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院疫情消毒制度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医院疫情消毒制度1
医院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救治的主阵地,但是医院同时又是人员密度和交叉感染风险最大的公共建筑,从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加强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更好的保障临床一线安全平稳运行,确保实现“零感染”目标,中国医院协会后勤专业委员会组织了院感、后勤、门诊部等医院专家认真讨论后形成以下建议,推荐用于医院的非新冠状病毒肺炎收治病区。接收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定点传染病医院及新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收治病区应按传染病医院有关规范标准、卫生防疫行政部门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正确有效的运行管理。
一、环境消毒措施
1、公共区域消毒
(1)每日消毒作业按照附件:《防控期间消毒频次表》实施,对人员经常接触的表面、地面进行周期性擦拭,保持环境表面清洁卫生。
(2)地面使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3)桌面、扶手、电梯按键等人体接触表面使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酒精擦拭后用干抹布擦拭,以免腐蚀物品表面。
(4)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应科学消毒,防止过度消毒,避免造成化学污染。
(5)公共区域10:00—15:00保持窗户开启通风(小量开启)。
(6)空调系统保持24小时平稳运行。
2、电梯消毒
(1)疏导人流尽量乘坐扶梯等开放式垂直交通工具,减少箱式电梯的使用。
(2)箱式电梯每日不少于强制15分钟通风。
(3)对扶梯扶手和箱式电梯轿厢扶手及按键用75%酒精进行擦拭,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平均2次/日。污染区电梯平均1次/2小时消毒。
(4)当电梯表面受到污染(如受到唾液、痰液等污染)时,应对轿厢表面,特别是按键部位进行消毒。使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使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3、餐厅消毒
(1)开餐前对售餐台进行75%酒精消毒并贴膜,闭餐后及时更换餐台贴膜并再次消毒。
(2)开餐前对地面进行2遍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桌椅进行2遍酒精擦拭消毒,闭餐期间餐厅内加强通风。
(3)使用专用餐车给发热门诊送餐,返回后在餐厅外进行75%酒精擦拭消毒。
4、洗衣房消毒
(1)发热门诊被服执行感染织物洗涤标准,严格执行污染区、洁净区单向物流原则,工作人员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穿戴的个人防护用品不交叉使用。
(2)污染区工作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防水围裙和胶鞋),按要求进行手卫生。
(3)清洁区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工作鞋,保持手卫生,根据实际需要配戴帽子和一次性手套。
(4)使用专机进行洗涤,洗涤前先对织物进行消毒,洗涤水温80°C,时间20min。
(5)感染性织物应整包投放,不分拣、不展开,带袋洗涤;每次投放至洗涤专机后,应立即使用有效消毒剂对专机舱门及附近区域进行擦拭消毒。
(6)每天工作结束后,采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使用75%酒精对污染区的地面、台面等进行擦拭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对清洁区的地面、台面、墙面进行日常保洁。
(7)污染区室内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宜达到10次/h,最小新风量不小于2次/h。
(8)工作区域若发现有血液、体液或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去除可见污染物并清洁消毒。
(9)运送污染被服的车辆和运送清洁被服的车辆不交叉使用。
(10)运送感染性织物后,使用浓度为75%酒精按照一用一清洗的原则消毒。
二、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管理
1、安全收集
(1)发热门诊区域内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按照医疗废物类别及时分类收集,确保人员安全,控制感染风险。
(2)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袋和利器盒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增加一层包装袋。
(3)分类收集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等物品时,严禁挤压。
(4)每个包装袋、利器盒应当系有或粘贴中文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部门、产生日期、类别,并在特别说明中标注“新冠医废”。
(5)发热门诊污染区产生的医疗废物,在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注意喷洒均匀)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清洁区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常规的医疗废物处置。
(6)检验科医疗废物中如含病原体的标本和相关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照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2、包装容器
医院疫情消毒制度3
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进行前戴口罩。工作服及口罩要定期清洗、更换,保持清洁。
2、诊疗,护理操作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手消毒,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4、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后备用。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
5、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6、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可消毒。
7、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8、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9、治疗室、换药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凉干,定期消毒。
10、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其用物按感染性疾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随意外出,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就诊。
12、护理部、院感科、各科院感控制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提交院感委员会研究解决。
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消毒隔离制度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进入室内时应衣帽整洁,带口罩,操作前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防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名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6、碘酊、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7、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8、坚持每日清洁。室内每天空气消毒两次,有记录。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地面湿式清扫,清洁用具要专用,除工作人员及治疗病人外,其他人员不许在室内逗留。
医院疫情消毒制度4
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
在执行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如果导管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产品,说明书未界定一次性使用的导管,应按去污染、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
3.传染病人用过的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门、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门、急诊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ICU、手术室应执行相关部分的消毒隔离制度外,做好以下几方面:
1.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到指定隔离诊室疹治,并及时消毒。
2.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要及时消毒处理。
3.医务人员的手要随时流水清洗和消毒。
4.急症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5.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输血科消毒隔离制度
1、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应有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成份室、采血室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应设在污染区,办公室设在半污染区。
2、管理要求:
1)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