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下旅游业的应对之策精选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疫情下旅游业的应对之策1
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产业要素包括衣、食、住、行、游、购、娱、体等,产业链包括上游交通、住宿、景点等资源端,中游传统线上、新兴线上渠道和下游多种旅游消费者类型组成的消费。
突发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沉重打击,数据显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旅游出行下降了50%。
旅游业面临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
目前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跨省团队旅游暂停,部分旅游景区闭园、部分场馆闭馆,许多地方都出台了“非必要不出省、非必要不出市”的调控措施。
疫情对于旅游业来说近乎于灾难性的打击,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2年时间里,旅游趋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人群绝大多数会选择国内游,去国外旅游的人变得十分少。
未来在疫情趋于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旅游业?也成了摆在旅游行业及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020年,我国旅游市场持续低迷,几乎没有人出去旅游,旅游业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萧条时期。
直到2021年清明节和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国旅游业才迎来了一波爆发性增长。
不少热门景点甚至在节假日出现景区游客爆满的状况,说明国内旅游业已经开始逐步复苏。
然而,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接连冲击下,2021年刚刚复苏的旅游业又不得不再次按下了”暂停键“。
为了更好推动旅游业发展,2021年,文旅部分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做出了布局,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1、推出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2021年3月29日,文旅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文旅部将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田园乡村和生态资源优势,遴选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2、公示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2021年7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拟认定447家单位。
3、全国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
据文旅部部长胡和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旅部积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推动500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倡导各地在节假日、旅游淡季推广开展旅游惠民活动,为儿童、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票等。
截止2020年底,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
目前,旅游从业者的处境值得关注,疫情至今已经持续2年,对导游、演艺人员、酒店服务员、旅游车驾驶员等从业人员影响十分严重。
旅游业的不景气使得部分旅游企业只能维持经营,从业人员的收入大幅减少,员工仅能拿到底薪,奖金、福利等基本都已取消,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选择通过裁员来维持经营。
困境中,旅游业的从业者的就业现状分为以下3种情况:1、继续留在旅游行业,选择升级产品和服务,继续坚持;2、转行到服务业或干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待疫情好转后再重回旅游业;3、继续深造学习。
然而,旅游业的”危“中也有”机“,当前自由行、自驾游、近郊游、亲子游等需求旺盛。
同时,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
线上消费的兴起,促使服务线上化和产品线上化。
在此情形下,一些旅游业从业人员及时抓住这一转变机遇,转型干起了旅游定制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旅游咨询师、民宿管家等,通过线上平台为游客提供行程规划等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还有一些旅游从业者加入了直播行列,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荐旅游景点和商品,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短时间内就积累了许多粉丝。
目前,疫情下的旅游市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出境游已经彻底熄火。
所有旅游企业均转向国内市场,而国内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经营模式,旅游产品结构也随着疫情而进行了调整。
笔者认为,旅游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全球性的,并非仅限于中国,但是,中国却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具备不同的独特优势,这就是14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国内丰富的旅游资源。
因此,旅游企业应该“危中寻机”,转变思路,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结合本地实际,走出一条疫情常态化下的旅游发展之路。
疫情常态化以来,本地游、周边游占比大幅提升,跨省游当前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旅游业的具体变化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旅游形式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主要体现在著名热点场所向多样化、深度化方向拓展。
目前,在城市近郊开展的乡村旅居和民俗体验游、森林康养度假游、山地休闲运动游等本地游,越来越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睐,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2、文化旅游的文化属性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于接待服务设施及参观体验环境的标准要求更高。
4、人工智能在旅游业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智能服务、自助服务和人脸识别等新一代科技,在不同的旅游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高端定制的兴起,由于出境游受到限制,经常出国旅游的这一部分,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高端客户群体,就会将需求从国外转向国内。
“云”模式既可为居家旅游提供平台,使旅游向行动不便人群延伸,又可为线下旅游提供有效推广,激活线下潜在游客的旅游意愿;“云上文博”为文博旅游打开一扇窗。
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临时关闭,而“云展览”“云游文博”“云参观”“云剧场”……各种形式却同步上线。
“云上文博”不仅让因疫情宅家一族饱享文化盛宴、吸引原有线下客户,还可能激活不爱参观博物馆的网民,激发更多的文化需求,使集文旅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一身的“云上文博”,极可能成为文博旅游新的发力点。
二是数字科技将为旅游业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据科技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并发挥重要作用。
“云旅游”“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数字化应用模式将为旅游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同时,疫情防控倒逼景区加码智慧管理。
实名制登记、在线预约等已成为不少景区恢复开放的“标配”。
这些景区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手段,促进升级改造票务系统,使用提前预约、线上购票、语音导览等非接触方式购票和健康游览,最终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
三是跨界卖货、外卖送货等成为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阳光厨房让吃得放心、“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
(三)疫情倒逼旅游供需双方的觉悟提升。
守规矩、讲卫生、不扎堆、强防疫的自觉性大为提高。
不少供给方(涉旅企业)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提到新的高度;防范和处置旅游纠纷的举措更加全面务实;涉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直播合作等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被放到更重的位置。
更多的需求方(游客)更加注重生命和养生、防疫和安全,守纪律、强约束更为自觉;触“网”学习更加主动;形成了许多显文明、益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检视我市旅游特别是乡村、近郊旅游实际不难发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近郊旅游景点的卫生防疫安全防控意识不强。
防控物资准备不足、防控手段缺乏。
二是乡村游、近郊游的硬件不“硬”。
公交不达、标识不清、信号不好、吃住不便、询问无门。
三是软件太“软”。
理念不新、业务不精、导游难找、业态雷同单一。
四是人才缺乏。
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奇缺,数据科技真正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是医养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三、后疫情时代振兴旅游业的建议
中共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求四个轮子一起转。
为在后疫情时代转好旅游产业化这个轮子,我们建议:
(一)强化危机管理,引导涉旅企业化被动为主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疫情防控、安全防护等;进行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演习,打通交通、医疗、物资供应等环节,做到胸中有章,遇事不慌。
强化涉旅企业防疫情、保平安意识。
加大宣传指导督促力度,让相关企业时刻绷紧防控疫情、确保平安这根弦,细化各项措施,使工作常态化、程序化开展,切实把防控疫情和旅游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乡村、近郊游硬件短板。
一要制定详实管用的行业规范标准,积极推行阳光厨房,做到食品可追溯、用好快递服务,变堂食为送餐,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谢客。
二要对现有民宿、客栈等加强行业培训和防疫安保指导,使之做出特色、防控有效、服务到位,高质量做好自助服务的配套工作。
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歇业。
三要加强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把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景点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可开通公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人流量大小,调节开通班次和时间,以解决通达问题。
要建设和完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旅游标识标牌,做到精准无误,让游客有的放矢。
四要适当布点,经营常规旅游商品、卫生和安全防控商品、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商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体系,使旅游商品既可伴手,又可邮寄,扩大有效消费。
五要建好用好游客集散中心,完善功能,规范运作,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三)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加快智慧旅游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