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作业量和课外辅导大量减少,必须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结构要改“课前预习”为“课内预习”,改“课后练习”为“课内练习”,尽可能避免“课堂想两头延伸”的不良现象。
课堂还要强化探究式、参与式、自助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随机拓展练习,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构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设置游戏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玩游戏是每个学生的天性。
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对教学肯定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基本图形放在盒子里,通过让学生动手摸出圆形这一游戏环节,让学生利用感官探究总结出圆与其他基本图形特征方面不同的地方,深入课堂氛围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设置动画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轻松氛围。
凡是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
只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才能创造出令人吃惊的“奇迹”。
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在情境导入中,我截取了一段关于熊二和光头强藏蜂蜜的有趣动画短视频,同学们通过互相探讨就会发现,光头强要想找到蜂蜜就必须找到一个中间量,而这个中间量就是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厘米,由此引出“认识厘米”这个新知,紧抓学生们的心理,让学生们自愿探寻新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师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碰到新课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
“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内容,是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难点,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们为了做到精讲,可以先告诉学生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再让学生面向太阳的方向,告诉学生面对的方向是东边,左边是北边,后面是西边,右边是南边;如果只是盲目地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按顺时针方向落下,依次是南、西、北,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很茫然,后面在练习巩固上也会多花很多时间,不够简练。
所以教师上课时要会抓住重难点,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便于他们掌握知识。
三、优化课堂引导性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和“双减”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传授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上利用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课堂中,让自己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首先问学生:“在这个组合图形中,看到了哪些基本图形?”让学生首先知道组合图形中有哪些基本图形;再问:“你学过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回顾所学基本图形的面积。
最后问:“你会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解决,有的会用拆分相加法,有的会用添补相减法等,鼓励学生多想一些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会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很灵活,很会让人“意想不到”。
四、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缩减课后练习,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并且我们的课堂设计必须得层次分明、可操作、有实践性和拓展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联系问题与生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任何一门知识的起源都是来自于生活,数学更是如此。
我们苏教版数学教材比较抽象,很容易出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情况,而且课本知识点少,如果教师一味地搞“题海战术”的话,小学生容易陷入到“机械学习”的状态,这样很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双减”政策,也会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问题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让他们主动建立起与课堂之间的衔接,明白“数学来源于认识,也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先问学生:(1)开学前家长是不是给你买了铅笔、橡皮、削笔刀和文具盒?这些都花了多少钱呀?(2)夏季来了,妈妈给你买了很多新衣服,看一看,现在你身上穿的用了多少钱?(3)家长带你去超市买零食,每次用了多少钱?如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将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带入课堂,既可以让他们养成在生活中关注数学的习惯,也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意识到生活与数学之间是有很大联系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多元化课堂练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够品味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双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教师从繁忙的补差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双减提出的培养目标。
一、改进备课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1、认真地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哪些例题、完成哪些相应的习题。
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决不可以越俎代庖。
课堂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为解决问题的而进行的有关操作过程也不应当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所以这些都必须在学生讨论、研究、操作等基础上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自行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原创性,只有这样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4.新知的巩固要注重及时和高效
练习要及时,由于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面的知识会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旧知掌握得好将有利于新知的学习,反之将会给后继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所以安排练习时要边学边练、边练边反馈,每学完一个新知识,就要及时安排练习,当学生掌握了前一个知识以后再学下一个的知识。
练习要高效,习题必须精心挑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练习内容的设计就要紧紧扣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要条条有用。
避免面面具到、贪多求难的倾向,新授课、练习课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有所区别的:新授课的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应当在理解和掌握上下功夫,不宜过难,应当以基本题为主;练习课的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所以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所变化;复习课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进行横向沟通、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所以练习设计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应用知识的习题,在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上下功夫。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教学质量的基础在于教学常规。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我们从课堂、作业、考试、教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入课堂,关注个性发展
落实“双减”政策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化课堂教学管理改革,从单一教学型关系走向多维教育型关系,从单一知识导向走向能力成长导向。
(一)思维提升,促进深度学习
我们着眼学生思维提升,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
如语文教师蔡欣君在课上提问:“为什么《西游记》中孙悟空要以猴为原型?”以此了解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
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分析孙悟空如何由“猴性”随心所欲的自由,到头戴金箍时有拘束的自由,最后到“佛性”的自觉自由,引导学生挖掘孙悟空成长历程对自己的启迪: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控制自己膨胀的欲望,磨炼意志,修炼心性,从尊重规则下的自由到激发内心自觉,走向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状态。
这样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二)教学生成,改进课堂生态
教学生成是彰显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师生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在讲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徐凝的《庐山瀑布》。
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对比表现李白诗歌的境界高超,并用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来做印证。
但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却认为徐凝的诗歌更好,而且从用字、虚实、境界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课堂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是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
面对新情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一下子“活”了。
(三)注重体验,提升教学效能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生活,我们都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真实体验,以此提升教学的实际效能。
地理教师刘璨为达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课标要求,组织学生走进北碚缙云山和江津四屏镇开展野外研学活动,在活动中邀请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周宝同教授和植物学专家吕瑜良教授进行指导。
重庆一中有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5类25个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室的局限,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技展览馆等,与自然对话、与专家交流、与社会同步,动手动脑,寓学于乐,在实践中深化认知。
二、深入作业,关注学习效果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主旨要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统筹作业管理,加强作业创新,逐渐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形态的作业开发体系。
(一)教师精细设计作业
组织开展教师作业设计培训,更新教师作业设计理念,提倡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作业研究,实现作业少而精。
鼓励教师对教材练习或习题进行二次开发,调整、补充、自选、自编或改编作业,并针对教学内容创新作业形式。
如在“小雪”节气即将到来的时候,重庆一中高一语文教师刘睿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找出5—10种植物,拼成一个或一组图案,写一段文字,独立创作或合作创作皆可。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作出大量充满诗意精彩纷呈的作品。
学生余悦表示,相比传统的语文作业,这样的作业充满创意又有趣味,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力。
学校建立了作业集体教研制度,以加强作业设计指导。
各学科作业由各年级学科备课组长牵头,组内教师进行集体研讨,精选作业内容,科学设计作业形式,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无效性、随意性作业。
在作业教研中,我们根据不同班情、学情设计了基础型、巩固型、发展型、创新型等不同层次作业,探索“基础+拓展”“基础+弹性”
“基础+个性”等多种模式分层作业。
(二)学生参与设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