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整理了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篇1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背景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

特别是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我院为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担着主动监测的任务,目的在于掌握我省主要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调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诊疗专家组。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搜集和汇总疫情报告卡及日常工作并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临床重点科室设立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管理、疫情监测报告:

儿 科: 李xx150xxxxxxxx

急诊科: 刘xx152xxxxxxxx

消化内科:李xx159xxxxxxxx

神经内科:宋xx152xxxxxxxx

感染性疾病科:孟xx139xxxxxxxx

2、诊疗专家(评估)组: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医疗机构监测职责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监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类: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性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食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时间:

常年开展。

六、监测病例报告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应当在病例就诊后在48小时内直接登录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HIS)填报或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传递至公共卫生科;如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疑似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0543-xxxxxx),公共卫生科接报告后在1小时内报告卫计局疾控股(0543-xxxxxx),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及饮食暴露史等。

2.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每日汇总全院报告的病例信息,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向公共卫生科报告。

2.公共卫生科接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要及时进行信息核实,确认为暴发的,在1小时内报告无棣县卫计局疾控股)和xx县疾控中心(155xxxxxxxx)。

3.公共卫生科登记《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2小时内上报,同时告知临床科室注意留存事件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

4.公共卫生科登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

七、监测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无棣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工作。临床科室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公共卫生科进行该项工作。

1.对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的要求:

(1)深刻领会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科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或异常病例,应及时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通过HIS系统上报至公共卫生科。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管理工作。由公共卫生科张淑香负责食源性疾病报告卡的搜集、报告、申请专家组进行院内会诊和与无棣县卫计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至少一次向医院各科室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并收集、审核《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卡》,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以及急诊科等科室,通过公共卫生监测漏报查询系统浏览门诊和住院病例,对可能漏报的病例进行提醒。将审核通过的报告卡通过食源性疾病上传工具批量导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向无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卡》。

3.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无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篇2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1.感染性病例:有可

1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

成员:

职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任并

名山区中医医医院年月日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篇3

一、机构及职责

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信息网报员: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下面小编整理了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案及流程篇1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背景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是目前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

特别是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我院为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担着主动监测的任务,目的在于掌握我省主要食源性疾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调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诊疗专家组。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搜集和汇总疫情报告卡及日常工作并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临床重点科室设立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管理、疫情监测报告:

儿 科: 李xx150xxxxxxxx

急诊科: 刘xx152xxxxxxxx

消化内科:李xx159xxxxxxxx

神经内科:宋xx152xxxxxxxx

感染性疾病科:孟xx139xxxxxxxx

2、诊疗专家(评估)组: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职责:

医疗机构监测职责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监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类: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性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1、感染性病例:出现腹泻,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也包括怀疑食物引起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

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时间:

常年开展。

六、监测病例报告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应当在病例就诊后在48小时内直接登录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HIS)填报或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传递至公共卫生科;如发现有共同饮食史的疑似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0543-xxxxxx),公共卫生科接报告后在1小时内报告卫计局疾控股(0543-xxxxxx),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及饮食暴露史等。

2.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每日汇总全院报告的病例信息,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

(二)、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

1.首诊医师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应当立即向公共卫生科报告。

2.公共卫生科接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要及时进行信息核实,确认为暴发的,在1小时内报告无棣县卫计局疾控股)和xx县疾控中心(155xxxxxxxx)。

3.公共卫生科登记《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2小时内上报,同时告知临床科室注意留存事件相关病例的生物标本;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

4.公共卫生科登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