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是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书面材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1
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院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要求,我院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负责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定下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在院内组织临床医生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的培训,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保健科人员每天到科室收集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情况,收到填报卡及时网报。
三、存在问题
1、个科室重视度不够。医生上报率不高。
2、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
四、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认真学习各项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重点科室,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第二篇: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医院被定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相关人员在2015年先后参加了省里和市里举办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疾控科于5月8日在小会议室对相关科室主任及部分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大致为:
1我院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目的。
2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我院成立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组织,由院长及临床副院长担任组长及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担任组员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3主要监测的临床科室为急诊科、儿科病房、神经内科病房、消化内科病房及传染科病房、儿科门诊、内科门诊、感染科门诊等,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网报科室为疾病预防控制科。
4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监测内容及监测报告流程。
5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对监测点临床科室的监测、报告等情况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以上人员培训后,要求科室主任对科室人员进行二次培训,落实此项工作,培训后进行考试,共参加培训人员84人,考试均在90分以上,达到培训目的。
至2015年8月6日,疾病预防控制科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01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山野菜中毒、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芸豆中毒、酒精中毒、蘑菇中毒等,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有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我们及时电话上报县疾控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上级规定的100例任务指标;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总之,在上级部门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诚恳希望各位领导多多给予指导及监督检查,以利于日后工作。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2
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院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要求,我院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负责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定下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在院内组织临床医生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的培训,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保健科人员每天到科室收集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情况,收到填报卡及时网报。
三、存在问题
1、个科室重视度不够。医生上报率不高。
2、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
四、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认真学习各项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重点科室,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3
1、坚持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医院的专管科室。
3、医院专管科室收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科室报院领导组。由院领导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科室在会诊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将会诊确认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卡和该患者群补病例的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6、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理解立即向区卫生局汇报,并协助区卫生局在收到报告的3个工作日,组织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必要时向上级卫生局请求专家支援),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异常病例、事件,本中心通过网络填写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到报告医院。
8、区卫生局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院感科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4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工作汇报是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的书面材料,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1
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院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要求,我院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负责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定下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在院内组织临床医生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的培训,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保健科人员每天到科室收集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情况,收到填报卡及时网报。
三、存在问题
1、个科室重视度不够。医生上报率不高。
2、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
四、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认真学习各项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重点科室,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第二篇: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桓仁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汇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医院被定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相关人员在2015年先后参加了省里和市里举办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培训班;我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疾控科于5月8日在小会议室对相关科室主任及部分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大致为:
1我院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目的。
2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我院成立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组织,由院长及临床副院长担任组长及副组长,相关科室主任担任组员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3主要监测的临床科室为急诊科、儿科病房、神经内科病房、消化内科病房及传染科病房、儿科门诊、内科门诊、感染科门诊等,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网报科室为疾病预防控制科。
4食源性疾病及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监测内容及监测报告流程。
5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对监测点临床科室的监测、报告等情况进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以上人员培训后,要求科室主任对科室人员进行二次培训,落实此项工作,培训后进行考试,共参加培训人员84人,考试均在90分以上,达到培训目的。
至2015年8月6日,疾病预防控制科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01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山野菜中毒、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芸豆中毒、酒精中毒、蘑菇中毒等,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有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我们及时电话上报县疾控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上级规定的100例任务指标;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总之,在上级部门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诚恳希望各位领导多多给予指导及监督检查,以利于日后工作。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2
为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从而降低我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我院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方案,完善监测责任体系。
根据要求,我院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具体科室和负责人,从而确保监测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切实落实到岗、到位、到人,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定下了坚实基础和条件。
二、积极行动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在院内组织临床医生进行了食源性疾病的培训,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工作,保健科人员每天到科室收集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情况,收到填报卡及时网报。
三、存在问题
1、个科室重视度不够。医生上报率不高。
2、人员短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
四、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认真学习各项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重点科室,提高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
食源性疾病报告内容3
1、坚持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医院的专管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