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1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
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
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一、存在问题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
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
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仍然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较高的期望值。
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
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市场信息不完善导致就业不对称。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一方面,求职人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求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
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生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与这些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为社会所接受,从而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而目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
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4、就业市场不规范。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
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社会、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要积极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
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
对那些聘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滞后性,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匹配度不高。
其次,不同人才供需紧张程度差异较大,有些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些专业毕业生则存在一定就业难的情况,供求矛盾呈现差异化。
最后,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等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经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人才难以满足。
二是需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在就业质量方面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毕业生从事稳定、全职的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体现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另外,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表现为流动性高、离职率高。
三是应重视慢就业的毕业生群体。
从全国情况来看,近年来不就业也无其他计划的慢就业毕业生占比有明显增长。
这与国际上“NEET”族(不升学、不就业、不就业或参加就业辅导)比例上升有相近之处。
这既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也折射出部分毕业生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
社会上长期存在这一类群体,会较大地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是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从几家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数量规模上的差异,与各区域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高度相关。
因此,在落实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协同推进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并关注地区高校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方向的一致性。
对策建议
第一,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
加快实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发挥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将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和促进就业政策结合起来,给予到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与到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落户、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加公平的政策。
二是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步。
紧密结合产业、企业发展,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内容,加大推广和加深发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训等方式,真正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
政府部门要按照真实企业岗位需求,广泛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职业素质竞赛等,鼓励在校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同步提高实践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服务能力提升,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各类供需平台,同时做好重大项目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专项服务举措。
三是科学设置高校学科及其专业,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建立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科学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根据预测适当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更加注重对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和结构难以匹配的专业进行科学设置。
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校进行教学改革。
第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树立精准服务理念,对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联合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摸底调查,记录每一名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就业需求、就业能力等数据,形成全国和地方的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库。
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为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同时还要建立定期跟踪反馈机制,与每一名大学生保持联系,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二是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制度,打通政府部门和高校就业服务共享机制。
着重需要考虑打通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资源共享机制,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
凭借手中的就业服务券,大学生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高校、社会中介机构等,免费享受规定次数、规定范围内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券相应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只针对规定范围内的大学生使用,不可转让或交易。
第三,充分做好适应产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力度,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
调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不足等情况较为突出,对此政府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
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结构,契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的比重,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对吸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奖补政策。
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共同举办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大赛,形成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社会氛围,对优胜者给予相应奖励和表彰,引领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