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11篇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溺水和自救的常识。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敢于直击生活中会发生溺水危险的图片,提高安全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溺水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事故,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溺水呢?

二、如何防溺水。

1.经过有危险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我们经过河、湖、沟、渠、塘、井等危险地段时,我们应该谨慎慢行,并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有警示标志的地方,加倍小心。

2.发现有人溺水,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发现有人溺水,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大声呼救,但是不可自己下水去救人。如果岸边有急救器材,我们可以将其抛给溺水者,让他们进行自救。

三、课堂小结。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我们的父母只给了我们一次生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重安全。通过这堂安全教育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注意交通安全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二、教学过程

(一)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课件出现:各种车辆的喧闹声,接着是紧急刹车的声音,然后是人们的尖叫声,屏幕由黑色逐渐变成鲜红色。

2.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我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还听到了刹车的声音。

学生:我还听见了一个人的尖叫声,我看见了血流出来了。

学生:我好像看到了一场车祸,人被压死在汽车下面。

3.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车祸,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红灯亮了,车辆和行人就得停下来,绿灯亮了,人们就可以走了。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红灯停,黄灯等,绿灯才能向前行。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可通行。

4.展示收集情况,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

师: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信号灯这个交通标志外,还有很多交通标志,你们收集到了吗?

三、课堂小结

交通安全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交通标志。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交通安全。

法制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的内容。

2.帮助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列出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预防不良行为,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规。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即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

2.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于具有以上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来说,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矫正,这些不良行为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3.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要明白预防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自觉远离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成为优秀的青少年。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3

5月12日是第xx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2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段,各校园应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中心小学结合实际制定了本次活动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中心小学成立了一个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区工作人员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校园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开展活动。

二、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为5月9日至5月15日。

三、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四、活动内容:

1、悬挂“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的横幅标语。

2、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们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

3、组织观看一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达防震减灾的知识。

4、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国旗下的讲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常识等宣传教育。

5、举办一次地震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为学生们讲解地震的原理、预防措施等。

6、组织学生阅读一本防震减灾书籍,并要求三、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以加深对防震减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学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共同建设安全城市。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更好地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环境,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特制订了以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切实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震减灾意识。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在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形成全园主动、科学的宣传防灾减灾意识。因此,我们决定将20xx年5月8日至12日定为全园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二、组织和指挥

为了加强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领导,确保活动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安全进行,我们成立了防灾减灾宣教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园长(__)

副组长:安全保卫干部(__)、保教主任(__)

组员:保健医、年级组长及各班班长。

三、宣传和动员

我们将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自护等基本技能,提高教职工、幼儿和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活动主题

“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五、活动时间

5月8日至5月12日

六、具体内容

我们将制作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板。

同时,我们将进行校园安全大排查,检查重点饮食卫生、校园门、窗、栏杆、教室、厕所,以及大型玩具等。我们将认真排查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现隐患,立即解决。

我们还将落实“两个一”活动,即一次“紧急避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以及以班为单位围绕主题开展一次集体安全教育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利用微信、校园APP、幼儿园微家园网站进行宣传。

七、活动要求

各班要以防灾减灾为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安全教育活动。

总务部门要精心安排,全园紧密配合,做好演练活动过程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演练活动的安全、规范、有序进行。

各班班长要服从大局,听从安排。在对幼儿园、对小朋友、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下,认真落实幼儿园安排的教育活动方案,确保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圆满成功。

我们还将在活动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认真落实总结结果,力求将我园的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5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为了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次活动的实施方案

活动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活动时间为20xx年5月8日至12日,其中5月12日是正式的“防灾减灾日”。活动的组织单位包括安保处、德育处以及各分校。

活动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防震减灾活动启动仪式,将于5月12日举行。在这一天,我们将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宣传主题《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并正式启动防灾减灾宣传周。

其次是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时间为5月8日至12日。我们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和宣传展板等方式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此外,通过学校律法先锋社团,我们还将以律法先锋小报的形式向师生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常识。

第三部分是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我们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校园安检我参与”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校园安全大检查,并写出自己的检查报告。初一和初二各班还需制作一份防灾减灾手抄报,于5月16日前交到德育处。此外,各班级还将围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最后,在5月13日的早上大课间,我们还将进行防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后一部分是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在5月14日,安保处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楼、校园环境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以防患于未然。

对于活动的要求,我们希望各分校和各班级能够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让每位同学都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救自护能力。同时,我们也强调要加强责任意识,严密组织,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面对灾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6

20xx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发生xx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为了提高广大师生防灾减灾、应急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包括宣传教育、应急演练和互助自救等。以下是我们制定的20xx年“5·12”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防灾减灾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成员:课任老师及各班班主任

二、活动主题:

“加强防灾减灾,确保校园安全。”

三、活动内容:

(一)防震疏散演练

1、由领导小组召集科室成员和负责人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并落实本方案关于“应急演练”的工作安排。

2、各班级应充分利用例会、班队会和晨会时间,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3、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布置并落实相关工作安排。具体内容包括制订本校的疏散演练方案、演练指挥、安全责任人,准备工作、参与人员、疏散区域、疏散路线以及纪律要求、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等。

4、组织参加应急演练的师生召开专门会议,讲解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具体的疏散路线和到达区域。着重强调演练是预防性和模拟性练习,以免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5、活动要求:

(1)演练时,根据校园广播发出演练信号,各演练区域的所有师生按照“一躲避,二疏散”的基本步骤,迅速躲在办公桌、书桌或其他支撑物旁边,以书本、书包等遮头护眼就地避震;按照班内预先划定的区域分前后门依次有序走出教室,学生走出教室后沿指定路线快速离开,班主任要注意跟班指挥,遇到紧急情况要果断处理。

(2)各班级学生在演练时,必须听从班主任老师的指挥,保持秩序,不慌张,一切以安全为重。在疏散时,不能推搡打闹,不能中途停下或反方向走,严防发生拥挤和踩踏现象。

(3)对于身体特殊的学生,请班主任老师安排其他学生予以帮助。

(4)学生疏散到指定地点后,班主任要清点学生人数,稳定学生情绪。

(二)防震减灾系列教育

1、利用校内宣传栏、电子屏、条幅、广播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使安全知识在学生、家庭和社会上得到传播,实现“教育一人、受益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效应。

2、各班级要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和防、抗、救常识,提高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并向学生推荐防震减灾科普读物。

3、各班级要制作一期防震减灾的专题黑板报。

很多人不知道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11篇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并习得相关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几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需要快速采取防备措施。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M<6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校园地震安全教育方案及措施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溺水和自救的常识。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敢于直击生活中会发生溺水危险的图片,提高安全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