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1

一、医院消毒防控基本知识

1.病人分类

医院应以病情严重、病原体易传播、严格隔离等因素为考量,在医院内对不同类型病人区分处理。病人可分为一般患者、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类型。医院应按照规定对不同类型病人进行严格留观、隔离处理。

2.消毒等级

医院内消毒的等级可分为三级,根据被消毒物品的类型和污染程度、可以接触人员的类型、接触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一级消毒主要是对于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室、内科病房、辅助检查手术室等区域的消毒;二级消毒主要是对于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高危隔离区域进行消毒;三级消毒则是对生化实验室、某些特殊手术室等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

消毒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消毒方式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气体消毒、蒸汽消毒等。不同的消毒方式应用于不同的消毒对象,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二、医用器械消毒

医院内设有多种工具和设备,如器械消毒等,需进行持久、有效的注重物标记。针对医用器械等消毒环节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卫计委统一制定了消毒规范,所有医院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消毒。

1.题库管理

主要针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可靠、持久有效。

2.通气防疫

对于含有垫片、缓冲材料的医用器械,则需进行通气消毒:将含有垫片和缓冲材料的器具、玻璃制品等进行分解,在通气消毒器中进行消毒。

三、医院环境消毒

医院环境消毒主要是针对医院内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医院整洁和生活环境健康、洁净。对于病毒传播较快的COVID-19病毒,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1.消毒仪器管理

消毒仪器的管理应当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需要针对消毒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测、消毒操作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

2.医院内环境消毒

对于医院内环境消毒,应当根据消毒对象、需消毒强度、消毒效果等要求,选择不同的消毒化学药剂和消毒器具。并在消毒时一定要根据正确消毒流程和消毒药剂配方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工作是防止疫情和传染病爆发的重要环节点。医院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严格进行消毒隔离工作,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2

(一)一般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并且要求医务人员上班期间衣帽整齐,戴口罩。

2.严格执行门诊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病人到专门就诊区域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并做好登记。

3.医生接诊每位患者前后要认真洗手,做好手的消毒,必要时使用一次性的手套,一人一换,但不能代替洗手。

4.候诊室及就诊区域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地面、诊查床及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

5.凡是给病人用的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给他人使用,

6.病人用过的诊疗器械应该及时消毒处理;如: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30分后擦干备用。

7.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完后应投掷到医疗废物袋中集中处置,并做好交接登记。

8.发现传染病病人,立即送感染性疾病科或联系转院,防止交叉感染;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9.病人离开后应将其接触的物品和病人的分泌物、血液、体液等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品应彻底消毒后弃去,实施无害化处理。

10.肠道病人有专用厕所,并有专人进行消毒处理。

11.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传染病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并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12.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2次,地面,床头桌、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抹布要专用,清洗消毒后晾干备用。

13.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14.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传染病知识的宣教工作。

(二)传染病分类隔离措施

1.呼吸道隔离:除上述一般隔离措施外,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2M;痰具每日消毒;病室每日通风至少3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保持适宜的室温、湿度;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2.消化道隔离:同病种病人同住一室,也可与不同病种病人同住一室,但病人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病人生活用具专用,用后消毒;室内保持无蝇、无蟑螂;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3.严密隔离:病人住单间房;禁止随意开放门窗;病人不得离开病室,禁止探视、陪住;污染敷料与物品装袋,贴标签,严格消毒处理;病室每日消毒。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4.接触隔离:与一般隔离措施相同,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5.血液/体液隔离:接触病人或其他血液/体液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若皮肤接触了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清洗;一次性注射用品用后经消毒、销毁处理,避免损伤工医务人员皮肤;血液污染室内物品表面时,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

6.脓液/分泌物隔离:污染物弃去时装袋、贴标签、送消毒处理后丢弃。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3

一、消毒隔离概念

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3.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例如医院内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4.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消毒。

5.清洁:用清洁剂洗净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

7.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触后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触肝炎、结核、爱滋病等特殊病人后污染的物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物品。

二、消毒液的配制

含氯制剂:

1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2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三、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1.地面、墙面:

1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拖擦每日二次。

2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3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4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2.病室内物品(桌子、椅子、床架等):

①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每日清洁二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3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4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3.各种车辆(平车、轮椅等):

1每日清洁一次。

2当受到一般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3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4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4.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化验室的各种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污物筒每日清洗一次。

5.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桌布消毒方法同扫床巾: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时。

6.清洁用具(拖把、抹布等):

1用清水拖擦的清洁用具,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2用消毒液拖擦的清洁用具,每周总消毒一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3拖擦一般污染物时,立即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4拖擦特殊污染的物品后,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时。

7.便器的消毒:

1消毒液浓度为含有效氯2000mg/L,每周一、四更换。

2每周四集体消毒,每次用毕终未消毒。

8.污物污水(吐泻物、分泌物、体液等):

1有污水处理池的单位直接排放。

2无污水处理池的单位先消毒后排放。

3特殊感染的体液配成2000mg/L,浸泡2小时。

9.终末消毒方法:一拆、二擦、三照、四铺。

一拆:拆除床单位,清除病人用过的物品。

二擦:一般病人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特殊病人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

三照:用紫外线照射床单元40分钟,有效距离一米,注意防护。

四铺:铺成备用床准备迎接新病人。

四、消毒操作中的自我防护

1防止消毒剂对自身造成的损害。

2防止病原体对自身造成的伤害。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4

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一)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教室、宿舍、食堂等以自然通风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地面、墙壁:可使用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

(三)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0min,或用有效氯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或阳光下暴晒半天以上。

(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五)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0min,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六)学习物品、教具、幼儿玩具等:可用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1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

(七)手: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八)垃圾: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至表面湿润保持4h以上。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5

1.目的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六项卫生行业标准的要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控制感染的发生。

2.适用范围

医务部、护理部、全院各医疗部门。

3.监督管理

3.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管理等工作;

3.2医务部、护理部、各医疗单位负责执行;

3.3医务部、护理部、各医疗单位所有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本制度。如有违反者,将视情节严重程度按的前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4.内容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1

一、医院消毒防控基本知识

1.病人分类

医院应以病情严重、病原体易传播、严格隔离等因素为考量,在医院内对不同类型病人区分处理。病人可分为一般患者、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类型。医院应按照规定对不同类型病人进行严格留观、隔离处理。

2.消毒等级

医院内消毒的等级可分为三级,根据被消毒物品的类型和污染程度、可以接触人员的类型、接触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一级消毒主要是对于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室、内科病房、辅助检查手术室等区域的消毒;二级消毒主要是对于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高危隔离区域进行消毒;三级消毒则是对生化实验室、某些特殊手术室等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

消毒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消毒方式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气体消毒、蒸汽消毒等。不同的消毒方式应用于不同的消毒对象,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二、医用器械消毒

医院内设有多种工具和设备,如器械消毒等,需进行持久、有效的注重物标记。针对医用器械等消毒环节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卫计委统一制定了消毒规范,所有医院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消毒。

1.题库管理

主要针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可靠、持久有效。

2.通气防疫

对于含有垫片、缓冲材料的医用器械,则需进行通气消毒:将含有垫片和缓冲材料的器具、玻璃制品等进行分解,在通气消毒器中进行消毒。

三、医院环境消毒

医院环境消毒主要是针对医院内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医院整洁和生活环境健康、洁净。对于病毒传播较快的COVID-19病毒,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1.消毒仪器管理

消毒仪器的管理应当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需要针对消毒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测、消毒操作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

2.医院内环境消毒

对于医院内环境消毒,应当根据消毒对象、需消毒强度、消毒效果等要求,选择不同的消毒化学药剂和消毒器具。并在消毒时一定要根据正确消毒流程和消毒药剂配方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工作是防止疫情和传染病爆发的重要环节点。医院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严格进行消毒隔离工作,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消毒隔离基本常识和流程2

(一)一般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并且要求医务人员上班期间衣帽整齐,戴口罩。

2.严格执行门诊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病人到专门就诊区域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并做好登记。

3.医生接诊每位患者前后要认真洗手,做好手的消毒,必要时使用一次性的手套,一人一换,但不能代替洗手。

4.候诊室及就诊区域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地面、诊查床及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

5.凡是给病人用的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给他人使用,

6.病人用过的诊疗器械应该及时消毒处理;如: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30分后擦干备用。

7.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完后应投掷到医疗废物袋中集中处置,并做好交接登记。

8.发现传染病病人,立即送感染性疾病科或联系转院,防止交叉感染;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9.病人离开后应将其接触的物品和病人的分泌物、血液、体液等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品应彻底消毒后弃去,实施无害化处理。

10.肠道病人有专用厕所,并有专人进行消毒处理。

11.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传染病病人,按病种分区隔离,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并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并洗手。

12.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2次,地面,床头桌、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抹布要专用,清洗消毒后晾干备用。

13.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14.加强健康教育,做好传染病知识的宣教工作。

(二)传染病分类隔离措施

1.呼吸道隔离:除上述一般隔离措施外,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2M;痰具每日消毒;病室每日通风至少3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保持适宜的室温、湿度;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