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4篇,希望大家喜欢。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1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系统性的负面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
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解决旅游供需错配、产品结构失衡、重复低效投资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去无效产能、调产品结构、提发展质量”的缓冲期,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关键在于疫情结束后能否围绕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旅游和休闲需求建立有效的旅游供给体系。
一、影响分析
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导致xx年春节假期旅游业几乎颗粒无收。
“非典”暴发17年后,我国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链更加完善,产业之间高度依存,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期进入新常态,这些因素都使得此次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冲击成倍放大,基于此,旅游学界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本次疫情对我国旅游业乃至全球旅游业造成的负面效应将远超2003年暴发的“非典”。
如能像钟南山院士所期望的,疫情能在4月份结束,那么就意味着xx年第一季度旅游业出现了一个空档期。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就疫情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乐观、基准和悲观的仿真测算,基准结果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xx年全年我国旅游总人次将较上年减少9.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减少约1.55万亿元,而2003年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才不到5000亿元。
从旅游市场复苏的空间结构来看,疫情控制较好的地区将率先回暖,从而使得旅游业的恢复呈现空间不均衡性特征。
另外,三大市场复苏的时间节点也不一致,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往往国内旅游先回暖,其次是出境旅游,最晚的是入境旅游。
1.对三大旅游市场的影响
旅游业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率先复苏的行业,2003年“非典”发生时旅游业短期受到重创后很快就出现报复性反弹态势。
根据以往经验,从较长周期而言,疫情对三大旅游市场不足以形成长期持续的负面效应,但三大市场回暖的时间周期不同。
一旦疫情结束,压抑的出游需求将带来国内旅游市场的报复性增长,其次是出境旅游,复苏难度最大、最晚的是入境旅游。
(1)国内旅游市场。
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尤其显著,对暑期旅游产生的影响仍需根据疫情发展走向进一步判断。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初步统计,xx年春节假期1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共发送旅客约1.9亿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
全国范围开展疫情防控之后,航空铁路、在线旅游企业、旅行社和酒店经历了退票、退订潮,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几乎全面停摆。
根据当前疫情发展的形势研判,旅游市场的惨淡局面极有可能持续到清明和五一假期,从而导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大幅缩水。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仿真测算基准数据,受疫情影响,xx年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56%和69%,全年减少9.32亿人次,减收1.18万亿元。
(2)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
来华旅行警告、航空客运暂停、他国入境管控和我国出团禁令等措施,使得疫情不仅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造成重创,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也因此大幅缩水,使增速放缓的全球国际旅游市场雪上加霜。
首先,从中短期来看,疫情将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产生直接的负面效应,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从全年来看,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34.7%和40.6%,较上年减少5032万人次和534亿美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一改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每年的同比增长率不超过5%,甚至多个年份出现负增长,此次疫情过后,入境市场要恢复到之前水平并实现持续增长,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在目的地营销和完善入境旅游供给链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其次,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短期内锐减,疫情过后将逐步回暖,但出境市场的复苏要晚于国内旅游市场。
再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一份声明中称,xx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约15亿,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统计去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1.6亿,在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次中占比超过10%,因此,此次疫情还将对全球国际旅游市场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2.对旅游供给侧的影响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性的。
一方面,疫情给旅游供给侧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第一季度旅游企业损失惨重,陷入生存危机,尤其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和破产的风险加剧。
然而,另一方面,这次停摆为我们反思和解决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供需错配、产品结构失衡和重复低效投资问题,提供了缓冲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xx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早已进入休闲度假游时代,旅游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对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旺盛,但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让人们只能“到此一游”的观光产品较多,休闲度假游产品缺乏,旅游产品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现象较严重,有些地方为了追逐政绩或争取扶持资金,对旅游投资规模贪高求大,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大干快上,低效旅游投资过热。
解决上述旅游业长期存在的顽疾,也是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要义。
在这次危机中,不仅有效旅游供给面临生存危机,无效供给更容易被淘汰。
待旅游市场复苏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现代旅游需求,这些在危机中被“错杀”而搁置的优质资产将迅速被盘活收购,部分其他的存量资产也或将通过跨界融合、文化导入等方式重获活力,从而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再者,后疫情时代的旅游资产重组整合将改变旅游业的竞争格局,对培育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市场主体形成助推效应,从根本上提高旅游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国步入世界旅游强国行列的进程。
二、应对策略
综上,旅游业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层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击,在旅游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上,想把危机变成契机,不仅需要超前向市场渗透提振旅游需求,更要在优质旅游发展理念下建立更加优化、有效的旅游供给体系。
1.供给侧
对于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而言,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主动利用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切适用的减负政策(延期缴纳社保和税款、房租补贴、“投贷奖”等)和金融支持政策,化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危机。
守规矩、讲卫生、不扎堆、强防疫的自觉性大为提高。
不少供给方(涉旅企业)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提到新的高度;防范和处置旅游纠纷的举措更加全面务实;涉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直播合作等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被放到更重的位置。
更多的需求方(游客)更加注重生命和养生、防疫和安全,守纪律、强约束更为自觉;触“网”学习更加主动;形成了许多显文明、益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检视我市旅游特别是乡村、近郊旅游实际不难发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近郊旅游景点的卫生防疫安全防控意识不强。
防控物资准备不足、防控手段缺乏。
二是乡村游、近郊游的硬件不“硬”。
公交不达、标识不清、信号不好、吃住不便、询问无门。
三是软件太“软”。
理念不新、业务不精、导游难找、业态雷同单一。
四是人才缺乏。
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奇缺,数据科技真正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是医养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三、后疫情时代振兴旅游业的建议
中共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把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求四个轮子一起转。
为在后疫情时代转好旅游产业化这个轮子,我们建议:
(一)强化危机管理,引导涉旅企业化被动为主动。
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疫情防控、安全防护等;进行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演习,打通交通、医疗、物资供应等环节,做到胸中有章,遇事不慌。
强化涉旅企业防疫情、保平安意识。
加大宣传指导督促力度,让相关企业时刻绷紧防控疫情、确保平安这根弦,细化各项措施,使工作常态化、程序化开展,切实把防控疫情和旅游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强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乡村、近郊游硬件短板。
一要制定详实管用的行业规范标准,积极推行阳光厨房,做到食品可追溯、用好快递服务,变堂食为送餐,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谢客。
二要对现有民宿、客栈等加强行业培训和防疫安保指导,使之做出特色、防控有效、服务到位,高质量做好自助服务的配套工作。
这样,即使遇到疫情也不至于关门歇业。
三要加强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把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景点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可开通公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根据人流量大小,调节开通班次和时间,以解决通达问题。
要建设和完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旅游标识标牌,做到精准无误,让游客有的放矢。
四要适当布点,经营常规旅游商品、卫生和安全防控商品、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商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体系,使旅游商品既可伴手,又可邮寄,扩大有效消费。
五要建好用好游客集散中心,完善功能,规范运作,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三)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加快智慧旅游步伐。
一要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开通“旅游百事通”电话热线,健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要拓宽数字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空间,加大旅游景区、旅游公路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实时监控和秩序监管等功能,强化高峰时段旅游服务保障。
三要加大为线上线下旅游连接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使人才技术缺乏的旅游企业找得到帮助线上服务的载体。
(四)强化特色业态的引进开发,有序增加游客参与度。
引进、开发业态,要因地制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要学习应用创新思维,让游客变成故事、活动、情节中的角色,变成当地居民体验生活,增加旅游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归属感。
(五)强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要与省内外的旅游培训学校、优强景区景点建立旅游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考级、评优、大赛、表彰等方式,使从业人业服务规范有礼,不仅是岗位上的服务员,更是旅游的形象大使和义务宣传员;要充分发挥好导游作用,让导游在发挥基本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承上启下、有序推荐省内景区、特色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等方面的作用。
要写好各具特色的导游词,增加景区景点的综合魅力。
(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族医药精髓的挖掘和开发。
制定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专业康养、医养方案,让游客在康养、医养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的独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