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报告1
为了深入了解美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寻找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近期,利用实习周空余时间,深入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县区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但从对同学们的调研问卷看,各县区工作进展不一、相差较大。
二、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分析
从对我老家xx县xx乡xx社区的调研情况看,大都实行旧村改造,涉及部分集中新建。
旧村改造基本实行“穿衣戴帽”方式进行、集中新建实行拆除旧房重新划地新建方式进行。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下面以一个中心村实行旧村改造为例,进行资金投入分析(假设村庄XX户农房):
1、农房改造目前我市大都实行皖北风格的建设方式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的改建。
2、道路硬化美好乡村建设的道路的标准是达到户户通,方便村民出行。
从调研看,我市第一批进行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道路基础都很好,主干道大都已是水泥路面。
3、绿化美化提高绿化标准是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前提,要充分
利用水边、路旁和房前室后栽植各种景观树,提高村庄绿化率。
从调研看,我市中心村建设,宜栽植香樟、女贞、海桐、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
4、村庄亮化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亮化普遍不高,美好乡村建设要在主次道路一侧安装路灯,每间隔XX米需安装一柱路灯。
5、污水处理村庄污水处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充分采取沟渠收集,就近排入污水管网和其他方式进行治理。
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大都使用砖石材料、矩形断面的排水渠,有加盖和不加盖二种。
6、垃圾处理按15户建一个垃圾处理池和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计算,中心村共需修筑垃圾处理池约20个、垃圾收集站1个。
7、水冲式公厕从调研看,目前很多乡镇、农村没有公厕,即使有也非常简陋。
8、村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要对中心村村容村貌进行整治,重点清除路边、河塘边、村口和房前屋后的杂物、草垛、建筑垃圾等;同时对农户用房进行统一编号,并规范畜禽散养。
9、村口标识和文化墙建设村口标识是提升中心村形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可采取建门楼或其他显著标识;同时可选择固定地方,利用文化墙,美化乡村。
以上X项目建设内容,仅是美好乡村建设一些基础建设内容。
初步统计,这X项目建设,约需资金xx多万元,且大都是公共设施支出。
还有一些项目支出没有列入,如:公共医疗、公共交通、教育、农村饮水、便民超市、电力、电信、电视、网络等,同时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
三、目前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整合资金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不同,县区在整合资金方面的力度也不一样,就目前而言,哪些资金能用于中心村建设还不能确定。
同时,在管理上有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乡村和村民经济实力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资金,乡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乡村和村民投不起,有些乡村和村民舍不得投入。
3、县区均衡推进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可能还没有动。
4、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有的中心村,散、小、乱的小企业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散养造成的污染,小商店、小饭店、小摊位带来乱堆、乱扔、乱倒,严重影响农村的环境状况。
四、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拓宽渠道,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
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村级经济压力重,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额度;二是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三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建议党委、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资源调配、推进落实等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要继续深化“领导联点、部门包抓、企业帮扶、干部驻村”制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包抓帮扶活动,动员各级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园区和经济组织,了解民情民意,帮助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形成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结合“四位一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
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团结友爱、移风易俗、孝亲敬老、诚实守信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2、精准脱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民群众是乡村最核心的要素,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
要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围绕精准脱贫总体思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移民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切实提升帮扶工作效果,实现贫困群众真正脱贫,使农民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3、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遵循自然、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分步推进”的思想,根据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一是凸显个性设计。
美丽乡村规划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群众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努力打造我区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是量力而行。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村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避免追求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
要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四是稳步推进。
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实施步骤,逐年列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分步实施,连点成线带面,彰显渭滨特色。
4、提升产业,实现村强民富生活美。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结合各村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有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逐步形成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议在XX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XX沿山及XX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现代农业园二期,高家村农业观光园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值效益。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脱贫,深入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项目、送资金、送保障等“六送”服务,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积极举办劳动用工招聘会,拓宽跨地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等各种转移就业渠道,激活农村各种增收要素,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XXX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到X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XX%。
(3)实施“互联网+”模式。
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建设新农村。
5、建管并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1)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合移民搬迁、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道路建设等各项涉农项目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保证资金统一有序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污水、粪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进“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真正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新格局。
规范农村各种交通警示牌、旅游标识牌、路牌、宣传牌,整治供电、网络线路,拆除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完善道路管护、垃圾清运、河道保洁、绿化养护、乱堆乱放清理“五位一体”的长效管护体系,健全规范化考核机制,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和拓展,推进农村地区路网、管网、河道的建设整治工作。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3)完善公共配套服务。
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依靠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就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发挥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