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疫情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方案精选6篇。

疫情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方案精选篇1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学生⾯临着越来越多的⽣活压⼒、升学压⼒、⼈际关系压⼒、⽣理烦恼等,因⽽容易产⽣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为了能够及时⼲预、处理,⼒争排除或减小危机带来各种负⾯影响,维护学生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定此预案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界定

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这⾥特别界定为“因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命安全构成危险与威胁的事件,或引发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阳性精神症状的事件”。

⽐如:因个体⽣活事件导致学生情绪失控,妄想同学、⽼师等要害他,⽽产⽣不能⾃控的⾃杀或伤害他⼈的想法;或者如“⽕灾”、“地震”等社会性灾难事件导致的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等级的划分

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程度,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级预警:事件当事⼈出现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妄想、幻觉、躁狂等情绪失控、严重缺乏⾃知能⼒、严重抑郁等),危及他⼈或⾃⾝的⽣命安全,出现伤害行为,且伤害行为尚未结束;或者出现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级预警:事件当事⼈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或⾔语中流露出有⾃伤或攻击他⼈的倾向,且有⼀定的诱发事件和动机,但尚未有伤害行为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未出现伤害行为。

三级预警:事件当事⼈有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伴随⼀些精神症状,但尚有⾃知能⼒,⼀定程度上愿意寻求帮助,或已在相关医院接受治疗和辅导,并能坚持服药。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评估

排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的⼀项常规⼯作,可以有效的发现和识别学生当中的⾼危⼈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各年级应每⽉⼀次组织班主任、学生会以及班级心理委员⼴泛深⼊学生,通过关心⾝边每⼀位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学年级汇总。

各年级应会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排查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共同制定“⼀对⼀”个性化帮扶⽅案,实施分级⼲预。

对于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各年级要选派富有心理健康知识的⽼师和班主任约谈辅导;对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于处于心理健康三个预警等级状态的学生,启动该预警等级对应的处理程序。

排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1)日常⼯作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2)患严重⾝体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就业困难的学生;(3)因各种原因受处分、留级、休学后复学、经常旷课或联系不上的学生;(4)迷恋上⽹或养成其它不良习惯的学生;(5)遭遇突发事件或家⼈、⾝边同学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6)⼈际关系失调或个⼈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7)适应不良,如学习适应、⽣活适应、⾃我适应、交往适应等问题,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8)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仍在校坚持学习的学生;(9)既往有轻⽣倾向或家族中有轻⽣倾向的学生;(10)因其他各种问题,如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性困扰、对社会现象存在困惑等等,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预警处理办法及程序

(⼀)预警处理办法

⼀级预警由事件当事⼈所在年级上报学校政教处、保卫科,再由保卫处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即启动学院学生突发事件应急⼯作处置小组,开展具体处置⼯作。

学校及相关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预警等级,2个⼯作小时内,启动相应的危机处理⼯作程序,作出相应的处理。

(⼆)预警处理程序

(1)知情单位第⼀时间及时报告年级组、政教处、保卫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保卫科接到报告后应⽴即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2)相关年级接报后尽快了解事件当事⼈信息,确定当事⼈姓名、⾝份情况,并⽴即与当事⼈直系亲属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尽快来学校;

(3)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在2小时内召开信息沟通会议,全⾯了解事件的经过、危机发展状况,各部门提出相应对策,确定执行措施;

(4)在事件发⽣之后的⼀周内,由学校学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进⼀步召集相关信息沟通会,了解进展情况和调整处理措施;

(5)由相关学院指定专⼈全程负责记录、收集有关信息和证据;

(6)危机事件发⽣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要及时对危机事件的当事⼈、⽬击者进行心理⼲预,此时的危机⼲预主要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的领导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

(7)事件当事⼈应由当事⼈直系亲属及时送相关医院。

若当事⼈直系亲属不能及时赶到,则由相关学院及时拨打110并送相关医院,相关年级及时取得当事⼈直系亲属的委托授权,协助办理有关诊疗⼿续。

疫情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方案精选篇2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由于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校园成员心理严重失衡状态。

为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减少或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及时、有效、稳妥地处置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定本预案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组织健全,职责明确;预防为先,教育普及;预警及时,重点突出;干预到位,专业科学;支持系统,家校结合。

一、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及各班班主任老师

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副组长的协调下,开展有序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与疏导工作。

二、基本原则

如果你的项目少,还可以发展一些新项目。

也可以发布在朋友圈里,邀请更多同学一起参与,相互激励。

4、增加沟通交流

父母长辈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及时向他们倾诉你的感受和想法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

同时,当我们长时间不能外出,难免会与父母因为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等问题产生矛盾,学着换位思考,体谅父母并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二)假期在家的日常作息安排

假期是休养的最佳时期,应劳逸结合,既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也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做到对上学期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及下学期的学习进行合理规划。

(三)亲子沟通三原则

1、减少负面评价,增加对孩子的鼓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因为,正面的评价会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快感荷尔蒙——多巴胺,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2、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只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父母应积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孩子。

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

3、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大自然的心。

(四)解决冲突四步走

1、同理孩子,拉近孩子跟你的距离:我理解……

2、描述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或行为:我看到,我听到……

3、表达你的感受:我感到……

4、提出你的期望:我希望……

(五)疫情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产生心理学所说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反应有:

1、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失望、抱怨、委屈等,情绪的起伏也会比平时强烈。

2、认知:自我价值感降低,认知歪曲,思维过程变慢,注意力不集中,想象力下降,犹豫不决等。

3、行为: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通常大部分人的应激反应会在一周内逐步缓解。

心理应激不全是坏事,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性、敏锐性,激发人们通过主动积极的自我调整适应新变化。

1、正确认知:从官方和权威媒体了解疫情信息,学习科学的防控知识,不信谣,不传谣。

2、自我接纳:在对疫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接纳自身正常的应激反应,不生气、不抱怨、不失落,积极寻求干预方式。

3、合理倾诉:积极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寻求支持,可主动向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心理热线倾诉,寻求心理支持。

4、转移注意:避免信息过度获取,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

可以趁着假期,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与家人共处、聆听平静的音乐、看电影、看喜剧、看自己喜欢的书。

5、积极行动:尽量减少外出或是不外出,出门正确佩戴口罩;在家勤洗手,多进行消毒,进行正常的生活作息、摄取充分营养、在室内进行适量运动。

六、教职工心理调适方法与建议

(一)注意劳逸结合,规律安排作息。

长期居家中容易失去生活规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等身心不良的情况;居家久坐办公,也容易腰酸背痛,眼睛疲劳。

所以请教师们要有序规律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态,做好防护措施,增强自信。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