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疫情期间冷链食品安全管理制度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期间冷链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

为贯彻落实“四早”防控策略,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根据国家、省、市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科学指导冷链食品经营企业在组织领导、仓储管理、市场销售、餐饮服务、应急处置等环节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组织领导

1.企业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本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向社会作出承诺并公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2.企业要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制订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组织领导、责任分工、隐患排查、日常管控、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并按要求严格落实。

明确各层级岗位人员的责任和具体任务。

对相关人员应进行紧急事件处置措施培训和训练,通过模拟实战性考评,具备应急、救助和自保能力。

3.企业要设立测温点和临时隔离点,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如口罩、手套、消毒设备及用品、非接触式体温计等。

4.企业要做好防护设施及用品保障,配备不少于1个月的防疫必备物资。

员工防护用品,以及消毒器械、方式、制剂等宜经专业人员或机构确认有效性。

应保证疑似感染紧急措施各流程环节所需物品充足,易燃、易挥发性消毒制剂的安全存放,其他防护性用品的期效管控。

二、人员健康管理

1.企业要建立全员体温监测等健康监测制度,利用“辽事通”“国务院行程码”等手段,实行“卡码并用”准入制。

建立上岗员工健康卡及健康情况台账,必要时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核酸检测。

新进员工、临时参加工作人员和来自或者途径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必须接受核酸检测。

2.企业员工上班时间不得串岗、聚众闲谈,如因工作需要需多人同时作业的,应佩戴口罩,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加强集体宿舍管理,做好防护。

3.企业员工应根据岗位要求正确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

摘口罩、一次性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前后应先清洁双手,并将废弃物放入指定回收点,统一处置。

4.企业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来人员进入,确需进入库(场)区的,需询问单位、健康状况、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通过登记、测温、消毒、查验健康码等措施并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

车辆进出时,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员和司机应当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5.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引导员工掌握新冠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三、仓储管理

1.企业做好食品贮存委托方的合规性检查和评估,认真做好每批食品进货查证验货,依法如实记录委托方和收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贮存结束后两年。

2.肉类、水产品及其制品必须具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生猪产品必须具有“两证一报告”(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报告);禽肉产品必须具有动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进口水产品和肉品还应当查验同批次核酸检测合格证明。

无核酸检测合格证明的水产品和肉品不得入库贮存。

3.禁止贮存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以及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肉及水产品等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进口冷链食品入库前应对食品外包装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并定期对冷冻库进行清理和消毒。

物外包装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

5.冷库内应保持清洁。

定期对重点部位抽样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确保食品的保温、冷藏或者冷冻等设备设施有效运行,并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

装卸转运存放区域的地面、墙壁和叉车、电瓶车、升降机、称量工具等相关用品用具每天下班后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1%~3%过氧化氢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拖拭、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货物转运存放区域的门把手、电梯按键、楼梯扶手等经常触碰的物体表面每隔1-2小时,使用1%~3%过氧化氢消毒液或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

6.冷库内应严格执行分品类、分票、分批次存放要求,并保持合理间距。

未经核酸检测合格的冷冻产品,不得与其他冻品存放在同一库间。

7.出库前,应对运输冷冻水产品、肉类食品的运输工具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加强组织保障。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领导疫情防控工作,向社会作出承诺并公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二)完善制度要求。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制订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组织领导体系、责任分工、排查制度、监督员制度、日常管控、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并按要求严格落实。

(三)做好物资保障。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设立企业测温点和临时隔离点,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口罩、手套、消毒设备及用品、非接触式体温计等。

二、重点环节和重点场所防控要求

(一)原料管控。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重点检查进口肉品和进口水产品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和同批次新冠核酸检测合格证明。

做好供应商合规性检查和评估,对每批食品进货查证验货,严禁使用来源不明的原料进行生产加工,把好原料的“追溯关”“自查关”“检测关”“贮存关”,建立健全全程追溯机制,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追。

要对供货者的疫情防控保障能力进行审核,并监督其按照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运输食品。

供货者应加强食品贮存、运输过程管理。

根据政府预警信息,对进口水产品、进口肉品及来自高风险地区或者疫区的冷链食品入库前,应按照采样比例有关规定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做好原料贮存区域、运输工具、货物外包装及其他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二)通风换气。

普通厂区优先选择自然通风,如条件不具备可辅以机械通风。

密闭厂区应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空调系统供风安全,采用全新风模式,关闭回风系统,确保人均新风量≥30m3/h。

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场所,按照《XX市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和夏季空调运行管理与使用指引》执行。

(三)贮存场所防控。

定期对冷链食品贮存场所进行清理和消毒。

对冷库等贮存场所的地面、墙壁、称量工具、运输盛放容器等相关用品用具,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反复、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货物贮存场所的门把手、电梯按键、楼梯扶手等经常触碰的物体表面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反复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四)货物外包装。

货物外包装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

进口冷链食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对食品外包装实施严格消毒处理。

废弃冷链食品外包装物应当喷洒消毒后定向收集回收处置。

可在冷库中采取臭氧消毒法或探索使用紫外线消毒法进行物表消毒。

(五)生产车间防控。

1.作业人员进入生产车间需更换工作衣、鞋,走过消毒池,做好手部清洗消毒。

2.每班工作结束后必须彻底清洗加工场地的地面、墙壁、排水沟,然后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后,使用清水冲洗。

3.每日工作结束后,有专人对工作场所开展清洁消毒,可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00g/L的含氯制剂对设备、工具、容器、操作台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擦拭或者浸泡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后,使用清水清洁,防止对食品产生二次污染。

(六)出厂管控。

1.化验室应当有防潮、防蝇、防尘的设备。

墙面、地面应当定期清扫消毒。

化验室的空调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清洗、消毒,确保运行清洁安全。

2.根据政府预警信息,在冷链食品出厂前对进口水产品、进口肉品及来自高风险地区或者疫区的冷链食品应每批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3.落实冷链食品销售记录制度。

企业要建立健全产品销售台账,做到去向可追。

(七)公共区域防控。

1.会议管理。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