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6篇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综合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

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

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努力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实践过程的充分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全面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学生文化学习和非智力素质发展在各板块的综合体现和运用,应符合该板块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

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强调其主题,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时代性、生活性和真实性。

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都是开放的。

它面向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活动选择和课程资源开发上应充分体现开放性。

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综合实践实施应根据学生活动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程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3-6年级的学生认识发展上呈现出具体性和形象性,社会性发展上具有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这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学生直接感受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并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选择机会。

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小学3-6年级的学段目标:

1、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态度;

2、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发展人际交往,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养成合作的品质,融入集体;

4、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探索问题的初步能力;

5、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必要的经费作为保障。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严格管理师资配备、资源整合、课程实施和目标实施。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小组,由教学干部、骨干教师参加,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安排和统筹考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有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督促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这项工作。

(二)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

学校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要求开齐、开足所规定的课时。

劳动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110课时,信息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70课时,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3-6年级为140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弹性课时制,由学校集中安排或分散使用。

在内容安排上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学年初,学校要制定“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安排。

2.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的课程时间以1~7天为标准时长,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学段任选,研学的主题、基地、路线等可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域内范围任选。

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须立足于学校教育,符合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与现实的教学内容及“疑探思想”紧密结合,充分链接相关学科知识;在满足普适化要求的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

3.参赛者提供的课程设计必须原创,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课程设计成果。

4.每位参赛者需在具体课程设计内容前,简要阐述设计此研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思路(100字以内);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须包含研学基地、研学路线、研学时间、研学主题、适用学段、研学目标、课程内容、研学成果评估、研学课程评估等内容,其余可自主设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之后,附录此课程是否已开展、情况如何,或此课程的实施意见。

5.参赛者的课程设计方案统一以A4纸为准,不超过20页,正文字号五号,字体为宋体,行距1.5倍。

参赛作品统一命名为“参赛者姓名+课程设计方案名称”,作品文件为PDF格式(设计稿为PPT、Word、WPS文件的请转换为PDF)。

设计方案中须提供参赛者的姓名、学校、学历、研究成果、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信息。

6.课程方案(PDF版)须设计、排版美观,图表清晰,不能出现图表变形、错位、错页等问题。

每个参赛作品以一个PDF文件提交,不接收打包文件和纸质文件。

7.参赛者可提交与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相关的论文一篇(5000字以内),大赛组委会可择优推荐汇编入国内权威机构出版的相关正规出版物优先刊用,如涉及出版费用,按照规定缴纳。

8.部分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作品,组委会将以图书或电子产品形式结集出版。

9、参赛获得三等奖以上人选,可获取西峡县域内旅游景点免费门票一张(时间为一年),获得二等奖以上人员,另可获取西峡县域内旅游景点免费二日游(可携带一名亲友,食宿全包,交通自理),获得一等奖以上人员,另可获得西峡县文旅顾问荣誉称号,给予一次性人民币5000元顾问费用。

另设特等奖1名,可获得西峡县文旅顾问荣誉称号并纳入教育、文旅部门研学人才库,给予一次性人民币10000元顾问费用。

(以上奖项不可兼得,若一人多项方案中奖,取最高名次。

团队参赛,只认定主创者一人为获奖选手)

七、报名与交费办法

1.报名文件请发至大赛指定邮箱sanyisantan@163.com,并同步汇款,邮件主题统一命名为“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参赛者姓名+方案名称”,参与课程设计评比。

2.参评费120元/个;10个以上作品集体参评,每个100元。

交费方式如下:

(1)银行转账:备注“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参赛者姓名”

(2)联系人:xxx

八、版权归属:

本次参赛所有作品的归属权归创作者自有,但一旦获奖、或被主办单位以任何形式采用采纳,则作品版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主办方的各种奖励(包含且不仅限于奖金、奖励、出版集结等形式)则视为版权拥有。

著作权归双方共有,但仅限于参赛者的出版用途署名。

九、活动解释权:

本次活动参评办法、获奖结果公布、获奖选手奖项颁布等相应内容解释权归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文旅公司与营地百科(中国)编辑部所有。

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xx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x教基发〔20xx〕26号)精神,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县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强化劳动实践。

(二)遵循教育规律。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落实劳动教育和实践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

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6篇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学实践课程设计方案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综合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

包括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

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努力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实践性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实践过程的充分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全面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学生文化学习和非智力素质发展在各板块的综合体现和运用,应符合该板块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

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强调其主题,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时代性、生活性和真实性。

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都是开放的。

它面向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活动选择和课程资源开发上应充分体现开放性。

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综合实践实施应根据学生活动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发展程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3-6年级的学生认识发展上呈现出具体性和形象性,社会性发展上具有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这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学生直接感受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并逐步增加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选择机会。

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小学3-6年级的学段目标:

1、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态度;

2、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发展人际交往,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养成合作的品质,融入集体;

4、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探索问题的初步能力;

5、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必要的经费作为保障。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严格管理师资配备、资源整合、课程实施和目标实施。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小组,由教学干部、骨干教师参加,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安排和统筹考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有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督促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这项工作。

(二)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

学校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要求开齐、开足所规定的课时。

劳动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110课时,信息技术教育在3-6年级为70课时,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3-6年级为140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弹性课时制,由学校集中安排或分散使用。

在内容安排上可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学年初,学校要制定“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通盘考虑、整体安排。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