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精心整理了《2023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受国内宏观政策利好的影响,2023年元旦、春节相继迎来明显回暖与好转,且向好趋势确定性不断增强。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元旦和春节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5.1%。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元旦和春节的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亦为整个一季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添了信心。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同比增长46.5%;国内旅游收入1.30万亿元,增长69.5%。揭开数据的“面纱”,一季度旅游市场又呈现哪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哪些区域脱颖而出?哪些城市出圈爆火?
一、2023Q1旅游市场总体情况
1.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收入同比增幅大于人次增幅
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情况: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86亿,同比增长46.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9.44亿,同比增长52.0%;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2.72亿,同比增长30.1%。
从2019年Q1-2023年Q1旅游接待人次情况比较可知:2023年Q1国内旅游总人次创2020年以来最高,但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整体恢复至2019年Q1的68.4%。
国内旅游收入情况: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1.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53万亿元,增长69.5%。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12万亿元,同比增长79.5%;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对比2019年Q1至2023年Q1国内旅游收入情况:2023年Q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明显,为疫情四年来最高,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有差距,恢复至2019年Q1的97.7%。
2.一季度主要客运交通数据:铁路、航运复苏势头强劲,游客远距离出行逐步回归
铁路客运市场需求回暖,流动中释放经济生机与活力:依据国家铁路局官网公开数据,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旅客7.89亿人,同比增长67.52%。其中3月份,国家铁路旅游发送量为2.80亿人,同比增长176.4%,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对比2019-2023年Q1数据可知:2023年Q1国家铁路客运量是2020年以来最高,但仍没有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2019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客运量达到8.53亿人,当前客运量为2019年的92.5%。
航空客运需求快速恢复,国内航线恢复优于国际航线:2023年一季度,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29亿人次,同比增长68.9%,旅客运输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0%,较2022年四季度大幅提升51.0个百分点。分航线结构看,国内航线完成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6.6%,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8.6%;完成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717%,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2.4%。
3.一季度出境游情况:出境游市场正在稳步恢复和回暖,但仍遇国际航班运力等瓶颈问题
自文化和旅游部发文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先后公布两批目的地国家名单等利好政策以来,我国出境游逐步迎来回暖。
依据支付宝平台发布的一季度出境游消费景气洞察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国人的整体出境游消费力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三成,人均交易笔数比疫情前增加了20%,人均消费金额更增加了一倍;出境游覆盖70余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5个目的地最受首批出境游客青睐。
但是,目前因国际航班运力有限、海外旅游基建设施还有待恢复、酒店及餐饮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一季度出境游市场恢复程度有限(文化和旅游部未公布相关数据),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2023年Q1省市旅游市场情况
1.部分省区Q1旅游数据
据迈点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布了一季度的旅游数据情况。从与2019年同期情况相比,各省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整体恢复情况良好,具体来说:人数恢复优于收入,如以内蒙古、山东、福建、云南等为代表,旅游人数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旅游收入普遍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及以上。
一季度,海南、云南、新疆三个省区“强势开局,实力领跑”全国旅游市场,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海南、云南为我国传统的旅游热门目的地,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旅游产业基础优良、旅游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疫后游客首选目的地,因而率先迎来游客潮、率先迎来旅游产业复苏。此外,一季度,海南、云南、新疆三省区的火热背后也折射出一个现象:长线旅游市场需求的回归,观光休闲游、度假游、民俗风情游等基础旅游市场依然庞大。
此外,一季度山东省文旅消费市场增长迅速,全省共实现旅游收入1558.7亿元,各市共接待游客1.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5%和26.2%,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5.6%和101.6%。淄博烧烤、泰山游、潍坊风筝等出圈的热门旅游项目依旧保持人气继续高涨的态势。
2.部分城市Q1旅游数据
城市层面,据不完全统计18个城市发布一季度旅游数据:毋庸置疑的是,各城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2022年同期均实现“双增长”。部分城市公布有与2019年同期相比的恢复数据,南京、苏州、三亚、桂林4个城市旅游人数超2019年同期水平,且三亚市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都远超2019年同期,分别为1.2倍、1.5倍。一季度,三亚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从春节“黄金周”发展为“黄金月”“黄金季”,旅游数据指标超疫情前水平。
其他表现突出的城市还包括西安市,从春节假期至今,西安的热度未曾消减。在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热门文旅IP的加持下,西安一季度旅游收入达到530亿元,同比增长2.5倍;接待国内旅游者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倍。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借助影视剧爆火出圈的热门旅游城市——大理市、江门市,前者借势《去有风的地方》的“东风”,仅春节七天,该地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162%,创历史新高。而《狂飙》也带动取景地广东江门的旅游业一路狂飙。一时间,走强哥走过的路、吃一碗同款猪脚面等引领江门新一代旅游风尚,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反映在旅游数据上,一季度,江门市接待游客546.51万人次,旅游收入55.99亿元,同比增长83.93%和143.61%。
总结分析一季度各城市旅游市场表现可知:除西安、苏州、三亚、大理等传统旅游城市的“老面孔”外,以往不为人熟知的城市如江门、淄博等中小城市“出圈”,一跃成为新的网红旅游城市代表,这些现象背后映射出旅游的生活体验化、沉浸式深度游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独特的烟火气息、本地人的好客热情等亦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正成为一种美好而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2023年Q1节假日旅游市场分析
1.元旦假期旅游市场
2023年元旦假期是防控实施“新十条”优化措施后的首个小长假,各地旅游市场回暖趋势明显,但刚刚“阳康”后的人们出行保守谨慎,恢复程度有限。从全国和各省公布的元旦旅游数据看,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悲中有喜”、整体趋势向好,表现了文旅市场的发展韧性与前景。
据携程、马蜂窝等OTA平台数据显示分析,2023年元旦小长假呈现如下特征:
出行距离:长途游复苏,跨省游甚至跨境机票预订量增长明显,假期近六成的用户选择跨省游,元旦跨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45%;
出行方式:灵活便捷安全的自驾游依然是元旦出行受用户青睐的交通方式,选择自驾出行的游客占比达到41%;
消费人群: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率先迎来出游高峰,成为消费主力人群,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位列出行热情最高的客源城市前五;
旅游产品——“一冷一热”趋势明显,“冰雪游”和“避寒游”成为元旦假期旅游关键词,此外各地灯光秀、烟花、跨年敲钟等文化体验活动广受欢迎,“仪式感跨年”渐成旅游新风尚。
2.春节假期旅游市场
作为2019年以来首个不再就地过年的春节,2023年春节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大幅上升,旅游热情加速释放,中长线休闲度假快速回归,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全国各地文旅消费市场交出了近三年最亮眼的成绩单。
据迈点研究院统计的25个省市春节旅游数据分析:
从接待游客总数来看,四川、云南、江苏位列前三,游客总数均在4000万人次以上,且四川省以绝对优势5387.59万人次荣登第一,旅游大省的地位优势明显。此外,云南、江苏两省旅游人数已超过2019年同期。而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西藏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是冬季这些区域严寒,为传统淡季,相应的春节旅游表现低迷。
从旅游收入情况看,云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位列前五。综合比较旅游人次和收入情况可知:四川省旅游人数位列第一,收入却排在第五;浙江省旅游人数排名第八,收入位列第二;相比之下,浙江省吸引的游客消费能力更胜一筹,也侧面反映了浙江省旅游产品业态的丰富度高、商业盈利模式的相对成熟等。
从人均花费看,上海、海南、青海三省区的游客人均消费排名前三,其中上海最高为1660元/人次。上海、海南人均消费表现优异,在意料之中,而青海省人均消费高达1320元/人次,却有些“意想不到”。其他人均花费超1000元以上的省份还包括浙江、黑龙江、北京、湖南4省市,表明了这些地区游客的消费潜力较高。
从各大OTA平台春节旅游数据看,同样呈现出升温,春节喜迎“开门红”,行业向好趋势确定性增强:国内外旅行订单皆迎来三年巅峰,旅游订单较虎年春节增长4倍;“团圆”是春节假期主旋律,家庭亲子出行订单量占比超过60%;出境游显示出巨大潜力,跨境机票订单同比增长4倍以上;国内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暴涨3.2倍等。
四、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判
日前,2023年“五一”假期落下帷幕:传统旅游热点重现人山人海场面,新兴旅游城市异军突起;“特种兵式旅游”出圈,“进淄赶烤”式的“味蕾游”爆火;文博演艺一票难求,国风国潮热度不减……旅游业上演了“狂飙”式复苏。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两大指标首次“双超”疫情前水平,意味着我国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发展韧性,内需市场蕴含巨大潜能。
透过假期火热的表象,我们更应该做深入的“冷思考”:“五一”假期的火爆固然振奋人心,但这只是我国假期制度下的特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平日和全年的旅游市场的整体走向;旅游人数恢复明显,但旅游消费疲软相对不足,折射反映了居民对旅游支出消费更趋理性;旅游市场需求端旺盛,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恢复仍显不足,如何解决“假期短缺,平日过剩”问题等。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对2023年劳动节假日旅游市场特别评论中所述:”市场转折之际,也是产业重构之时。”无论是政府还是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都应根据市场的转折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迎接“下一轮的热潮”,勇攀产业发展新高峰。
1、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人数多,基数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到2003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108.6万人。根据“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5年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达到15%,到2010年已经达到20%”。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前景看好。
(二)旅游目的以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
由于在校大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出游多以短期到邻近地区为主。《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出游天数多以2~4天为主,比例总和占74.7%。因大学生生活经历少,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新奇他们旅游时多选择与日常生活反差较大的自然风景类的旅游目的地。
(三)出游方式多以自组群体为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武汉大学旅行社曾对4所高校进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的意愿在95%以上,近90%的大学生有出游经历。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组旅游,参团出游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有关调查也证实,大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
(四)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五)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尚不稳定,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进行推销。
2、大学生旅游特征分析
(一)讲究经济实惠,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大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二)出游方式多以自组群体为主
大学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团队走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那就价格高和线路不符合其要求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更喜欢去一些带有探险性质的“超常规”景点,旅行社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同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也成了制约的因素。所以相对于他们认为不自由、花钱多的随团旅行来说,似乎更喜欢自己组织旅游。他们理想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地方有相识的同学或是同学的家在那里,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吃或是同学的家在那里,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吃住及安全问题。
3、制约因素
(一)制约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
如果外出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大笔花销,而大学生并没有过多的资金来源,虽然很喜欢旅游,但是出于资金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真假可信度
一些旅游企业没有对旅游信息进行市场调研,所发布的旅游信息名不副实、过于陈旧或者没有及时更新,以致出现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出现。一方面为一些旅游企业为了能够多的吸引大学生来旅游,对景区进行虚假宣传,以致游客到了目的地后大呼上当,如一些酒店、餐厅老板扮成游客在近年受欢迎的“自由人”旅游网站写假评语,或者发布一些不详细的旅游信息,和不详细的打折活动,吸引大学生报团参加,带大学生消费以后,便以“此项活动不再活动范围内”为借口欺骗大学生。
(三)旅游地的本地人欺骗外来旅游的人
到了一个地方难免要购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纪念品等。很多大学生比较冲动,就凭着一股冲动去买东西,没有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老板说好就不顾一切的买下。很多景区内和路边小店出售的物品,但是价一般比正规市场商店的标价贵得多,尤其是路边小摊上的货往往会充斥着假冒伪劣货品,有些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就回找一下熟人围观并购买物品,从而误导一些人,使旅客争相购买。还有一些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见人家买了,自己不买就没有脸面,这样子是很多学生都会花好多冤枉钱,结果是让他人渔翁得利占了便宜。
4、战略性建议
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对大学生旅游给予政策支持。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意义不仅在于其对旅游业经营收入的放大功效,更在于旅游对于青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认同以及对全民旅游理念的推动。但是现在我国的一个特殊情况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心发生伤亡事故,自己要承担责任,对学生自助旅游持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的态度,这是中国大学生旅游开发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把学生旅游当作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对学生旅游组织者的正当活动给予支持并加以指导,鼓励他们在组织学生旅游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团结精神。
针对大学生旅游中担心的安全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的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也可出台一些旅游法,或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者与旅游单位的行为。同时旅游景点景区的管理也进一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月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地位,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创造新的市场劳动岗位,可为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引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促进观念更新;提升焦作整体形象,促进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开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生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带;确立城市标志物和市树、市花,组织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城市旅游形象。暑假期间我对附近市区的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
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下面给大家精心整理了《2023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受国内宏观政策利好的影响,2023年元旦、春节相继迎来明显回暖与好转,且向好趋势确定性不断增强。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元旦和春节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5.1%。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元旦和春节的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亦为整个一季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添了信心。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同比增长46.5%;国内旅游收入1.30万亿元,增长69.5%。揭开数据的“面纱”,一季度旅游市场又呈现哪些新变化和新特征?哪些区域脱颖而出?哪些城市出圈爆火?
一、2023Q1旅游市场总体情况
1.一季度国内旅游数据: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收入同比增幅大于人次增幅
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情况: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86亿,同比增长46.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9.44亿,同比增长52.0%;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2.72亿,同比增长30.1%。
从2019年Q1-2023年Q1旅游接待人次情况比较可知:2023年Q1国内旅游总人次创2020年以来最高,但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整体恢复至2019年Q1的68.4%。
国内旅游收入情况: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1.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53万亿元,增长69.5%。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12万亿元,同比增长79.5%;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对比2019年Q1至2023年Q1国内旅游收入情况:2023年Q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明显,为疫情四年来最高,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有差距,恢复至2019年Q1的97.7%。
2.一季度主要客运交通数据:铁路、航运复苏势头强劲,游客远距离出行逐步回归
铁路客运市场需求回暖,流动中释放经济生机与活力:依据国家铁路局官网公开数据,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旅客7.89亿人,同比增长67.52%。其中3月份,国家铁路旅游发送量为2.80亿人,同比增长176.4%,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对比2019-2023年Q1数据可知:2023年Q1国家铁路客运量是2020年以来最高,但仍没有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2019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客运量达到8.53亿人,当前客运量为2019年的92.5%。
航空客运需求快速恢复,国内航线恢复优于国际航线:2023年一季度,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29亿人次,同比增长68.9%,旅客运输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0%,较2022年四季度大幅提升51.0个百分点。分航线结构看,国内航线完成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6.6%,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8.6%;完成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717%,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12.4%。
3.一季度出境游情况:出境游市场正在稳步恢复和回暖,但仍遇国际航班运力等瓶颈问题
自文化和旅游部发文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先后公布两批目的地国家名单等利好政策以来,我国出境游逐步迎来回暖。
依据支付宝平台发布的一季度出境游消费景气洞察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国人的整体出境游消费力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三成,人均交易笔数比疫情前增加了20%,人均消费金额更增加了一倍;出境游覆盖70余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5个目的地最受首批出境游客青睐。
但是,目前因国际航班运力有限、海外旅游基建设施还有待恢复、酒店及餐饮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一季度出境游市场恢复程度有限(文化和旅游部未公布相关数据),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2023年Q1省市旅游市场情况
1.部分省区Q1旅游数据
据迈点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布了一季度的旅游数据情况。从与2019年同期情况相比,各省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整体恢复情况良好,具体来说:人数恢复优于收入,如以内蒙古、山东、福建、云南等为代表,旅游人数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旅游收入普遍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及以上。
一季度,海南、云南、新疆三个省区“强势开局,实力领跑”全国旅游市场,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海南、云南为我国传统的旅游热门目的地,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旅游产业基础优良、旅游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疫后游客首选目的地,因而率先迎来游客潮、率先迎来旅游产业复苏。此外,一季度,海南、云南、新疆三省区的火热背后也折射出一个现象:长线旅游市场需求的回归,观光休闲游、度假游、民俗风情游等基础旅游市场依然庞大。
此外,一季度山东省文旅消费市场增长迅速,全省共实现旅游收入1558.7亿元,各市共接待游客1.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5%和26.2%,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5.6%和101.6%。淄博烧烤、泰山游、潍坊风筝等出圈的热门旅游项目依旧保持人气继续高涨的态势。
2.部分城市Q1旅游数据
城市层面,据不完全统计18个城市发布一季度旅游数据:毋庸置疑的是,各城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2022年同期均实现“双增长”。部分城市公布有与2019年同期相比的恢复数据,南京、苏州、三亚、桂林4个城市旅游人数超2019年同期水平,且三亚市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都远超2019年同期,分别为1.2倍、1.5倍。一季度,三亚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从春节“黄金周”发展为“黄金月”“黄金季”,旅游数据指标超疫情前水平。
其他表现突出的城市还包括西安市,从春节假期至今,西安的热度未曾消减。在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热门文旅IP的加持下,西安一季度旅游收入达到530亿元,同比增长2.5倍;接待国内旅游者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倍。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借助影视剧爆火出圈的热门旅游城市——大理市、江门市,前者借势《去有风的地方》的“东风”,仅春节七天,该地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162%,创历史新高。而《狂飙》也带动取景地广东江门的旅游业一路狂飙。一时间,走强哥走过的路、吃一碗同款猪脚面等引领江门新一代旅游风尚,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反映在旅游数据上,一季度,江门市接待游客546.51万人次,旅游收入55.99亿元,同比增长83.93%和143.61%。
总结分析一季度各城市旅游市场表现可知:除西安、苏州、三亚、大理等传统旅游城市的“老面孔”外,以往不为人熟知的城市如江门、淄博等中小城市“出圈”,一跃成为新的网红旅游城市代表,这些现象背后映射出旅游的生活体验化、沉浸式深度游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独特的烟火气息、本地人的好客热情等亦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正成为一种美好而独特的生活方式。
三、2023年Q1节假日旅游市场分析
1.元旦假期旅游市场
2023年元旦假期是防控实施“新十条”优化措施后的首个小长假,各地旅游市场回暖趋势明显,但刚刚“阳康”后的人们出行保守谨慎,恢复程度有限。从全国和各省公布的元旦旅游数据看,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悲中有喜”、整体趋势向好,表现了文旅市场的发展韧性与前景。
据携程、马蜂窝等OTA平台数据显示分析,2023年元旦小长假呈现如下特征:
出行距离:长途游复苏,跨省游甚至跨境机票预订量增长明显,假期近六成的用户选择跨省游,元旦跨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45%;
出行方式:灵活便捷安全的自驾游依然是元旦出行受用户青睐的交通方式,选择自驾出行的游客占比达到41%;
消费人群: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率先迎来出游高峰,成为消费主力人群,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位列出行热情最高的客源城市前五;
旅游产品——“一冷一热”趋势明显,“冰雪游”和“避寒游”成为元旦假期旅游关键词,此外各地灯光秀、烟花、跨年敲钟等文化体验活动广受欢迎,“仪式感跨年”渐成旅游新风尚。
2.春节假期旅游市场
作为2019年以来首个不再就地过年的春节,2023年春节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大幅上升,旅游热情加速释放,中长线休闲度假快速回归,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全国各地文旅消费市场交出了近三年最亮眼的成绩单。
据迈点研究院统计的25个省市春节旅游数据分析:
从接待游客总数来看,四川、云南、江苏位列前三,游客总数均在4000万人次以上,且四川省以绝对优势5387.59万人次荣登第一,旅游大省的地位优势明显。此外,云南、江苏两省旅游人数已超过2019年同期。而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西藏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是冬季这些区域严寒,为传统淡季,相应的春节旅游表现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