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门诊安全自查存在问题整改报告,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4)06-0123-03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启用,极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利于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1],是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
各级医疗机构是各类疫情数据收集、汇总、输入的基本单元,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涉及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传染病漏报率为23%左右[2、3],把工业管理中的PDCA循环引入到疫情直报管理中,能减少漏报、少报、瞒报,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4-6]。
传染病疫情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7、8],需要全过程管理才能发挥系统的功能,需要相关人员全员参与、全系统稳定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效率。
1纸质报告卡的缺陷
手工报告模式依赖于临床医师的主动报告,难以杜绝传染病漏报问题的存在[9]。
由于门诊医师接诊量大,门诊患者就诊登记率较低,填写字迹潦草。
住院医生填写出入院登记本时仅填写主要诊断,不利于住院病例传染病漏报的检查。
医生对传染病报告重视不够,疫情报告意识不强,常出现字迹潦草、项目不全、迟报、误报、漏报现象。
部分患者对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缺乏了解,不愿意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配合性差,导致原始数据缺失。
纸质报告卡从填写到上报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延迟送达、丢失、迟报、漏报等现象,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不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易造成信息泄露,产生纠纷后难以认定责任。
检验科及放射科阳性登记本存在漏登现象,检查阳性结果返回科室及医生查看常出现时间滞后。
疫情报告管理员往返各科室现场手工核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住院病例、检验科和放射科阳性结果,耗时多,效率低,不可避免出现差错。
同一病例在不同时间、不同科室、不同医生间就诊,重复填报增加各环节的工作量,同时增加填报医生的抵触情绪。
2在医院信息管理(HIS)系统中嵌入疫情报告系统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是政府部门公共卫生任务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指标,如何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HIS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10],涉及门诊、住院、财务、药房、病案管理等模块,并与检验科的LIS系统、放射科的PACS系统建立链接。
在HIS系统中嵌入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块,建立传染病上报和管理子系统,整合各系统之间的数据。
基础数据一次录入长期使用,自动传输、比对、输出结果,资源共享,避免原始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人工核查比对等,有效避免报告过程中的迟漏瞒虚等问题,能及时、准确、自动地完成系统设定的传染病病例汇总、比对和结果输出,经审查后及时录入国家的网络直报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嵌入疫情疫报系统,保证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准确、高效、无误、及时。
3疫情报告系统
疫情报告系统包括疾病诊断字典、电子传染病报告卡、门诊医生工作站项目设置、复诊传染病病例重报自动提示功能、门诊和住院传染病强制报告功能、检查结果反馈功能、疫情信息汇总功能等。
疾病诊断字典为国际统一的ICD-10疾病分类编码诊断字典,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7,8]需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名录进行对比后,设定应上报传染病诊断名称范围,并对医院使用的ICD-10诊断字典库进行标识。
疾病诊断名称与ICD-10编码对应,格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一致,确保医院的疫情报告卡与国家直报系统完全匹配。
门诊医生工作站内容和格式参照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的要求设置,医生完成病人诊疗信息填写并保存后,工作站的相关信息即时储存至HIS系统数据库中。
复诊病例重报自动提示系统根据复诊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名等信息与数据库自动搜索比对,对有就诊史的病例,系统自动弹出相关信息,由诊疗医生判断是否为同一病例、是否继续再次报告,可大量减少重复上报病例。
门诊和住院的传染病强制报告功能保证传染病确诊时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医生只有完成报告卡的全部内容的填写并保存并上报后,才能进行其他诊疗活动,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的发生。
模块还提供随时上报传染病的路径,方便医生随时上报。
检查结果反馈功能使送检医生能借助网络随时查询检查结果,便于及时诊断与报告。
检验和放射结果中与传染病诊断相关的阳性结果,如致病菌培养阳性、放射科X线检查为疑似肺结核诊断等,出具检查结果的医技科室医生能够直接发送相关信息提醒送检医生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一览表传送到医院疫情报告管理部门,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将阳性检查结果与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比对,发现未报告病例及时通知送检医生尽快诊断报告,减少传染病迟报的发生。
疫情信息管理终端由医院疫情报告管理部门管理,实时接收和打印传染病报告卡,浏览并导出门诊就诊和住院病例,浏览并接收检验科和放射科等检查阳性结果一览表,方便疫报管理员的网络直报,实时核查和监控门诊和住院病例及检验科和放射科查出传染病相关诊断病例,从技术环节杜绝漏报、迟报和误报[10-12]。
4疫情报告管理体系建设
职责分工明确,由分管副院长具体领导,信息科等相关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保障。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HIS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块提出具体要求。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医院使用的ICD-10编码库中需上报的法定和监测传染病相关诊断进行标识,并提供检验科阳性结果库及放射科阳性结果项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随时对HIS系统的变化进行跟踪,同时收集医生对传染病上报系统的意见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工程师对有问题的软件进行修正,强化信息交流和沟通。
信息工程师提供医院使用ICD-10编码库。
信息工程师对HIS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编程并嵌入HIS系统中。
运行控制在系统之前进行全员培训,让临床医生了解上报途径和填写要求,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系统使用熟练,对医生上报传染病随时进行指导。
5日常管理、目标管理及惩奖机制
规范书写医疗文书,杜绝传染病漏报和迟报现象。
取消送单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报。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日对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接收、审核、打印、上报。
定期对门诊日志、出入院诊断、检验科阳性结果、放射科阳性结果等报表中的传染病诊断病例进行上报核实,及时发现迟报、漏报病例,通知医生及时补报。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月对上报的传染病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公示。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月对传染病漏报、迟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漏报、迟报与科室质控挂钩,增强医生传染病上报意识,减少传染病漏报、迟报的发生。
6结果及反馈管理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通过对全院传染病直报的质量监控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发现引起传染病报告卡质量缺陷的因素,将整改措施反馈并协助各科室制定相应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对整改效果进行阶段评价和终末评价。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不定期到临床收集对传染病报告子系统的意见,并对其进行整理,提交信息工程师进行整改。
配合疾控部门对相关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院内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7培训机制
对新上岗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传染病诊断标准,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加强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学习、考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报的发生。
组织医务人员及时学习新发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和最新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以及医院疫情管理系统的最新变化,让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更新知识,确保医院疫情报告工作的有序开展。
8系统完善
建立疫情预报系统维护更新机制,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时更新,与国家各项规定保持一致。
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反馈机制、惩奖机制长期化,采用PDCA方法进行管理,保证疫情报告涉及的全体人员掌握最新的知识、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建立与上级主管机关的协调机制,及时依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最新要求对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操作方式进行更新,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具有法定的强制性,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零误差、全系统稳定运行,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法、加强培训与指导、增强社会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重要性的认识及患者对传染病报告的依从性,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的发生。
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进行全过程管理,借助HIS系统中的模块,确定管理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对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PDCA方法进行修正[13]。
未来条件许可,应研究医院内部的疫情报告系统与国家直报系统的互联互通,直接将数据从医院系统传输至国家系统,同时研究国家系统对基础医院的结果和差错的反馈机制及修正机制的方式和内容,以促使疫报系统的双向性。
关键词:改进超声科工作流程;对策
超声科隶属于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是接待患者就诊后检查的第一站,其服务质量反应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关系到整个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及社会形象[1]。
彩超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影像学辅助检查之一,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彩超医生因工作任务重,常期处于繁忙的应诊状态[2],如果人力、机器设备不充足,会造成患者检查滞留,满意度下降。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加,2013年门诊量约100万人次,月门诊量近8万多人次,超声科10台彩色B超完全替代了黑白B超,高峰期月检查达15581人次,日均达519.7人次。
目前开设的有妇产科、心脏、腹部、甲状腺、血管、乳腺等彩超检查。
2结果
2012年3月以前住院和门诊患者没有分流,做检查时必须到门诊排队等候,彩超、B超共5台,10名医生,月高峰期彩超检查达5454人次,黑白B超2953人次,日均达280.2人次。
住院患者需要家属陪同到门诊等候检查,人流量聚增,走廊及检查室门口围的水泄不通,科室环境嘈杂、秩序混乱,因此造成超声科门诊拥堵,由于患者多,等候检查时间过长,心情烦燥,吵架、投诉接连不断;部分患者不能安排在当日检查,甚至要安排在几天以后,他们担心等候的过程中影响病情的诊治,使得他们不得不到外院诊治,也造成了病员的流失;另外,设备及医生的缺乏,医生常期超负荷工作,怨声载道,他们在做彩超检查的同时还要顾及环境秩序的维护,势必影响了其诊断质量及效率。
3优化彩超检查流程措施
3.1以上出现的问题,医院管理层非常重视,为了给患者及家属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绿色的服务[3]。
2012年3月以来,院方克服重重困难,采取门诊和住院彩超分流,改善超声科的环境,增加机器设备、医生及服务窗口。
在门诊设有安静、温馨的候诊大厅、分诊台及专职的分诊及保安人员。
为住院患者另开设了检查室,备有7台彩超,设分诊台、叫号系统及专职的分诊人员,使住院部患者检查有序,省去了患者及家属在住院部和超声科门诊之间奔波的过程,同时为患者提供电话预约和取送报告单的服务,极大地为患者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门诊安全自查存在问题整改报告,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4)06-0123-03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启用,极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利于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1],是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
各级医疗机构是各类疫情数据收集、汇总、输入的基本单元,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涉及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传染病漏报率为23%左右[2、3],把工业管理中的PDCA循环引入到疫情直报管理中,能减少漏报、少报、瞒报,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4-6]。
传染病疫情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7、8],需要全过程管理才能发挥系统的功能,需要相关人员全员参与、全系统稳定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效率。
1纸质报告卡的缺陷
手工报告模式依赖于临床医师的主动报告,难以杜绝传染病漏报问题的存在[9]。
由于门诊医师接诊量大,门诊患者就诊登记率较低,填写字迹潦草。
住院医生填写出入院登记本时仅填写主要诊断,不利于住院病例传染病漏报的检查。
医生对传染病报告重视不够,疫情报告意识不强,常出现字迹潦草、项目不全、迟报、误报、漏报现象。
部分患者对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缺乏了解,不愿意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配合性差,导致原始数据缺失。
纸质报告卡从填写到上报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延迟送达、丢失、迟报、漏报等现象,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同时不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易造成信息泄露,产生纠纷后难以认定责任。
检验科及放射科阳性登记本存在漏登现象,检查阳性结果返回科室及医生查看常出现时间滞后。
疫情报告管理员往返各科室现场手工核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住院病例、检验科和放射科阳性结果,耗时多,效率低,不可避免出现差错。
同一病例在不同时间、不同科室、不同医生间就诊,重复填报增加各环节的工作量,同时增加填报医生的抵触情绪。
2在医院信息管理(HIS)系统中嵌入疫情报告系统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是政府部门公共卫生任务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指标,如何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HIS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10],涉及门诊、住院、财务、药房、病案管理等模块,并与检验科的LIS系统、放射科的PACS系统建立链接。
在HIS系统中嵌入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块,建立传染病上报和管理子系统,整合各系统之间的数据。
基础数据一次录入长期使用,自动传输、比对、输出结果,资源共享,避免原始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人工核查比对等,有效避免报告过程中的迟漏瞒虚等问题,能及时、准确、自动地完成系统设定的传染病病例汇总、比对和结果输出,经审查后及时录入国家的网络直报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嵌入疫情疫报系统,保证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准确、高效、无误、及时。
3疫情报告系统
疫情报告系统包括疾病诊断字典、电子传染病报告卡、门诊医生工作站项目设置、复诊传染病病例重报自动提示功能、门诊和住院传染病强制报告功能、检查结果反馈功能、疫情信息汇总功能等。
疾病诊断字典为国际统一的ICD-10疾病分类编码诊断字典,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7,8]需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名录进行对比后,设定应上报传染病诊断名称范围,并对医院使用的ICD-10诊断字典库进行标识。
疾病诊断名称与ICD-10编码对应,格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卡一致,确保医院的疫情报告卡与国家直报系统完全匹配。
门诊医生工作站内容和格式参照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的要求设置,医生完成病人诊疗信息填写并保存后,工作站的相关信息即时储存至HIS系统数据库中。
复诊病例重报自动提示系统根据复诊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名等信息与数据库自动搜索比对,对有就诊史的病例,系统自动弹出相关信息,由诊疗医生判断是否为同一病例、是否继续再次报告,可大量减少重复上报病例。
门诊和住院的传染病强制报告功能保证传染病确诊时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医生只有完成报告卡的全部内容的填写并保存并上报后,才能进行其他诊疗活动,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的发生。
模块还提供随时上报传染病的路径,方便医生随时上报。
检查结果反馈功能使送检医生能借助网络随时查询检查结果,便于及时诊断与报告。
检验和放射结果中与传染病诊断相关的阳性结果,如致病菌培养阳性、放射科X线检查为疑似肺结核诊断等,出具检查结果的医技科室医生能够直接发送相关信息提醒送检医生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一览表传送到医院疫情报告管理部门,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将阳性检查结果与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比对,发现未报告病例及时通知送检医生尽快诊断报告,减少传染病迟报的发生。
疫情信息管理终端由医院疫情报告管理部门管理,实时接收和打印传染病报告卡,浏览并导出门诊就诊和住院病例,浏览并接收检验科和放射科等检查阳性结果一览表,方便疫报管理员的网络直报,实时核查和监控门诊和住院病例及检验科和放射科查出传染病相关诊断病例,从技术环节杜绝漏报、迟报和误报[10-12]。
4疫情报告管理体系建设
职责分工明确,由分管副院长具体领导,信息科等相关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保障。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HIS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管理模块提出具体要求。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医院使用的ICD-10编码库中需上报的法定和监测传染病相关诊断进行标识,并提供检验科阳性结果库及放射科阳性结果项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随时对HIS系统的变化进行跟踪,同时收集医生对传染病上报系统的意见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工程师对有问题的软件进行修正,强化信息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