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1

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于6月上旬至中旬,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

视察组先后听取了向坝乡、丰溪镇及十八里长峡管理局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县内部分景区保护和开发情况,召开县直相关部门座谈会征求意见。

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产业地位提升。

近年来,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大交通、大水利、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地位得到提升。

20xx年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家乐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制度,确保县政府政策落实,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实施,使旅游业发展有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73.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5%、43.7%,充分显现了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展示出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

(二)旅游产业建设加快。

一是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竹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关垭古长城、鄂坪水上公园等xx多个旅游发展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目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瓶颈制约初步打破,连接县城与十八里长峡的水向公路有望缩短为3个小时,偏头山旅游公路、楠木寨旅游公路已经改造完成,旅游厕所、旅游标志牌建设正在进行,多条旅游公交线路开通,为居民游玩提供了较好的出行环境;三是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楠木寨景区一期已经建成,成为我县第一家有门票收入的景区,为后续其他景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百里景廊、百里果廊、鸡心岭、偏头山、关垭子、美丽乡村、十八里长峡等旅游项目的逐步开发建设,将进一步丰富竹溪旅游产品,增强竹溪旅游的吸引力。

(三)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的竹溪饮食文化在xx境内有口皆碑;山二黄剧种和向坝民歌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竹溪独有的民俗文化;关垭子古长城、偏头山、鸡心岭、甘宗祠等古迹遗址均有丰厚的文化传说底蕴;十八里长峡作为我国中东部切割最深的大峡谷,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周边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县域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是华中地区少有的“天然氧吧”,符合现代旅游消费者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消费需求;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看,国务院20xx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省人民政府2015年3月下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两个《意见》中分别释放出多项利好政策,这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竹溪的旅游业有了初步发展,县内居民周末游、郊区游逐步升温,县外游客从零散旅游到组团来竹溪旅游,景区建设实现了有门票收入的历史性突破,可以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我县旅游业还处在基础较差、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水平。

(一)认识不到位。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景点少、基础设施不配套,不能满足居民的旅游需求。

根本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现代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地位、旅游政策法规认识不足,认为竹溪发展旅游缺乏资金、景点特色不明,缺乏旅游产业开发信心。

二是旅游协作意识不够强,旅游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围绕推进旅游开发抓工作落实,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二)产业不配套。

一是旅游景点开发滞后。

极具特色的十八里长峡,旅游发展规划尚未最终定稿,除一条穿峡而过的国道外,境内没有进行任何开发,古盐道、向坝民歌等历史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挖掘;346国道沿线片区建设同质化,特色不浓、看点不多,可参与性、可体验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各乡镇正在开发建设的旅游景点多数进展缓慢,景点分散、品位不高、文化底蕴单薄,同时缺乏旅游标识标牌。

二是旅游产业化水平低。

接待标准和能力较低,没有专业旅游车队和旅行社,县城宾馆饭店档次不高、一次能接待上百人团队的宾馆基本没有,景点周边的农家乐规模小或仅限于提供餐饮,设施欠完善、经营无特色、服务不规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娱乐、购物环节薄弱,没有一处集中展示我县丰富旅游商品的综合购物场所,也没有一台能够反映民俗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歌舞节目,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政策不明朗。

20xx年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但由于配套办法不够明确、责任划分不够具体,很多措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提出的有关景区建设工作目标没有如期完成;特别是意见中提到的“加大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支持政策,缺乏具体明确的操作办法,导致有政策、难执行,有优惠、难落实,有措施、难操作。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竹溪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出路,是建设“xx绿色崛起示范县”和“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点,必须围绕发展旅游业、壮大旅游业、做强旅游业来谋划。

(一)深化认识,科学规划。

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着力实施旅游强县富民战略。

一是立足生态优势,抓好旅游规划编制。

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理念,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从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富民产业培植的高度出发,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的组织好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旅游规划的统领力、执行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产业布局、历史文化开发等都要围绕旅游进行谋划。

二是依托“两核”辐射,实施“三廊”串珠战略。

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是竹溪两大核心景区,分别位居全县南北,十八里长峡特点在于良好生态、独特地貌,以山水绿色生态景观为主,对南部山区乡镇有较强带动力;偏头山优势在于集道教文化、慈孝文化、楠木文化为一体,以人文历史特色景观为主,对北部地区有较强带动力。

要依托“两核”辐射,整合旅游资源,充实历史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把竹溪打造成休闲驿站、养生天堂和旅游胜地。

在十八里长峡景区建设中,尤其要注重保护长峡自然风光,把向坝乡作为景区游客集散接待中心进行规划建设,使游客游玩在长峡、吃住在向坝。

同时,要以“三廊”建设为抓手,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块,搞好旅游节点建设,形成“三廊串珠”旅游景点带,做到点线面结合、步步有美景。

全县共有星级酒店6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家,大汉华美达美人窝文化主题酒店为全益阳市第一家国际品牌旅游饭店;二是加大休闲农庄投入力度。

为进一步提升休闲旅游服务质量,切实加大了对休闲农庄的规范和改造,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了10家休闲农庄和10家示范性竹乡农家乐建设,其中新桃缘生态农庄和渔乡源生态农庄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休闲旅游品牌占据了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

桃花江竹海景区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了核心景区建设和基础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已对外开放;浮邱山景区完成了景区道路提质升级,启动了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建设,完善了浮邱寺部分设施建设,启动了浮邱寺修缮改造计划;罗溪瀑布旅游区完成了游步道、河道清理、停车场修整、30个垃圾箱等设施建设,启动了观瀑台建设工作;桃花湖景区完成了景区环湖公路建设;桃益公路生态景观工程完成竹文化生态景观带、生态文化走廊等建设,成为具有桃江特色的绿色景观带。

从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要做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品牌,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够成熟、配套措施不够健全、宣传营销缺乏整体形象、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和旅游要素不够健全等问题,急需在以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发展思路与举措

按照全域融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旅游建设,把桃江休闲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

2023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3

一、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全域发展。

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产业发展部署,结合桃江实际,注重旅游产品的互补性,继续编制完善好各项规划。

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实现旅游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资源有效整合,产品开发的布局合理。

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管理,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统揽景区景点建设、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等各类规划。

二、坚持政府推动,完善工作措施。

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在旅游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

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推进文化、农业、养生等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全县旅游发展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在项目建设、景区管理、节会举办中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提高产业化水平。

形成领导有力、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发展局面,切实推动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全域旅游发展的信心,尽快把各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将旅游业培育成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二是要根据我县《关于推进一批重点项目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加快发展》的文件精神,重点建设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开发、利用、控制和保护”的原则,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建设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整合提升现有农业生态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资源,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花园、菜园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园;三是要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加大传统民俗文化发掘、整理和保护。

对乡村自然、人文、民俗风情资源进行开发和包装,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举办红色之旅、农事参与、农家娱乐以及田园风光休闲度假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

着力打造以农耕文化、民间工艺、乡村民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经营聚集区,推动乡村旅游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与深度开发过渡,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提升品味和档次,不断增强竞争力。

三、坚持联动发展,实现产业融合。

加强交通与旅游的融合。

切实完善通往各景区道路的可进入性,重点建设好主要景区的交通道路桃;加强园区与旅游的融合。

以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桃江现代竹产业园为平台,打造竹产业加工、生产、展示、销售等一条龙发展链条,切实做大竹产业发展,以口味王槟榔知名品牌,打造成桃江地方特色旅游食品;加强城镇与旅游的融合。

以桃花江美人窝品牌资源,建设美人窝文化主题公园,打造成全省唯一的旅游特色,以屈原文化为背景,建设凤凰山公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产业与旅游的融合。

以现有的黑茶、雪峰毛尖系列茶做好茶文化,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旅游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扶贫与旅游的.融合。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有关政策,切实做好旅游扶贫工作,切实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四、坚持宣传营销,扩大舆论造势。

加大全域旅游发展的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络,整体推介全县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产品。

设计制作画册、明信片、光盘、书籍、广告牌等旅游宣传品及农家乐食品、农家服饰,结合“假日旅游”、“周末休闲”,在长三角主要大中城市进行重点宣传促销。

积极筹办乡村文化旅游系列节目,组织开展农家乐特色菜肴大赛、乡村旅游摄影比赛、乡村旅游舞台戏创作等活动,通过宣传推介,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示范点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在乡村旅游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乡、村、带头户、带头人进行大力宣传,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全县旅游产业全域快速发展。

五、坚持服务管理,提升旅游品质。

强化项目服务。

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落地旅游项目服务水平,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强化旅游服务。

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及培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强化行业管理。

确保旅游市场规范有序,保障游客安全舒心。

2023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4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