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通过播放视频素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活动,以此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够认知和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习得相关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重视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种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重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一部分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为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当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我们需要快速做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为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此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以便在突遇地震等危机情况时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并减少伤害。

教学过程:

一、师讲解大地震的情形,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二、质疑:假如我们遇到了地震,你会怎么做?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师生交流。

三、师讲解:如何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时,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镇静自若的态度。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室内,如果离门窗较远,可以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这是相对较安全的。另外,你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暂避。等过了主震之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2、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室外空旷的地方,那是最幸运的情况。如果你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用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围墙、狭窄巷道等危险区域。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进行救助?

1、如果在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并尽量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如果无法自救,要尽量减少消耗体力,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外面的人很难听到废墟下的声音,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的声音后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2、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行拉拽。如有窒息,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三)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要记住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掉下来的碎片,此时要迅速躲避。

1、在房屋内,要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比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如果是住在单元楼里,可以选择开间较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以减小伤亡。对于住在平房的人来说,地震时可以头顶被子、枕头或戴上安全帽后逃到户外。如果来不及逃到户外,最好在室内找到避震的地方,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用双臂枕住头部,闭上眼睛和嘴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结束后,如果需要疏散,再冷静地离开。

2、地震时,门框可能会因为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发生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地转移到安全地方,不要因为寻找物品和穿衣而浪费时间。如果可能的话,要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使用手电筒,不要使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果已经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尽一切办法试图逃出去。如果没有通道,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喊叫,静听外面的动静。如果听到有人经过的声音,可以敲击铁管或墙壁发出声音,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来维持生命。

(四)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地震结束后应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五)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很短,室内避震更为现实,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可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以称之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由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包括: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较小的地方。

(六)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避免拥挤,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场所,要就地蹲下或趴在座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地震过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场所,可以选择结实的柜台、低矮的家具或柱子旁边,以及内墙角落等地方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定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紧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七)户外避震

选择开阔地避震:就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群。不要随意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过街天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品堆放处。

四、学生交流了解到的防震知识。

五、小结。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3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讨论、学习中了解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增强自救意识。

2、通过情境迁移,进行地震自救演练,提高幼儿应对地震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图片内容,提高对地震的认识。

2、难点:了解地震,学会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安全绘本《地震自救》PPT图片、相关地震自救的现实照片,以便引起幼儿的兴趣。

2、地震博士图卡,用于向幼儿介绍地震的知识和自救方法。

3、模拟地震的声音磁带、录音机,用于营造地震发生的情境。

活动内容:

一、认识、了解地震:

1、师幼共同讨论:“你们知道去年发生在中国的汶川大地震吗?”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回忆和了解地震的基本情况。

2、通过展示幼儿安全绘本《地震自救》PPT图片,向幼儿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幼儿可以了解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引导幼儿思考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应对,让幼儿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二、学习地震自救基本常识:

1、出示地震博士图卡,地震博士向幼儿介绍地震的各种知识和自救方法,以增强幼儿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2、通过展示PPT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中屋子的情形,了解地震对屋内物品的影响。引导幼儿猜测屋里还会有哪些东西受到影响,并讨论它们可能发出的声音。

3、通过展示不同物品在地震中的变化和发出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地震对生活的影响,并学习正确的自救姿势和方式。

4、展示PPT图片,让幼儿观察地震来临时的动作和姿势,并学习用合适的物品保护头部。

5、通过展示PPT图片,向幼儿介绍地震结束后的自救措施,让幼儿了解地震过后的应对方法。

6、展示生活中发生地震时幼儿进行自救的真实图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救意识。

三、地震自救演练:

1、介绍演练方法和要求:当你感觉到地震来临时,请你用学到的自救方法跟老师一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教师播放模拟地震的音乐,幼儿根据音乐的提示,就近寻找可以利用的物品用正确的姿势保护头部。

3、音乐结束,地震减弱,幼儿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转移,体验地震自救的实际操作。

四、庆贺自救成功:

在地震自救演练结束后,表扬幼儿们的自救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救行动,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活动,幼儿能够了解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自救演练,提高他们应对地震的能力和自救意识。同时,通过观察和讨论,增强幼儿对地震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危害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2.通过对学生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对待突发地震,学会在突发地震面前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进行合理的自我防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防震减灾的正确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身感受地震的危害,能够在发生灾难时采取有效措施。

教学内容:

一、地震的产生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危害

汶川大地震

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截至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1000多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

三、地震的预兆

1.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早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

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燥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燥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

四、如何做好防震工作

做好防震演练

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当地震来时,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地震时的应急措施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六、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通过对地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危害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对待突发地震,学会在突发地震面前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进行合理的自我防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七、教学延伸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震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模拟演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地震。此外,可以邀请地震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地震的知识和防震减灾的方法。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5

【活动主题】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丧生于自然灾害,其中特别是地震的破坏性最强,这次班会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地震,也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学到地震逃生的方法。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活动准备】

视频播放,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总要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危险。“防险之心不可无”。地震时有发生,我们是否知道注意安全、注意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恶魔总是来找无知的人。今天,通过班会我们将更多的了解一些地震知识,让我们未雨绸缪,为我们的生命买一份保险,为我们的生命加一把锁。

二、地震知识知多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感受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1、展示地震后的相关图片。

2、了解唐山大地震(播放视频),汶川地震。

三、地震防护知多少:让防震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备无患。

1、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播放地震逃生教育短片)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1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通过播放视频素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活动,以此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够认知和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习得相关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重视过程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种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重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一部分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因此,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做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为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是落后一步。这样,当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我们需要快速做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为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

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有感地震:3≤m≤4.5级的地震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此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地震应急避险安全教育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以便在突遇地震等危机情况时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并减少伤害。

教学过程:

一、师讲解大地震的情形,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二、质疑:假如我们遇到了地震,你会怎么做?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师生交流。

三、师讲解:如何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时,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镇静自若的态度。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室内,如果离门窗较远,可以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这是相对较安全的。另外,你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暂避。等过了主震之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