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前言:近几年,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畜牧生产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畜牧生产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出现了畜种结构单一、老龄牲畜比重过大及商品畜缺乏、特色水禽产量较少等现状。

通过对这些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是由于在我国畜牧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畜牧生产发展不快,畜牧产业发展不全。

当前,我国畜牧生产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畜牧养殖,畜牧业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同时畜牧业中介组织、市场体系等建设也不够完善。

二是我国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以致带来诸如防疫工作难以落实、生产水平难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品影响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是我国畜牧生产安全隐患大,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一些影响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在畜牧生产中虽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重大动物疫病仍然存在,并未能彻底消灭,可以说给我国畜牧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同时畜牧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畜牧生产未能得到严格的控制,使得各种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另外,畜牧生产需要方方面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可当前我国畜牧生产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各级财政用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投入也很少,以致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现阶段我国畜牧生产现状还不容乐观,畜牧生产中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

为此,认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出加快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具体对策,十分重要。

二、我国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是要以推进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和大力发展畜牧业为重点。

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主要有四点:第一,发展畜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和剩余农产品,特别是能够促进粮食转化,解决粮食的出路。

第二,畜牧业既能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业的效益,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第三,畜牧业既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

第四,畜牧业既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轻工和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

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据测算,目前畜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的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

可见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畜牧业对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较强,适应家庭经营。

畜牧业受耕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小、既可以转化粮食,又可以利用作物秸秆、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

还可以利用广阔的草地。

第二,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

我国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放开较早,畜牧业生产引入市场机制也较早,农民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均有一定基础,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第三,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的贡献应该越来越大。

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以达到80%。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

四、我国畜牧生产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产品加工发展畜产品加工流通业,是扩大畜产品市场需求、实现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升畜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

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市场营销主体,扶持一批畜牧兽医行业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其他营销组织,并按照现代营销业的要求,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电子商务交易等流通方式;大力支持动物养殖基地在所属区域建立动物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冷、鲜动物产品交易,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等交易方式;支持动物养殖企业和动物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动物产品营销推广活动,支持动物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外动物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和推介会等,努力扩大动物产品出口量。

2.2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力度政府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及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教育力度,并要保持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系统的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培训,可以使其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2.3实行依法治牧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动物卫生标准和规范体系,以实现与国际兽医制度的接轨。

各级政府应依照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要持续加强畜牧兽医行业的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法律的执法体系。

进一步加强畜牧法制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的执法环境,提升其执法效率。

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4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

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

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

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

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

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

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

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

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二是抓好“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

“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

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

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