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乳业行业分析报告怎么写,一起来看看吧。
乳业行业分析报告怎么写1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
牛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
牛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价格便宜,食用方便,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称为“白衣血卫”,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牛奶和牛奶奶酪中含有一种cla物质,能有效破坏人体内具有致癌风险的自由基,并能迅速与细胞膜结合,使细胞处于防御抗癌物质入侵的状态,从而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
牛奶的其他功能,如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减肥、美容、安神等,都有利于人体的正常发育。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等级的牛奶。
目前最常见的有全脂、低脂、脱脂牛奶。
目前市面上的牛奶添加剂相当多,高钙低脂牛奶,强调钙的添加。
于是,我们做了一份关于学校内部和周边牛奶的市场调查报告。
1、研究背景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总部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乐圣经济园区。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肩负着“蒙牛百年,强奶与农业”使命,由春风的西部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
截至XX年底,蒙牛集团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0多个生产基地,总资产超过200亿元,年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累计产值1834亿元,向国家上缴税收90。
9亿元,累计收购鲜奶2462万吨,向农牧民发放奶钱683亿元,被社会誉为西部大开发“最大的饭碗制作企业”。
XX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373。
9亿元,国家上缴税金21。
77亿元。
企业使命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哲学取向和管理理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蒙牛的使命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突出“蒙牛产品;安全、优质、健康”三要素。
从我们从事的行业特点来看,我们从事的是卫生事业;从消费者关注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最重要;从蒙牛企业的愿景来看,我们要生产最优质的乳制品。
“安全、优质、健康”行业的特点、企业的追求和消费者的关注紧密结合,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是突出蒙牛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和相互依赖。
“股东寻求投资回报,银行注入利息,员工争取发展,合伙人需要赚钱,父辈乡亲期待税收”蒙牛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客户、股东、员工等与蒙牛命运密切相关的各方利益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各方和谐共赢,共同成长,为蒙牛事业形成利益与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也在增加。
营养丰富的牛奶饮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牛奶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据了解,上海人均牛奶消费量一直排名第一,年人均消费量26公斤,是全国人均消费量的4倍。
2、研究目的
(1)为蒙牛牛奶营销提供依据;
(2)了解消费者对蒙牛高钙低脂奶的认知和理解;
(3)评价蒙牛牛奶的推广价值;
(4)评估蒙牛牛奶的市场份额;
(5)调查消费者对蒙牛牛奶的习惯和偏好,引用牛奶选择因素;
(6)消费者对蒙牛牛奶的其他要求;
(7)分析竞争对手,找出差异优势。
3、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的设计主要针对消费者的购买特点、消费者需求、竞争分析、消费者对蒙牛奶制品的接受和认可、消费者群体特征。
问卷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客户敞开心扉,保证问卷答案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这个问卷只涉及男女双方的回答。
(1)乳业技术的专有性不强,从世界范围看,其技术、工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都已相当成熟,各国在加工技术和成本上差异不大。
(2)行业技术和资金壁垒较低,生产要素易于获得,进出市场比较容易。
2.行业经济特征
(1)乳业生产受自然资源制约程度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产品大多鲜活易腐,不耐储藏,消费半径小,需有冷链支持。
(2)行业产品具有同质性,价格竞争和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二、奶类生产情况分析:
从我国奶业生产的大形势来看比较良好,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保持较快发展,但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牛奶市场在恶性竞争中利润在直线下滑,部分奶农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这对我国乳品市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据全国畜牧总站监测点的监测和各企业的报表来看,全国奶牛存栏数、奶类产量在保持着增长,但是从几个奶业大省黑龙江省、内蒙古、陕西、青海的奶类产量和牛奶产量增幅均在回落了,部分地区出现了下降。
三、奶类的消费情况分析:
具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9%,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价格上涨6.2%,农村价格上涨7.2%;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8.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
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2%,而另一份资料显示,在20多个省区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都在增长,部分省区的增长高达33%,但是也10多个乳品消费下降的省区,降幅均在13%以下。
与去年同期相比,鲜乳品消费出现增长的省份有所增多,去年同期鲜乳品消费量上升的省份仅有19个,今年则达到了23个。
增幅较大的主要是过去消费量较少的省区,鲜乳品消费最高的北京人均月消费同比减少,减少的市场还有甘肃青海、上海、天津,在奶粉价格上调的情况下也没有给鲜乳品带来多大的空间。
奶粉消费量在主要在南方的省区,西藏区以人均每月消费0.32公斤排在首位,其次为湖南、安徽、湖北、海南,广东、四川的消费量也达到0.1公斤。
与去往年相比,奶粉消费量在下滑的省份明显增多,而且降幅比较大。
降幅超过10%的省份有16个。
酸奶在各企业纷纷狂攻的情况下增长很明显,每个省份都以不同幅度的出现了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超过10%的达到22个。
个别省份的增幅达到57%,从人均月消费量来看,北京以0.89公斤排在首位,其次为河北、安徽、分别为0.62公斤、0.59公斤,陕西、上海等7省区的消费量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四、消费者及市场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习惯于传统食品等原因,目前除牧区自产自销以外,奶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城镇居民。
所以我国目前乳制品消费呈现如下特点:
a.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很低。
全国人均消费奶类13.5千克,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达到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2千克。
b.农村居民的奶制品消费趋势呈现绝对量较低,而增长速度较快。
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巨大人口数量,只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乳制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
人们已将乳制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营养食品。
过去由于人们收入较低,以及消费习惯的原因,乳制品被人们作为一种营养品,仅供一些特殊的人群使用,如婴儿、病人、体弱者。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消费的认识正发生改变,乳制品已由特殊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营养食品。
人们购买乳制品不仅注重“口感、口味”,更加关心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安全性,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具有优质、安全、风味、便捷等特点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
因此,乳品企业应加强产品设计和营销,在营销方面应加强对乳品的营养性、风味性和功能性的宣传,首先培养消费者对食用乳制品的认同感和习惯,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普遍食用乳品的氛围,这样不仅对某一具体厂家有利,也有利于整个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乳品行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2008年以前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尤其,在2005年到2007年可谓黄金发展时期,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6%左右,2007年总产量突破了1700万吨。
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而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全年总产量得益于上半年的发展,勉强与2007年持平。
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尤其,2010年1-7月乳品产量达到1181.64万吨,同比增长9.24%,其中:液体乳1011.65万吨,同比增长9.07%;干乳制品169.99万吨,同比增长10.26%。
需要提出的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重创的奶粉,今年1-7月份也得到了明显的复苏,尤其,6、7月份的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
乳品行业属于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必须依赖零售渠道,即:便利店、连锁超市以及大卖场。
液体奶,酸奶和奶酪,依托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较为普遍,尤其是液体奶对便利店的利用较为普遍。
而酸奶和奶酪由于必须依托冷链的支持,只能在有冷链的零售商店销售,普通的便利店基本上没有铺货。
与它们三大品类有本质区别的品类就是奶粉。
目前越来越集中在大卖场和大型连锁超市,而在便利店基本上不怎么见奶粉销售,甚至有些连锁超市的奶粉销售也逐步下滑,超市里的货架空间也越来越缩小。
这就说明,奶粉越来越失去快速消费品的特点,从渠道驱动完全转向消费者驱动。
不过,对婴幼儿奶粉而言,还有两个渠道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我们所指的新兴渠道,即:一个是婴幼儿用品专卖店,一个是网络销售。
这两个渠道目前的绝对成交额虽然不是很大,但增长率却高得惊人,尤其网络销售的增长率基本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b.渠道促销
谈及渠道现状,不得不谈渠道促销。
因为,现在的零售渠道不仅仅是摆放商品的场所,而更多是争夺消费者的场所。
因此,渠道促销也成为重要的渠道策略之一。
对乳品行业而言,渠道促销仍然主要集中在现代化通路里的面向消费者的促销。
乳品行业渠道促销有着明显的季节特点,跟着它的淡旺季走。
而且,淡旺季的促销活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销售旺季时,除了婴幼儿奶粉以外,几乎所有品类会优先采用“特价”促销手段,尤其是液体奶和酸奶,“特价”几乎成为它们的家常饭。
不过,相比之下,高端产品,比如高端牛奶,奶酪等产品,采用“特价”的频率相对低,更愿意采用“捆绑”和“礼品赠送”的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端产品,尤其高端牛奶,基本脱离常规陈列区,以堆头为主要陈列方式,而且常常出现“导购员推介”的促销形式。
目前最常见的相对较特殊的婴幼儿奶粉促销活动是“礼品赠送”和“会员销售”,必要时还会有些“派发知识手册”和“导购员推介”等形式。
在消费淡季,渠道促销就会普遍收敛,相比之下,液体奶和酸奶的促销活动会继续,其它品类的促销活动会出现暂停或力度微弱的态势。
淡季促销,虽然继采用“特价”和“捆绑”为主要促销形式,但与旺季最大的不同是,“导购员推介”明显减少,个别品牌虽然在做,也只是集中在大卖场等特殊场所。
4.乳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a.消费者信心问题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而且,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这个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后来又多处再现三聚氰胺奶粉,加上圣元“性早熟”风波,再一次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即便官方明确表示“性早熟”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消费者的信心却没有因此而快速恢复,对整个国产奶粉的发展前景,乃至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不利影响,给外资奶粉,甚至给原材料进口再一次提供抢占市场和扩大份额的机会。
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这不仅要靠企业本身,更要靠国家监管力度,甚至还要靠漫长的时光流逝以及新亮点的不断涌现。
b.原材料价格问题
乳品行业第二大问题,就是原材料的价格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似乎不亚于一次危机事件。
因为,原材料的上涨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更加影响消费者利益。
从农业部全国原材料周价监测数据来看,原料奶价格,从2010年1月6日2.65元/KG疯涨到8月25日2.95元/KG,而且,从趋势上看,似乎看不出任何下降的迹象。
而国际奶粉价格是继续回调的,这就与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差异日益缩小。
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采用国内奶源的生产企业成本直线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第二,更多的乳品加工企业会更多的选择国际奶源,本土奶源的竞争力减弱。
这样一来,吃亏的是中国乳品企业,中国的消费者,乃至中国政府。
因为,国内奶源价格过高,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奶业巨头们不太可能全部采用国外奶源,所以,他们只好牺牲利润的方法消化这部分成本,这叫企业吃亏;不过,这只是初期手段,到后期,让他们难以消化的时候,必然会统一上调零售价格,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叫消费者吃亏;那么,大家出于利益的考虑,纷纷转向国外奶源时,国内奶源就会供过于求,奶农们就开始杀牛,甚至失业,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必然会落到政府的肩膀上;再说,国内企业利润下降,上交的所得税也必然会下降,政府好好算账,里里外外肯定吃亏。
因此,这不仅仅是个原料上涨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失衡问题,更是关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c.盈利模式问题
未来三年,这种新品类的研发还会继续升温,有头脑的企业将会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进行革命性突破,推动新品类的繁荣昌盛。
不过,新品类的诞生环节是相当艰难的,不是脱口而出的,而且潜藏着一定的赌博性质。
因此,在未来,新品类的失败率也会直线上升,很多企业因为缺乏科学的战略和专业的研究,所开发的产品“胎死腹中”的现象将随处可见。
e.盲目投资涌向高利润产品。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保持魅力的东西就是“利益”。
在利益面前,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会为之动心,企业更不例外。
通过消费者需求的演变,通过行业巨头们的辛勤探索,中国乳业出现了高端产品蓬勃发展的局面。
然而,由于利益的引力和驱动,这个局面不会得到安宁,很快被那些“见利忘我”的投资者搅局。
2、具体趋势:
a.液体奶:仍然按照常温和低温来区分。
常温奶的高端化、功能化,现在已经很明显,将会继续保持这个路线发展下去。
如果要提一些亮点趋势,笔者认为,儿童奶是个亮点。
2009年,中国儿童奶的销量翻了一番,今年的势头更加强劲。
尤其,高端儿童奶,将来成为常温奶里新的增长点。
低温奶领域,巴氏奶在光明、三元以及其它地方品牌的推动下,会有一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低温奶高端化、低温奶功能化才是未来三年的更大趋势。
另外,常温的乳饮料以及低温乳饮料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其中:常温乳饮料可能进一步分化,在愉悦特征上进一步得到强化。
b.酸奶:对酸奶而言,“一个功能”、“一个群体”将成为热点,即:促进消化与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以及围绕青少年群体的产品开发。
而且,在未来,这两个交叉发展的情况也会频频出现,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有得“好看的节目”和“好吃的酸奶”。
从竞争态势上看,酸奶必将会迎来一场恶性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既不像常温奶,也不像奶粉,会在概念、价格和渠道渗透之间混战多年,新品类和老品类的更新换代加剧,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可能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能够真正生存下来,而其余品牌可能遭遇“以自己的牺牲成就别人的成功”之惨烈命运。
c.奶粉:奶粉是个充满“悬念”的品类。
一方面,丑闻不断;另一方面,利益惊人。
将来一定成为竞争最热烈、最残酷的品类。
从市场走势上看,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国的婴幼儿奶粉的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婴幼儿奶粉消费的第二大国。
这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正在开怀迎接更多的企业来投资奶粉。
因此在未来,高端奶粉仍然是焦点品类,“洋品牌”与“本土品牌”之间的较量、“洋品牌”与“洋代工”之间的PK将会愈演愈烈。
而且,奶粉市场的竞争,不会像酸奶那样,玩弄那么多概念、价格或渠道的渗透,而是真正的功能强化和情感渗透的竞争。
如果说,酸奶的未来竞争仍然停留在渠道驱动,那么奶粉将彻底进入消费者驱动,体验营销将在奶粉领域大发神威。
d.奶酪:在一个绝对长远的时间范围,奶酪的发展前景美好。
然而,在未来3年之内,奶酪却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那么,奶酪市场为什么会不像酸奶和奶粉么热闹?这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价格因素。
有关机构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价格太贵是消费者不买奶酪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调查,我国市场上的奶酪大约需要100元/公斤,贵得令消费者咋舌。
2.口味因素。
奶酪是一种具有一定口味障碍的食品,这对于吃惯了豆腐的中国消费者而言,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接受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3.消费观念。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豆制品作为中国的传统营养食品,从古至今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让他们一下放弃豆制品,改吃奶酪,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许,很多厂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把奶酪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各种口味和功能的儿童奶酪却成为这个品类的新秀。
笔者认为,在未来三年期间,儿童奶酪以及早餐奶酪,甚至这两种奶酪的融合体将会霸占这个品类的货架空间,在看似毫无起色的推广中“为梦想创造可能”。
七、趋势下的机会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