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1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监控,掌握学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编制依据

依据《*******************》等有关文件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预案适用于处置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跟帖等网上紧急舆情信息。

三、工作原则

1、明确职责,快速反应。

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是学校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

公共事件发生后,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舆情、明确情况,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师生情绪,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

2、统一口径,注重效果。

舆情处置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学校确定的统一口径,确保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程序规范。

相关信息发布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即把学校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措施和办法向公众表达清楚,彰显诚意,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突发事件舆论的良性发展。

3、统筹协调,密切配合。

公共事件发生时,同时启动现场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和现场处置工作保持紧密联系。

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报道学校积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事件处置的进展。

四、组织结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者人、年级组长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熟悉网络”的标准组建校园网络舆情安全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五、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安全共同体成员,安排好监控值班表,主动关注学校网站、公众号、工作群等的动态信息,做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及时进行汇总;定期在网上进行宣传、评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针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不良信息和恶意炒作,及时上报学校。

六、具体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及时送学校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

网络上出现的涉及学校和师生的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

网络中涉及学校的舆论,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师德师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遇到不当言论,及时汇报。

4.监测形式。

一是定期定时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日志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网络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2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写了社会舆论的格局。

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公开和网络反腐等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

一件小事情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就可能成为轰动社会舆论的大事件。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相对滞后和失语,有时不仅不能平息社会风波和缓解社会矛盾,还可能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加强舆论引导,迅速平息舆论风波是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应对的重要问题。

一、突发事件与校园舆情分类

突发事件也可称为“危机”。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衍生性等特点。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新媒体上从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上述事件,还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

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通常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机构等。

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事件、校舍装修污染事件、传染性疫情事件等。

2验设备的安全事故、文娱活动中的踩踏事件、校园暴力和伤人事件、性骚扰事件,财物失窃案件、投毒事件、传销和不法组织入侵事件等。

3.学校发布相关政策或处理决定引发的各种舆论事件。

4.学校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暴雨引起“看海”事件。

5.学生或教职工因人际交往不适、学业、校园欺凌、身体疾病或抑郁症引发的极端事件。

二、校园舆情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引发的校园舆情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

校园舆情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潜伏期、成长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对舆情的传统处理方法包括捂盖子和删除帖子、拒绝报道、查明原因再行报道、先报事情再查原因和指责媒体歪曲事实等。

但这些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在新媒体时代控制和平息舆情。

学校如果不能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那么将产生舆论危机,进而损害学校的声誉。

(一)潜伏期的预防措施

当舆情处于潜伏期时,校园突发事件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时候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上都很难发现相关的舆情。

学校平时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

第一,构建校园网络互动新格局,认真对待每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第二,学校制定重大政策时,要注意倾听各方的意见,出台政策时要准确解读,执行政策时要重视师生的反馈情况。

第三,学校要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把各部门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同时部署、落实和考核。

(二)成长期的介入措施

当舆情在微博、微信和论坛上开始传播时,舆情就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有长有短。

如果学校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响应或响应比较模糊,舆情在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此时学校应积极应对舆情变化,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一,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预案和应对机制,提升新媒体下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第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第三,培养通信员,借助相关部门的专业舆情管理系统、借助新闻媒体各条战线的记者们,建立协同工作的舆情监控体系。

一旦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研究判断舆情。

第四,学校在回应舆情时,要把握时机和方式,可以选择新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主渠道,同时注意信息公开的量,以抓住人心、纠正错误的舆论导向和平息舆论风波为主要目标。

第五,学校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新话题,转移舆论焦点、分散视线和冷却舆情热度。

第六,学校应积极查明舆情反映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三)爆发期的危机公关

当舆情从校园向社会蔓延,从新媒体向传统媒体蔓延时,舆情就进入了爆发期。

当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开始纷纷报道和讨论学校突发事件的时候,学校就直接面对舆论的压力。

如果学校回应不当,可能会在各种媒体上引发新一轮的讨论,以螺旋形式进一步激化舆情。

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危机公关。

第一,危机公关小组中一定要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领导,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的声音。

第二,把握学校官方信息发布的最佳时机,使官方发言成为媒体报道的标题。

在接受采访时,积极为媒体和记者着想,设置媒体报道议程,引导媒体的关注点和报道框架,通过提供正面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实现危机公关。

媒体报道后,收集媒体报道效果,及时进行总结。

第三,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具有策略性,即:坦率、主动、准确和简洁。

对公众的提问有问必答但可以有所保留,尽量用真诚取信公众。

第四,如果学校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失误,要敢于承认错误并诚恳地道歉,弥补学校在危机中的不良形象。

(四)衰退期的总结和反思

当学校及有关方面对舆情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且处理结果基本被公众接受以后,舆情进入了衰退期。

此时,学校应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谨防舆情的回归和再次发生,并积极寻找舆情发生的原因,找出日常工作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尽快消除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恢复学校的公众形象和公信力。

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3

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对学校造成侵害,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学校制定了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机制,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对重大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协调和管理。

2.按照“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标准,组建舆情安全共同体,从全体教师中选拔成立一个舆情安全共同体。

3.建立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值班制度,舆情安全共同体安排监控值班表,实行轮流值班制度,要主动关注主流网站、公众号等网上动态,及时汇总、反馈舆情。

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舆情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

4.舆情安全共同体需要定期在网上进行宣传、评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主要针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不良信息和恶意炒作、网评文章,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矫正视听、引导舆论、维护形象。

5.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原则进行,学校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单位或职务名义在网上发布信息,也不得以单位或职务名义接受媒体采访。

6.实行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责任追究制,将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纳入考核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于迟报、瞒报和漏报网络舆情,失职、渎职、擅自发布虚假信息报道,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7.网络舆情范围包括学校网站、公众号、校长信箱、班级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和各级新闻媒体涉及学校、师生的舆情信息。

重点监测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教学安排、卫生防疫、食宿管理、应急处置、特殊学生群体关怀等方面舆情信息。

8.网络舆情应对程序包括报告舆情和调查处置。

发现涉校舆情(包括可能引发舆情的突发事件)或接到上级转办舆情信息,要立即报告学校具体责任人,由其负责上报学校主要负责人,启动应对程序。

对于学校突发重大敏感舆情,要第一时间报告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行业主管部门。

对上报告要求以书面为准,特别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口头报告简要情况,1小时内补报书面材料。

要速报事实,并随时跟踪、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处置措施等方面的情况。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并听从其安排,并且要注意保密工作,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当舆情出现后,领导小组应该快速查清事件的原因和责任人,并对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总体要求,启动响应机制并采取行动。

对于那些影响重大的舆情,必须在领导小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必须关注后续的情况。

这意味着要对事件的影响进行跟踪,以确保采取的行动是有效的,并且能够在未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善舆情,以减少对机构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1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和监控,掌握学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编制依据

依据《*******************》等有关文件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与学校相关的重大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跟帖等网上紧急舆情信息。

三、工作原则

1、明确职责,快速反应。

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是学校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

公共事件发生后,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舆情、明确情况,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师生情绪,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

2、统一口径,注重效果。

舆情处置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学校确定的统一口径,确保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程序规范。

相关信息发布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即把学校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措施和办法向公众表达清楚,彰显诚意,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突发事件舆论的良性发展。

3、统筹协调,密切配合。

公共事件发生时,同时启动现场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和现场处置工作保持紧密联系。

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报道学校积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事件处置的进展。

四、组织结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者人、年级组长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熟悉网络”的标准组建校园网络舆情安全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安全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五、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安全共同体成员,安排好监控值班表,主动关注学校网站、公众号、工作群等的动态信息,做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及时进行汇总;定期在网上进行宣传、评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针对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不良信息和恶意炒作,及时上报学校。

六、具体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及时送学校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

网络上出现的涉及学校和师生的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

网络中涉及学校的舆论,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师德师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

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遇到不当言论,及时汇报。

4.监测形式。

一是定期定时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日志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网络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校园网络舆情安全管理措施方案2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写了社会舆论的格局。

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公开和网络反腐等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