肾宝胶囊);三类新药疏可眠胶囊等。
据市场分析,这些产品均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以上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3.6亿元,创利税8000万元。
××银河科技作为马年第一家增发A股的上市公司,已募集资金人民币约5.8亿元,准备将银河软件科技园建成一个既有高科技风范又有亚热带风景的工业与旅游一体的园区。
“××银河软件科技园”位于××市市区西侧××大道、北部湾西路、西藏路和昆明路交汇处,占地近千亩,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园林化,生利于提高城市品位。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有意让地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在××大道沿线;各园区既是一个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产业群,又是整个城市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园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①管理体制仍未规范、理顺。
目前××的园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企业行为,这些园区由企业自主经营管理,只需政府在政策上,以及招商宣传上给予支持便可,另一种是市工业园、华侨开发区等这些政府主导,以派出机构管理的园区往往给人政企不分,管理体制混乱的感觉。
②投资软环境虽有改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自市委、市政府成立行政审批中心后,办事地点相对集中,效率提高,得到了投资者的称赞。
但有的投资者反映办事程序链过长,在某一个环节卡壳导致贻误商机,有的部门履行行政职责时仍以罚款为目的。
③园区相关优惠政策未能配套落实。
有的部门出于私念往往在执行优惠政策上打折扣,如园区内建筑防治白蚁费用可减半这一政策未能认真执行。
人才的相关政策如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导致企业所招聘的人才难以落户。
④个别园区出于对扩大园区企业数量,壮大园区规模的考虑,对入园企业往往降低标准,如有的污染较大或手工作坊式的企业也接纳其中,这将影响整个园区的形象和格局、性质。
⑤对“市辖”园区的投资以及园区的土地开发如处理不当,可能会给××带来新的遗留问题。
由于××目前财政仍比较困难,开发园区建设主要方式是采用土地滚动办法,而划分园区用地往往会带来搬迁纠纷,以及破坏城市规划。
20xx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
盛乐经济园区为什么能在短短7年内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和自治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并带动和林县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想通过对这里的居民进行经济生活调查想要了解到的,也希望对全国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有一点启发。
在向盛乐经济园区居民投放的110份关于收入、支出和满意度三方面调查的问卷中,有效问卷达86份,抽样合格率为78%(三铺、四铺村居民有250多户)。
在有效调查的86户居民中,我们发现:认为盛乐经济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影响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7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4%,说不清楚变化的占5%。
在有影响的78%的比例中,认为是有利影响(即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占73%,认为是不利影响(即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不如从前)的占5%。
由此分析,73%的满意度集中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有利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有利的影响?这些有利影响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利影响的出现?园区开发建设前后生活没有变化又说明什么呢?
此外,我们还对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做出了系统的比较。
去年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0%,这一收入段在1999年以前(即园区建设前)的比例份额是55%;去年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占27%,1999年以前为27%;去年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是38%,而1999年以前是15%;去年年收入在20000—30000元的是16%,而1999年以前仅为3%;去年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有7%,而这一段的比例在1999年前为0%。
而支出部分,去年花消在20xx元以下的有3.5%;20xx—3500元的是0.5%;3500—5000元的是26%;5000元以上的是60%。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发现,99年以前55%的居民生活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而去年这一比例大大降低。
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较之99年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可见有利影响首先显著的表现在年收入的明显提高上。
但是仍然有10%的居民去年年收入还在5000元以下,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园区建设后有些居民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反而降低。
对去年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表示很满意的是10%,满意的是17%,认为一般的占34%,不满意的是34%,很不满意的是2%,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1%。
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稍多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内在动因和潜在希望。
除了收入情况,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也是园区建设对居民生活有无影响的又一表现,以下数据可以证明。
以手机为例,86户中没有手机的占20%;有一部手机的37%;两部的为32%;三部的为8%;四部为4%。
手机作为新媒体其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的通晓程度。
再看看近两年的购买情况:购买住房的9%,购买家电41%;购买手机的29%;购买机动车的15%;其他为6%。
有能力购买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是现象。
为了探究一开始所提到的疑惑的原因,我们按照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得出:
①以种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居民占28%。
其中78.4%的土地是自己经营,21.6%的土地是出租给别人经营,而且大多数土地是种植玉米和土豆,也有少数是种植牧草、蔬菜和向日葵。
近两年土地上的收入大致分布为:5000元以下的占52%;5000—10000元的是32%;10000—15000元的是8%;15000—20000元的是4%;20000元以上的是4%。
这部分居民的收入受园区开发建设的影响基本不大,但是有村民反映园区曾征用土地进行建设的情况,政府给予了少量的补偿。
有一位村民种植的蔬菜在师范大学和蒙牛食堂进行销售,收益颇丰。
这表明园区高校、企业自身开发建设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融入了园区经济生活中。
②在园区高校、企业工作,以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28%。
其中在园区蒙牛企业工作的36人,在师范大学工作的5人,在兆君企业工作的2人,此外还有在万世宝、宇航人等企业工作的。
月工资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居多,从事清洁工和打零工的居民月工资最少,每月500元左右,此外有进入管理层的居民月工资为20xx元左右。
这反映了园区高校、企业自身成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帮助。
高校、企业被吸引来此建设是因为园区的政策相对开放:建厂用地不花钱;前三年减免部分税费;对入园企业所需的水、电、汽、暖等按企业需求供给;免收配套增容费用;基础设施较完善。
③靠做生意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5%。
经营第三产业的主要项目是:通信服务、餐饮服务、日用百货、农机五金、服装洗化等,年收入均为万元以上。
④出租房屋户为17%。
每间出租的房屋平均收入600—1000元不等。
租房的主要人员的比例为是:蒙牛员工50%;其他企业员工23%;师大学生22%;镇上的商人5%。
由③④两项可以看出高校、企业带动当地形成市场,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