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篇一: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树立舆情危机意识,着力防范化解网上各类舆情风险,掌握舆论主动权,守好“主阵地”,营造我院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要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我院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组
长:党委书记××副组长:各分管院领导新闻发言人:××成
员:各党支部书记、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内部公文管理,规范公职人员网络行为,严禁干部职工将内部公文、未经审核的工作状态等敏感信息发布在微信圈群、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社交平台。违反者,将按照《医院管理办法》追责问
责,并移交市纪委监委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责任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予以追责问责(责任人:全院所有职工)。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要科学处置突发舆情,规范信息发布,建立完善快速预警、信息收集、会商研判、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压实网络舆情主体责任。要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准确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探索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分流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工作效率。要依法查处,精准打击,加大对诽谤、造谣、诈骗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报请上级网信部门关停恶意炒作的平台和账号。建立负面舆情信息收集奖励机制,对最先发现报告负面舆情信息的人员,由单位出资予以奖励(责任人:全院所有职工)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引导分流处置网络舆情,咨询类市长热线转办件在2小时内电话联系咨询人予以回复;纠纷、诉求类在2小时内与诉求人取得联系,并在5日内将办理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责任科室:宣传科及全院各科室)。
(五)根据上级要求,各科在本周内向宣传科报送1名在编职工组建网评员队伍,由市委宣传部负责从中挑选一批骨干成员加入全市核心网评员队伍(责任科室:全院各科室)。
(六)严格院科两级工作QQ群、微信群管控,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建立。按照谁组建谁负责原则,严格钉钉群管理,每月对钉钉工作交流群人员进行清查,对离、退职工及时清理出群(责任人:××)。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一)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属地管理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
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科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二、处置程序及办法(一)研判预警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我院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科室依法依规进行办
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单位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医院办公室,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三、工作保障
网评队伍人员和单位主要领导、各党支部书记、各科室负责人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四、责任追究
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一岗双责”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奖励及责任追究机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及单位科室,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制。
对发现的舆情,各涉事主体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及时报告党组、上级部门和县xx办。特别重大舆情务必x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x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酌情适时上报。
(三)分级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博、维权网站等平台对某项政策或某类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未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介入报道,评论量也是零星分布,由涉事主体及时解决网民诉求,回应网民关切。
2、较大网络舆情。指涉及有损我局系统的敏感信息在不同网站出现的且负面声音有所上升,发酵趋势明显的舆情。由涉事主体密切关注,及时调查核实,及时跟帖回应,妥善处置。
3、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
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在县xx办的统一协调下,分级响应,及时有效处置。
(四)舆论引导
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认真回应质询议题,适时进行权威评论、积极开展民意互动。
篇三: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为适应当前日趋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快速妥善处置网络舆情,有效减少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全市应急管理系统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息公开条例》《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XX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涉及XX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或网站、论坛、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言论。
(三)工作原则。按照“积极引导、妥善应对、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的处理,主动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争取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维护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的良好声誉和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组织机构
(一)网络舆情领导机构。市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由XX担任组长,由分管办公室和新闻宣传工作副长及新闻发言人担任副组长,各县(区)应急管理和市机关各科室、代管单位、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的统领导、统协调、统处置、统发布工作。舆情发生后,组织有关人员,统对外宣传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引导舆论。
(二)新闻宣传“四支队伍”。由新闻发言人、新闻通讯员、舆情监控员、网络评论员组成(详见附件)。工作职责如下:
1.新闻发言人。统筹协调和策划开展本系统信息发布、媒体采访、舆情研判、口径拟定等工作,加强信息源头归口管理;根据政策要求召开新闻发布会,有针对性地发布政策解读或突发事件处置进展;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组织涉事单位接受媒体采访,为记者提供必要采访条件,并向当地宣传部门通报;及时准确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其他任务。
2.新闻通讯员。负责本系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亮点工作、工作成就等宣传报道;根据部门职能职责,积极采写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新闻稿件。
3.舆情监控员。负责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评
估和跟踪;草拟舆情解决方案,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协助其他科室(单位)及时做好网上舆情的处置、舆论引导;重要敏感舆情需及时报领导,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相关科室召开舆情处置联席会议。撰写应急管理舆情月报或专题报告;配合涉事部门,对上门投诉及媒体采访进行接待和回访。
4.网络评论员。针对涉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不正确言论进行纠正和引导,及时准确完成网评指令任务;客观及时上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系统敏感或有发酵趋势的舆情信息。
三、应急程序
舆情应急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坚持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一)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等主流搜索引擎和“大话利州”等本地主流论坛,搜索关键词含有“XX应急”“XX安全”“XX救灾”和突发敏感事件等相关信息。一旦发现网络舆情后,第一时间对网络舆情的真伪、等级(特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范围和影响进行分析、筛选、记录后向市办公室报告。经办公室初步确认后,编印《网络舆情》报市分管领导审核。视情紧急程度,决定是否报告市主要领导。网络舆情特别紧急时,办公室可越级上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URL地址;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网名);必要时附
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截图。
(二)监测舆情。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其他网络媒体是否存在类似信息以及单位时间的跟帖情况,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三)信息报送。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应当在30分钟内上报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并经小组同意由联络员第一时间报市网信办。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四)会商措施。舆情确认后,市应当在1小时内迅速启动本预案,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重大及以上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市委、市和市网信办会商措施,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五)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市应当在2小时内及时形成新闻通稿,通稿按程序经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以及市委、市审核同意后,对舆情予以回复。
(六)正面回复。新闻发言人应当在舆情发生后4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同时网评员根据
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七)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并及时向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和市网信办反馈。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加以引导,如有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的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会商后,及时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四、分级响应
(一)特重大网络舆情。根据工作需要,经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市委、市主要领导请示,在市委、市的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及市网信办的支持下,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网络舆情。由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上报市分管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较大网络舆情。由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报市委网信办备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一般网络舆情。由市网络舆情引导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浏览。将网络舆情浏览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负面舆情,及时按分级响应进行反馈,为引导处置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