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作为一个服务型导向行业,声誉和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业务的开展以及金融产品的销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银行风险排查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银行风险排查报告精选1

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清算总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银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统筹做好优化小微企业银行账户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提升银行账户管理质效,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银行账户开户流程

(一)采取差异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方式。

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应当在“了解你的客户”基础上,遵循“风险为本”原则确定对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客户尽职调查的具体方式,不得“一刀切”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材料,不得向客户提出不合理或超出必要限度的身份核实要求。

(二)推行小微企业简易开户服务。

银行应当按规定审核小微企业开户证明文件,对开户用途合理且无明显理由怀疑开立账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应予以开户。

根据小微企业需求可以提供简易开户服务,简化辅助证明材料要求,加强后台数据核实,账户功能设置应当与客户身份核实程度、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

后续可根据客户尽职调查情况,升级账户功能。

鼓励银行于2021年底前参照《小微企业银行账户简易开户服务业务指引》(附件1),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完成全面推行简易开户服务。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企业银行账户服务水平。

鼓励银行开通小微企业开户预约服务电子渠道。

支持小微企业在线提交开户证明文件,最大程度精减纸质材料、减少填表及签章次数。

积极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签章在银行账户开立等环节的应用。

鼓励在有效识别客户身份前提下支持线上办理小微企业银行账户变更和撤销业务。

(四)推动银行开户与企业开办联动合作。

鼓励银行加快与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对接,为小微企业提供预约开户服务。

各银行应于2021年底前完成支持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分支机构实现与当地“一网通办”平台对接。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政银合作创新服务。

二、提升银行开户服务透明度

(五)公开开户服务事项。

银行应当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向社会公开开设企业账户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办理时限的规定,区分账户开户费用和其他服务费用,落实小微企业账户服务费减免规定。

鼓励银行事前充分告知企业开户所需材料、开户流程、账户风险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账户开立成功时明确告知企业开户时间和开户费用。

(六)公开开户服务负面清单。

鼓励银行深入梳理并排查与小微企业客户身份识别无关或与评估账户潜在风险不相称、不合理的业务办理流程和服务行为,参照《小微企业银行账户开立服务规范负面清单指引》(附件2),向社会公示本银行账户服务负面清单,接受社会监督。

(七)公开账户服务监督电话。

鼓励银行在网点醒目位置公示本网点、上级管理行和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三级咨询投诉电话。

明确账户服务投诉处理流程、责任部门和处理期限。

鼓励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负责账户业务咨询,加强业务培训,统一答复口径。

(八)跟踪管理开户服务全流程。

银行应当跟踪小微企业开户全流程进度,以适当方式及时向企业发送开户进度提示信息、提供开户进度查询服务。

探索建立异常开户复核制度,对延长开户审查期限、强化客户尽职调查或拒绝开户等予以复核,并向客户说明理由。

三、加强银行账户风险防控能力

(九)强化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

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事前利用有效数据交叉核实客户身份,由客户承诺合法合规使用账户;事中加强涉诈涉赌交易识别管控;事后加强对存量账户的排查清理和对涉诈涉赌账户的责任倒查。

(十)建立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银行应当在2021年底前建立小微企业银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根据行业特征、企业规模和经营情况等,提供与客户身份核实程度、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的账户功能,审慎与客户约定非柜面业务,并合理设置非柜面渠道资金转出限额、交易笔数、验证方式等,可根据客户正常合理需求或临时需求、账户风险情况等进行动态调整。

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商业银行舆情危机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突发了,若不能及时处理舆情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对于银行单位来说,为了能够及时有效预防潜在的网络舆情舆论危机,降低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和提升好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就需了解商业银行舆情危机爆发原因,做好商业银行的舆情监测工作。

商业银行舆情风险发生的原因

1、公众对银行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进步,公众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但大部分银行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知识和相关制度、流程、条件、监管要求等了解不全。

在碰到具体情况时,由于与银行工作人员产生争执,产生消费疑虑,进而引发投诉和负面舆情。

2、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主动。

目前,银行对外披露的信息除监管部门的规定内容外,更多偏向于业务营销。

然而在宣传过程中,主要展现产品的优势,对存在的风险往往提示不足。

在发生负面舆情后,由于缺乏顺畅的接待、沟通和处理机制,银行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情况说明,不明真相的网民受网上言论误导,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化的偏执言论,导致负面舆情迅速发酵。

3、自媒体时代,网民自我意识觉醒。

自媒体网络的虚拟环境和匿名性特征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的“情绪化问题”和“情绪型言论”越来越多。

网友极易受某些不实言论或具有渲染性的说辞煽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4、媒体片面或不实报道。

在体制多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提高关注度、点击率,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发生的事件,不经核实就进行发布,或蓄意添加、删减文字,引发争议。

商业银行舆情监测解决方案

1、重点监测银行舆情多发媒体平台

网络时代,客户维权意识的增强,客户往往喜欢采用拍视频、拍照的方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布至一些主流的社交平台、新闻网站,形成广泛传播,这对银行的声誉是很不利的。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尤其要重点监测那些极易产生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比如一些重点新闻网站、重点微博微信账号,影响力比较大的论坛(凯迪社区、猫扑、凤凰、搜狐...),以及区域性重点网站论坛(京华网、红网)等等。

2、监测银行舆情相关行业网站

主要是对行业相关网站中涉及的境内外媒体、关注问题;行业领头企业相关信息;行业领袖微博客相关观点;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政策信息、相关联行业动态等内容进行监测。

3、利用专业的舆情口碑监测工具

要做到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银行舆情及口碑监测,就必须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识微商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增强舆情的敏感度,对涉及到银行相关的舆情实时全网监测。

识微商情既能通过设置关键词监测的方式,帮助银行及时了解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了解用户口碑和网民态度,发现敏感信息自动告警,还能对互联网媒体、博客论坛等银行舆情多发媒体平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掌握最新的舆情口碑变化趋势。

银行风险排查报告精选4

一、银行舆情风险防控

1.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作为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是银行对外形象的最直观展现,因此,作为银行方面的管理人员应该学会善于观察,当客户有问题时竭尽所能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力争从源头防止舆情的滋生。

2.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

一方面可以指定专人实时监测网上舆情信息,争取在舆情发酵前有效处置。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购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大数据舆情平台,智能自动监测识别全网舆情,确保银行舆情的随时随地掌握,还能第一时间对负面信息进行告警和分析,同步生成舆情统计分析图表、报告,为银行舆情处理提供方向指引。

二、银行舆情处理

1.针对媒体负面报道要及时处置。

如若是片面不实报道,可以迅速提供真实准确信息,要求媒体更正,以正视听,必要时还可以与政府、法律、公关、宣传等部门沟通,请求支持和帮助,阻止舆情发酵。

如问题真实,报道属实,可以联系删除,或者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正面新闻稿件投放各媒体,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

2.积极协调与主流媒体的关系。

通过撰写大量正面新闻稿件,主动邀请媒体到行采访,广告投放品牌推介等方式与各级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将工作做在平时,积极维系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负面舆情不见报,不上网。

特别要最大限度防止新媒体、自媒体上的负面信息扩大化。

3.制定银行舆情应对预案

由于类似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高要求与银行员工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客户信息泄露、服务收费与金融产品的问题等舆情频发,为了当舆情来临时能从容有序应对以及时止损,就需要制定详尽的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并加强日常的演练,提高银行舆情风险的防控能力与效率。

三、银行舆情监测招标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