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方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方案1
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延迟开学期间实施线上教学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立足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坚决防范疫情向校园蔓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自主成长。
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教学、教研负责人:
后勤保障:
成员:全体教师
三、时间与课程资源安排
1、时间:自x月xx日开始到正式开学
2、选择省厅、市局电视教学提供的新课资源,有效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有线电视等播放途径,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按照《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表》进行教学,同时利用资源平台、社交平台等其他方式辅导答疑。
四、收看途径及电子教材
1、电视教学参看教科院《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中小学收看电视教学的通知》,建议家长课外拓展及补充:选择国家教育云课堂。
2、可以登录教育部网站下载相关教材。
五、线上教学、教研具体要求
1、严格落实“双师课堂”形式。
在线上播放教学时,班级任课教师要在线听课、在线管理,课后要通过电话、微信群和QQ等社交平台做好线上答疑辅导等工作。
畅通家长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反馈家长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线上教学工作。
2、切实加强线上教学研究。
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区、教研片各学科开展的网络研训、在线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多种在线方式随时研讨交流,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答疑辅导及家校沟通等技能,提高研课能力,尽快提高线上教学和线上辅导的能力,做到精准施教、科学施教。
3、重视班主任工作。
指导班主任做好班级线上教学各项统筹协调工作,通过线上班会等多样的德育手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班级氛围。
4、规范线上教学行为。
统筹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得安排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
严格遵循省教育厅各学段网上学习时间要求,不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学习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增加学生及家长不必要的负担。
5、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
班主任摸清班级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尚在重点疫区未返回学生、确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等特殊群体底数,按照“一生一策”要求,采取指导学生自学、电话答疑等精准方式,或开学后单独组织教学方式,制定帮扶措施并落实到位,“不落一生”,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切实研究解决疫情防空期间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教学教学顺利开展。
规范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落实部门职责。
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对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领导,认真组织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家长“错峰”登录相关教育网络平台。
密切关注线上教学实效,及时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线上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推进家校协同。
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点对点解决技术操作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程学习。
报到的师生如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按照疫情防控处置流程将有关人员送至就近指定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
报到后,师生员工非经同意不得离开校园。
5.重点防护。
凡通过审查的外地返渝师生、康复病例等重点人群,在返校后14天内,一律佩戴口罩,减少流动,避开人流高峰,除必要的上课、实训等教学活动外,不参加其他聚集性活动。
上课期间座位尽量间隔一定距离。
做好密切接触人员的防护引导。
(三)出行安排
1.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出行及乘用公共交通工具频次。
2.教职员工上下班尽量开私家车或拼车等方式,或住在校区内。
3.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公共物品接触,尽量不与他人近距离面对面。
4.教职员工晨(午)检。
教导处负责教职员工健康监测相关工作。
按时完成晨(午)检观测、监测任务并做好数据的登记报送,严格病假请销假管理和病愈复工证明查验与管理。
每天晨(午)检由教导处统一制表并汇总,全校教职工按年级分组,没有课的少数老师划分到年级组。
各年级组(或校区)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教职的检查统计工作,并在每天下午3:00前将电子表格传教导处马强主任处,教导处在5:00前汇总数据上传学校防疫办公室。
5.教导处每日做好全校教职员工的缺勤/缺课病因追踪,复工/复课证明查验,并做好相关登记与报告。
(四)检测方式。
一是自我检测。
师生适时汇报自身身体健康状况。
二是红外线体温检测仪检测。
每日师生员工分批分次有序通过红外线体温检测仪观测、监测;学生检测顺序:高三、初三、高二、高一、初二、初一;教师检测顺序:第一节课任课教师、其余教师。
三是适时抽测。
班主任利用合适时间深入宿舍检测,解决集中检测带来的拥挤等问题。
三、疫情处置
(一)日报告、零报告。
疫情防控期间,坚持“日报告”与“零报告”。
(二)疫情紧急报告。
1.可疑聚集疫情的报告。
发现呼吸道病例异常增多或当日请病假人数较多时,学生问题由班主任向德育处或分管领导报告;教师问题由年级组向教导处或分管领导报告;德育处、教导处或分管领导向学校校长报告;最后,学校立即电话报告,并在1小时内书面报告区教委。
2.散发(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报告。
收到师生的散发病例报告后,学校要立即报告区教委。
(三)停课观察与复课管理
1.停课观察。
师生出现相关症状后,医院不能排除但暂未达住院标准的病例(门诊观察病例)需停课观察,直至医院排除或诊断升级(明确为病例)为止,其中医院排除传染病的须提供有效证明才能返校。
具体停课观察要求按照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发的相关规定执行。
2.复课管理。
(1)师生出现相关症状后,经医院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排除传染病的,在症状完全消除后,凭有效证明返校正常行课和生活。
(2)病例出院后,按照市区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下发的相关规定完成隔离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在症状完全消除后,凭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返校。
(3)领导对复课证明进行复核后,开具回班复课证明,学生方可回班上课。
4.加强对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医学观察对象、周围人群的引导和心理疏导,避免歧视。
2.住读学生报到后,非经允许不得离开校园,确需离校外出,应向班主任请假,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并做好外出期间个人防护工作。
3.校内家属院居住的校外人员将自己详细信息提前报备,并自觉遵守学校出入管理制度。
相关人员的管理参照学校教职工执行。
(三)严格来访人员出入管理。
1.疫情期间,鼓励使用网上办公软件和社交媒体沟通交流,减少现场工作对接。
2.确需进校对接的,由学校对口部门提前报备。
来访人员进校须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自觉接受信息核对和体温检测。
无对口部门报备信息、未佩戴口罩或者拒不接受体温检测来访人员,学校可拒绝其入校。
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实施扫码登记。
3.来访人员如体温检测≥37.3℃,应拒绝入校,并劝导及时就医;如发现有咳嗽、高温等异常情况及时登记有关信息并报告属地防控部门。
4.学校可根据管理实际,对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实施管控或制定针对性防控管理措施。
(四)严格聚集性活动管理
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不举办聚集性开学典礼、教职工大会、社团活动、各类比赛等活动。
严控各类会议规模、数量和时长,一律暂缓跨校、跨地区人员聚集性活动,一律暂缓到重点疫情防控地区参加活动。
分时错峰入校离校,分片错时上课下课,分段分散就餐,课间分区域分散活动、网上家访等。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全校非住校学生不能到校上晚自习,各班学生只能在本班教室上晚自习,初中各年级每天安排两人维护纪律,高中各班安排一人维护纪律。
图书馆实行人流量限制、暂不对外开放。
八、教学管理
(一)教学秩序
1.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可将课程进行全年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
2.统筹解决部分教师因疫情不能准时到岗上课的问题,保障开学后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不宜因疫情不能正常返岗影响教师年度考核、工资福利等。
(二)减少交叉
1.尽量小班教学,减少合班上课。
2.严格限制班级与班级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人员流动,严禁串门、串班走动,教师、教室等尽量相对固定,如必须则应在换下一批次前提前通风、消毒。
3.尽量避免一名教师承担多个班级课程现象,尽量减少流动检查。
必要时,停止使用轮流使用的功能室、实验室等。
图书馆暂不对外开放。
(三)教学工作
做好学生返校前在线教学和返校后课堂教学安排,强化学情分析,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排课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形式,根据不同年级创新教学方式,妥善安排好教育教学、延时服务等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加强教学管理和督导,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指导,保证教学质量。
九、安全稳定
(一)风险排查整治
1.对校园环境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校舍、设施设备、饮用水源、道路通道、电器线路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师生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
特别是延期开学、学生返校、招生考试、就业招聘、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
3.建立工作台账,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4.在排查化解风险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本地本校的防控工作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
(二)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