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下载。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1

时间:地点:

主持人:记录人:

参加人员:

一、病例汇报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入院诊断:

入院生命体征:T:P:R:BP:

辅助检查:

治疗:细菌培养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感染诊断:

二、讨论

感染发生原因: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2

1、讨论时间:

2、讨论地点:```科医生办公室

3、主持人:```主任医师

四、参加人员:```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师、````医师、```医师及研究生数名。

5、病例讨论记要: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目前诊断:

汇报病史:基本病史及主要描述医院感染发生、发展及采取的防控措施

讨论内容包括:1.感染的特点及分析、确定是否属于院内感染

2.感染的诊治难点及要点

3.感染的防控要点

主持人总结(讨论结果):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3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研究生汇报本月院内感染病历:本月院内感染病人1例,XXX住院号XXXX,患者因颈椎过伸性损伤并截瘫及齿状突骨折入院,后施行了颈椎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经过积极痰培养(培养菌为一般细菌)和针对敏感药物治疗,治愈出院。

分析:以上两病人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为颈椎损伤手术的常见并发,尤其容易出现在上颈椎损伤的患者当中,对这类病人的严密监控治疗尤为重要。

讨论结果:1.重视院内感染:积极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并组织全科培训。

护士长带头,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

对实习护士来科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2.加强对颈椎损伤病人术后的重点监护及病房的隔离消毒等措施。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4

研究生汇报院内感染病历:XXXX住院号XXXX因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截瘫入院,入院施行颈椎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后转入ICU治疗,经痰培养(细菌为鲍氏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及相关治疗,好转。

关于多重耐药细菌: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

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分析:耐药机理: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

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

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

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讨论结果: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

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

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

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

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

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

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

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

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5

本月未发现院内感染病人,故改做院内感染学习内容: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

医院感染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细菌学时代以前,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创伤后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法采取预防对策。

比如霍姆斯于1843年发现了产褥热,当时在欧洲是人所共知的一种及其危险的疾病。

医院曾因它而被称为“死亡场所”。

细菌学时代以后,19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了微生物,英国外科医师利斯特首先阐明了细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采用加热消毒等方法来减少他们的数量,从而控制感染。

不久后产生了无菌技术,以后又开始了蒸汽消毒器灭菌时代。

抗生素时代,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于40年代制造成功,从此进入了抗生素时代,青霉素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上起到了特殊效果,引起了医务人员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削弱了医院对灭菌技术的重视。

直到70年代,医务人员又把注意力转向无菌技术上来,并且与抗生素应用相结合,正在有效的解决感染与医院感染问题。

医院感染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模板6

时间: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