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背景下旅游社发展问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疫情背景下旅游社发展问题报告1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
二是旅游纠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旅游订单退款不及时、退订扣费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会陷入“交费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境地,阻碍我国旅游业复苏脚步。
三是地区旅游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加大了感染风险,影响游客出游信心。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
我国旅游业要复苏,首要任务是逐步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线上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心理素质;抓住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遇,遴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推动文旅行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是从我国旅游业的用工与就业问题入手,避免市场信心丧失,不仅要在降低社保费率、延迟缴纳社保费、“留岗留薪”补助等方面灵活安排好,还要为创业人士注入强大的市场信心。
三是抓住新的旅游突破口,发展“线上旅游”,以弱化疫情影响,推动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云旅游”为例,这种线上旅游直播类活动,在抗疫特殊时期经受了考验,“云”模式逐渐成为年轻一代青睐的娱乐方式,不仅能与民众保持良好沟通,还可以锁定部分民众转化成为线下游客。
(二)突出联防联控,筑牢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关联产业类型多样、细化明确,包括酒店、旅游交通、餐饮、购物等,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全面复苏。
虽然疫情最终控制和结束的时间尚未可知,但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唤醒经济复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区域内旅游企业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好联防联控的准备。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养老、旅游纪念品、数字娱乐、旅游新媒体营销等项目层出不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帮助有困难的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为他们减损失、降成本。
二是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依托旅游文化活动组织,塑造地区旅游名片。
例如依托海滨旅游胜地,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休闲时尚运动胜地;再如依托山岳风景区,延伸产业链,发展健康养生、宗教文化、山地体育等产品。
三是注重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我国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已经体现出多样化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游览需求,而为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长期保持下去。
(三)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
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首先,全面推进旅游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也要坚持常态防控,控制团队规模,常备防护用品,加强防疫宣传。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境外零星病例持续输入,旅游活动的密集性使得防疫工作必不可少,能有效保证旅游活动有序开展,但也对旅游业恢复有一定限制。
2.经济层面。
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前期旅游业几乎停摆,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极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在暂停营业期间,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处于失业状态,在其他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之际,一些失业人员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在放开跨地区旅游之后,旅游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各地为助推旅游业复工复产,发放旅游优惠券,开展景区免费游等活动,如湖北省推出的“惠游湖北”、山西的“千万福利,惠游晋中”、陕西的“惠游陕西”等,航空公司推出一系列“随心飞”“快乐飞”等优惠套餐,这些举措有效刺激旅游消费。
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为适应游客游览需求,将景区可承载容量调整为75%。
全国A级景区超过1.2万家,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数多达300万。
在第三季度,我国A级景区的接待游客人数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七成,部分景区已达同期水平。
旅游度假区在7、8月份全部恢复开放,其接待人数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九成。
4.技术层面。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论是学校的网络授课,工作上的远程会议,或是学术或行业研讨,都很快适应了网络环境,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同时,国家倡导促进健身和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虽然各地旅游活动均被叫停,但为满足人民的游览参观需求,各省的博物馆纷纷将展览搬到网上,推出线上主题展、数字全景展、文物数字展等展览活动,给人们呈现视觉盛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风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逛遍各地博物馆。
近年来,多媒体展示技术如实时人景合成、三维动态成像、全息影像、VR、AR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一些易损文物也可借此得以长久保存。
当实体博物馆实现网络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也将出现。
而此前,受技术限制,网络有延迟,对VR全景展览视觉会有不适感,而随着5G技术逐步商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人们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生动直观地进行景区实景游览。
二、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业的脆弱性。
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较为缺乏,这些可能对给其带来直接的、严重的影响,这体现旅游行业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景区依靠的是游客,景区的特色资源无法随游客而移动,而且一些自然类景区的特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但很难恢复如初。
若景区无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便很难为其创造效益,这就是旅游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脆弱的地方。
在人们的以往认知里,旅游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但如今,地方投资建设景区往往投资较大,尤其是若以星级标准创建的景区或酒店,其初始投资不菲,建成后的创收阶段,若景区客流量或酒店入住率达不到预期水平,其前期投入可能需要较长的回收期。
在疫情期间,不论是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没有游客便难以为继,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或许旅游业从实践上回归“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灵活模式[2]。
2.旅游业的多功能性。
对政府而言,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能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演艺等,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从2022年的42.4%上升到2022年的47.4%,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疫情导致部分人失去工作,旅游业对就业市场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压力。
对消费者而言,疫情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旅游動机,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如休闲、保健、娱乐、购物等;对企业自身而言,各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扶持企业发展,推出的优惠活动对消费者有较大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给旅游业带来了生机,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升级,给游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旅游业的依赖性。
旅游业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政府、开发商、旅游地居民、旅游者等参与主体的依赖,以及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如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旅游扶贫政策,各地具有资源条件的乡村依靠政策的扶持进行厕所革命,大幅度改善村貌,美化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当然,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投入,投资者愿意加入进来,同时还需要乡村中的村民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参与其中。
当乡村旅游景区建成,对游客开放,只有充足的客流量才能保证景区顺利运营下去。
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开发之初的资源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旅游规划的依据。
资源禀赋越高,其旅游地生命周期越长。
在开放跨省旅游之际,不论是政府、企业、从业人员或是旅游者都对旅游行业的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3]。
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首要原则,其次还要注重实现三大效益。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背景下旅游社发展问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疫情背景下旅游社发展问题报告1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
二是旅游纠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旅游订单退款不及时、退订扣费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会陷入“交费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境地,阻碍我国旅游业复苏脚步。
三是地区旅游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加大了感染风险,影响游客出游信心。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
我国旅游业要复苏,首要任务是逐步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线上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心理素质;抓住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遇,遴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推动文旅行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是从我国旅游业的用工与就业问题入手,避免市场信心丧失,不仅要在降低社保费率、延迟缴纳社保费、“留岗留薪”补助等方面灵活安排好,还要为创业人士注入强大的市场信心。
三是抓住新的旅游突破口,发展“线上旅游”,以弱化疫情影响,推动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云旅游”为例,这种线上旅游直播类活动,在抗疫特殊时期经受了考验,“云”模式逐渐成为年轻一代青睐的娱乐方式,不仅能与民众保持良好沟通,还可以锁定部分民众转化成为线下游客。
(二)突出联防联控,筑牢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关联产业类型多样、细化明确,包括酒店、旅游交通、餐饮、购物等,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全面复苏。
虽然疫情最终控制和结束的时间尚未可知,但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唤醒经济复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区域内旅游企业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好联防联控的准备。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养老、旅游纪念品、数字娱乐、旅游新媒体营销等项目层出不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帮助有困难的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为他们减损失、降成本。
二是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依托旅游文化活动组织,塑造地区旅游名片。
例如依托海滨旅游胜地,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休闲时尚运动胜地;再如依托山岳风景区,延伸产业链,发展健康养生、宗教文化、山地体育等产品。
三是注重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我国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已经体现出多样化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游览需求,而为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长期保持下去。
(三)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
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首先,全面推进旅游业与科技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