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高空坠物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预防高空坠物的应急预案及流程1

1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依据高处坠落事故对人体伤害的坠落方式,把高处坠落事故大体分为如下类型:

洞口坠落(预留口、通道口、电梯口坠落等);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作业坠落;石棉瓦等轻型屋面坠落;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登高过程中坠落;梯子上作业坠落;屋面作业或桥面作业坠落;其它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它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1.2危害程度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迅速行动、灵活应对。

处理事故险情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并实施;

2.2以人为本。

险情处理应首先保证人身安全(包括救护人员和遇险人员);

2.3强化防护。

迅速疏散无关人员,阻断危险物质来源,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3预防及预警

3.1危险源监控

加强对高处作业、临边防护、“三宝四口”等进行安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避免事故的发生。

3.2预防措施

3.2.1加强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

3.2.2加强对高处作业人员的体检,严禁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3.2.3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

如,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和有关劳动保护用品;不准穿高跟鞋、拖鞋或赤脚作业;如果是悬空高处作业要穿软底防滑鞋。

3.2.4按规定要求支搭各种脚手架,做好现场安全防护工作。

3.2.5按规定要求设置安全网。

3.2.6切实做好洞口处的安全防护。

3.2.7使用高凳和梯子时严格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要求进行。

3.2.8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登高作业前,必须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3.2.9禁止在六级强风或大雨、雪、雾天气从事露天高处作业。

3.3预警行动

3.3.1高处作业人员未按要求系安全带、安全绳或者使用不当时,也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此时可以当场制止,必要时召开安全会议通报违章行为,按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3.3.2临边、洞口等坠落高度在2米以上,而无防护栏杆、安全网、挡板或防护不可靠时,即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应按要求完善上述防护设施。

3.3.3当发生大风、暴雨、暴雪等恶劣气候时,高处作业人员即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对此要加强对气象部门的联系,尽早掌握气象变化情况,提前停止高空作业,撤离人员,必要时加固高耸设备。

4信息报告程序

4.1当发生险情时,现场值班人员立即组织急救,并迅速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评估险情,判断是否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同时上报公司应急办公室,确定等级并在1小时内上报总监办应急指挥中心和属地应急指挥机构。

4.2现场报警方式采用警报器、喊话或其它方式来疏散人员,并采用电话向值班室报警。

4.3现场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与地方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医院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联络方式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

4.4现场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上述联络方式向有关部门报警,报警的内容主要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伤亡数量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和需要救助的内容。

4.5应急反应人员以电话向外进行求援。

5应急处置

5.1响应程序

应急自救领导小组获取险情报告后,迅速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同时报告项目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应急指挥中心接到信息后上报项目应急指挥中心领导,立即对险情进行评估,根据险情评估结果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启动预案,并在1小时内上报总监办应急指挥中心和属地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5.2高空坠落应急处置措施

5.2.1当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高空坠落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立即将事故情况上报项目部应急指挥中心,项目部抢险组视人员受伤情况及时进行急救或转移。

5.2.2疏导组负责维护现场,对事故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5.2.3救护组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做好转运工作。

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然后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5.2.4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方案的制订,并保证应急处置的通讯、物资、设备和资金及时到位及后勤保障。

5.2.5善后组妥善安置伤亡人员和接待伤亡人员的家属,按有关规定做好理赔工作。

5.2.6调查组收集事故资料,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影响程度和损失,分清事故责任并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提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意见和建议,写出应急处置报告。

5.2.7人员全部疏散后观察。

根据观察结果,采取有效的措施恢复。

6.高空坠落现场处置方案

6.1现场处置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应急自救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6.2高空坠落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6.2.1当发生险情时,值班人员立即组织危险区域施工人员撤离,迅速报告应急自救组长,自救组长迅速上报公司应急办公室。

6.2.2报警方式采用警报器、喊话或其它方式疏散人员,并采用电话向值班室报警。

6.2.3当事故有扩大趋势时,应急自救组长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申请启动应急预案,在1小时与当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医院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联络方式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

6.2.4现场应急自救领导小组通过上述联络方式向有关部门报警,报警的内容主要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情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和需要救助的内容。

6.3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详见《事故应急救援程序图》。

6.4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6.4.1当发生高空坠落事故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启动高空坠落应急现场处置方案,急救人员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并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尽量当场施救,抢救的重点放在颅脑损伤、胸部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6.4.2疏导组负责维护现场,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6.4.3救护组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做好转运工作。

立即对抢救出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然后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6.4.4保障组保证应急处置的通讯、物资、设备和资金及时到位及后勤保障。

6.4.5善后组妥善安置伤亡人员和接待伤亡人员的家属,按有关规定做好理赔工作。

6.4.6调查组收集事故资料,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影响程度和损失,分清事故责任并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提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意见和建议,写出应急处置报告。

7注意事项

7.1作业人员严禁穿易滑鞋、高跟鞋、拖鞋,要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7.2现场所有洞口、悬空、临边的地方要严格按安全技术要求设置防护栏杆、防护网。

7.3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如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对休克者,应先处理休克。

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保持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7.4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7.5险情发生至现场恢复期间,应封锁现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发生意外。

7.6救助人员要服从指挥,统一行动。

7.7及时将抢救进展情况报告应急自救组长。

预防高空坠物的应急预案及流程2

一、领导小组:

二、高空坠落的类别及原因分析

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和异常环境因素,但是其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结合。

通过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这三方面的原因,掌握其规律,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的。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的高空作业活动。

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

这类事故各行业中均有发生,并以建筑企业居多,约占全部事故的20%左右。

1、高处坠落事故的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是人们在从事高处作业活动过程中与相关物体结合,违背客观规律产生的异常运动,经过量变积累发生了灾变的普遍性表现形式。

1.1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规律,是依据高处坠落事故对人体伤害的坠落方式,把高处坠落事故大体分为如下九种类型:

(1)洞口坠落(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阳台口坠落等);

(2)脚手架上坠落;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

(4)石棉瓦等轻型局面坠落;

(5)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梯子上作业坠落;

(8)屋面作业坠落;

(9)其它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它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1.2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规律,是指由于人们在高处作业中违背了客观事物规律,导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具体原因所具有的普遍性。

具体又分为,个性原因规律和共性原因规律。

1.2.1个性原因规律

个性原因规律,是指每类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各自具有的具体原因规律。

例如:

(1)洞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洞口作业不慎身体失去平衡;行动时误落入洞口;坐躺在洞口边缘休息失误;洞口没有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施不牢固、损坏,未及时处理;没有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2)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脚踩探头板;走动时踩空、绊、滑、跌;操作时弯腰、转身不慎碰撞杆件等身体失去平衡;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站在栏杆上操作;脚手板没铺满或铺设不平稳;没有绑扎防护栏杆或损坏;操作层下没有铺设安全防护层;脚手架超载断裂等。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立足面狭小,作业用力过猛,身体失控,重心超出立足面;脚底打滑或不慎踩空;随着重物坠落;身体不舒服,行动失控;没有系安全带或没有正确使用,或在走动时取下;安全带挂钩不牢固或没有牢固的挂钩地方等。

(4)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屋面坡度大于25°,无防滑措施;在屋面上从事檐口作业不慎,身体失衡;檐口构件不牢、或被踩断,人随着坠落等。

1.2.2共性原因规律

共性原因规律,是指任何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均具有基本原因、根本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而形成的系列原因规律。

(1)基本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安全基础不牢。

其表现是,人不符合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物未达到使用安全标准。

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思想和安全技能,身体条件较差;以及与高处作业相关的各种物体和安全防护设施有缺陷等,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条件。

(2)根据原因,是高处作业违背建筑规律的异常运动。

其表现,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的着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高处作业时没有安全措施冒险蛮干,违反劳动纪律酒后作业;以及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备、不起作用,也有的擅自拆除、移动或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未及时修理等,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根据。

(3)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失去了控制。

其表现,由于安全管理不严,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制约手段,对人违章作业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异常行为,对工具、设备等物质没有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异常状态,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地加以改变,形成了自然发展,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量变过程。

(4)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发生了灾变。

其表现,由于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失去了控制,经过量变的异常积累,当人与物异常结合发生了灾变时,如人从洞口坠落、从脚手架坠落、从设备上坠落、从电杆上坠落等造成了人身伤害,从而构成了高处坠落事故。

三、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

依据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运用安全与事故的运动规律和预防、控制事故的规律,为了改变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以及人与物的异常结合,从本质上超前有效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

其预防、控制措施分为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和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1、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预防、控制

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预防、控制,是依据不同类型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每类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具体预防、控制要点。

例如:

(1)洞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预防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上料平台口等都必须设有牢固、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盖板、围栏、安全网);洞口防护设施如有损坏必须及时修缮;洞口防护设施严禁擅自移位、拆除;在洞口旁操作要小心,不应背朝洞口作业;不要在洞口旁休息、打闹或跨越洞口及从洞口盖板上行走;同时洞口还必须挂设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2)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要按规定搭设脚手架、铺平脚手板,不准有探头板;防护栏杆要绑扎牢固,挂好安全网;脚手架载荷不得超过270kg/M2;脚手架离墙面过宽应加设安全防护;并要实行脚手架搭设验收和使用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加强施工计划和各施工单位、各工种配合,尽量利用脚手架等安全设施,避免或减少悬空高处作业;操作人员要加倍小心避免用力过猛,身体失稳;悬空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穿软底防滑鞋,同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身体有病或疲劳过度、精神不振等不宜从事悬空高处作业。

(4)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在屋面上作业人员应穿软底防滑鞋;屋面坡度大于25°应采取防滑措施;在屋面作业不能背向檐口移动;使用外脚步手架工程施工,外排立杆要高出檐口1.2m,并挂好安全网,檐口外架要铺满脚手板;没有使用外脚手架工程施工,应在屋檐下方设安全网。

2、高处坠落事故的综合预防、控制

高处坠落事故的综合预防、控制,是依据高处坠落事故的不同类别和系列的原因规律,而提出的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综合预防、控制的要点。

(1)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要坚持开展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使其认识、掌握高处坠落事故的危害和事故规律,牢固树立安全思想,使其具备预防、控制事故的能力。

安全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生产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当发现自身或他人有违章作业的异常行为,或发现与高处作业相关的物体和防护措施有异常状态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使之处于安全状态,从而达到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2)高处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要符合安全要求。

如,不准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3)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

如,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和有关劳动保护用品;不准穿高跟鞋、拖鞋或赤脚作业;如果是悬空高处作业要穿软底防滑鞋。

不准攀爬脚手架或乘运料井字架吊篮上下,也不准从高处跳上跳下。

(4)要按规定要求支搭各种脚手架。

如:高度达到3m以上时,每层要绑两道护身栏,设一道档脚板,脚手板要铺严,板头、排木要绑牢,不准留探头板。

①使用桥式脚手架时,要特别注意桥桩与墙体是否拉顶牢固、周正。

升桥降桥时,均要挂好保险绳,并保持桥两端升降同步;升降桥架的工人,要将安全带挂在桥架的立柱上;升桥的吊索工具均要符合设计标准和安全规程的规定。

②使用吊篮架子和挂架子时,其吊索具必须牢靠。

吊篮架子在使用时,还要挂好保险绳或安全卡具;升降吊篮时,保险绳要随升降调整,不得摘除;吊篮架子与挂架子的两侧面和外侧均要用网封严;吊篮顶要设头网或护头棚,吊篮里侧要绑一道护身栏,并设档脚板。

③提升桥式架、吊篮用的倒链和手板葫芦等,必须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倒链最少应用2t的,手板葫芦最少应用3t的,承重钢丝绳和保险绳应用直径为12.5mm以上的钢丝绳。

另外,使用插口架、吊篮和桥式架子时,严禁超负荷。

(5)要按规定要求设置安全网,凡4m以上建筑施工工程,在建筑的首层要设一道3~6m宽的安全网。

如果高层施工时,首层安全网以上每隔四层还要支一道3m宽的固定安全网;如果施工层采用立网做防护时,应保证立网高出建筑物1m以上,且立网要搭接严密,并要保证规格质量,使用安全可靠。

(6)要切实做好洞口处的安全防护。

具体方法,同洞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相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高空坠物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预防高空坠物的应急预案及流程1

1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依据高处坠落事故对人体伤害的坠落方式,把高处坠落事故大体分为如下类型:

洞口坠落(预留口、通道口、电梯口坠落等);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作业坠落;石棉瓦等轻型屋面坠落;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登高过程中坠落;梯子上作业坠落;屋面作业或桥面作业坠落;其它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它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1.2危害程度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迅速行动、灵活应对。

处理事故险情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并实施;

2.2以人为本。

险情处理应首先保证人身安全(包括救护人员和遇险人员);

2.3强化防护。

迅速疏散无关人员,阻断危险物质来源,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3预防及预警

3.1危险源监控

加强对高处作业、临边防护、“三宝四口”等进行安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避免事故的发生。

3.2预防措施

3.2.1加强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

3.2.2加强对高处作业人员的体检,严禁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3.2.3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

如,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和有关劳动保护用品;不准穿高跟鞋、拖鞋或赤脚作业;如果是悬空高处作业要穿软底防滑鞋。

3.2.4按规定要求支搭各种脚手架,做好现场安全防护工作。

3.2.5按规定要求设置安全网。

3.2.6切实做好洞口处的安全防护。

3.2.7使用高凳和梯子时严格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要求进行。

3.2.8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登高作业前,必须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3.2.9禁止在六级强风或大雨、雪、雾天气从事露天高处作业。

3.3预警行动

3.3.1高处作业人员未按要求系安全带、安全绳或者使用不当时,也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此时可以当场制止,必要时召开安全会议通报违章行为,按规章制度进行处罚。

3.3.2临边、洞口等坠落高度在2米以上,而无防护栏杆、安全网、挡板或防护不可靠时,即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应按要求完善上述防护设施。

3.3.3当发生大风、暴雨、暴雪等恶劣气候时,高处作业人员即有可能发生坠落事故,对此要加强对气象部门的联系,尽早掌握气象变化情况,提前停止高空作业,撤离人员,必要时加固高耸设备。

4信息报告程序

4.1当发生险情时,现场值班人员立即组织急救,并迅速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评估险情,判断是否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同时上报公司应急办公室,确定等级并在1小时内上报总监办应急指挥中心和属地应急指挥机构。

4.2现场报警方式采用警报器、喊话或其它方式来疏散人员,并采用电话向值班室报警。

4.3现场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与地方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医院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联络方式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

4.4现场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上述联络方式向有关部门报警,报警的内容主要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伤亡数量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和需要救助的内容。

4.5应急反应人员以电话向外进行求援。

5应急处置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