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间冷冻食品管理制度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期间冷冻食品管理制度1

为进一步规范管控冷链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产生的垃圾,在疫情防控常态下加强对冷链食品垃圾投放、收运和处置各环节的管理,防止疫情通过垃圾传播,特制定如下操作规范。

一、冷链食品垃圾的范围

冷链食品垃圾是指冷链食品集中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产生的废料、残渣、食品废弃物及其他废弃物。

二、冷链食品垃圾管控措施

(一)投放环节管控措施。

1.设置专用垃圾箱桶,冷链食品垃圾必须投放到专用垃圾桶,不得与普通生活垃圾混放。

2.专用垃圾箱桶要内衬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垃圾桶平时要密闭,不得敞口;专用垃圾箱桶要定期消杀,每日不少于3次。

3.建立专门的冷链食品垃圾交运台账和消杀台账,便于溯源管理。

(二)收运环节管控措施。

1.严格落实“专人收集、专车运输”的要求,不得与普通生活垃圾混合收运;加大清运频次,减少垃圾滞留时间,做到日产日清;建立收运台账,做到一车一台账,确保可溯源追踪。

2.冷链食品垃圾运输过程必须采取全封闭措施,严禁使用板车运输、中途倒运、“跑冒滴漏”等问题发生。

3.运输车辆要加强消毒,每次收运完成进行消毒,每天作业完成入库前全面消毒,建立车辆消毒台账;收运作业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

(三)处置环节管控措施。

1.有条件的地区,冷链食品垃圾应全部运至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及时焚烧;不具备焚烧条件的地区,应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置。

2.在卸料前后,要安排专人对运输车辆进行消毒,消毒人员应佩戴口罩、护目镜、胶皮手套等防护用品。

3.垃圾厂要按规定建立进场车辆、卸料作业和消毒作业的台账,做到可溯源追踪。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

各镇、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冷链食品垃圾的投放、收运和处置工作当作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分,认真履职尽责,减少疫情在冷链食品垃圾中的传播风险。

(二)明确责任。

各镇、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组织做好冷链食品垃圾产生单位与收运单位的对接,督促垃圾产生单位落实投放主体责任,加强收运过程的管理,做好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的监管工作。

(三)加强检查。

各镇、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冷链食品垃圾投放、收运、处置等环节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疫情期间冷冻食品管理制度2

为全面加强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慎终如始抓好抓细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疫情防控工作。

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摸查排查,确保摸清底数

在前期摸排使用冷藏、冷冻仓库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登记辖区范围食品生产企业、单位食堂、餐饮单位和农贸市场有关冷库、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等基本信息。

全市共排查出使用冷藏、冷冻仓库的食品生产企业X家(其中涉及冻存肉制品和水产品的生产企业X家,涉及进口肉制品的企业X家);排查出设有冻库的餐饮单位XX家,单位食堂设有冻库XX家(其中有进口水产品和肉制品XX家);农贸市场XX个。

二、强化监督检查,落实主体责任

加大对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一是结合今年开展的肉制品生产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要求,专门制定《XX市肉制品和水产品生产企业疫情防控专项监督检查要点表》,对肉制品和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使用进口肉制品和水产品的生产企业,防范疫情传播风险。

二是强化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三强化三覆盖”,对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进口冷冻制品和水产品的冷库、冷链物流企业、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实现所有进口冷冻肉和水产品每批次必检、每件必检,持续强化其他经营此类产品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直接接触人员、产品和环境核酸检测。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出入库记录制度,严查无合法手续的进口冷冻肉及水产品。

三是有针对性地对设有冻库和经营水产品和肉制品的餐饮单位进行重点检查,主要检查餐饮经营户食材进货查验、从业人员管理、经营场所管控等情况,督促餐饮单位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制度,查验并留存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做好畜、禽、水产品及其它动物产品来源的登记,确保所经营的肉类产品来源可溯、合法合规,不采购、贮存和销售无溯源凭证、来源不明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

三、强化清洁消毒,落实防护措施

认真落实农贸市场“一人一场”制度,活禽经营市场“1110”制度,强化对进口冷冻肉和水产品在进口、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环节的清洁消毒,特别是要突出肉类及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清洁消毒。

督促市场主体强化消毒设施配备,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及流程,加大对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工具设备的清洁消毒力度,切实断绝场所内疫情传播途径。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