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方案精选6篇。
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方案精选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防范遏制重特大校园安全事故为目标,坚持“风险防控、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原则,规范推进校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萌芽状态,全面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校园安全事故,促进全校校园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时间安排
从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底。
三、术语和定义
(一)风险管控
1.风险: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造成伤亡、影响健康、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3.风险点: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进行的伴随风险的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5.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研判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6.风险控制措施:学校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7.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系列信息。
8.风险清单:学校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
(二)隐患治理
1.安全隐患:简称隐患,又称事故隐患,是指学校违反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隐患分类: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场所现场类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问题或缺陷:资质证照(如民办学校是否有办学许可证,学校食堂是否有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管理档案;安全投入;应急管理;卫生基础管理;其他安全管理。
场所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问题或缺陷: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卫生防护设施;现场其他方面。
3.隐患排查:教育部门、学校组织安全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职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学校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学校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4.隐患治理:即隐患整改,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5.隐患信息:即隐患基本情况,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
(三)分级
1.分级范围:安全管理的分级包括对风险进行分级,对风险的管控分级负责,对隐患进行分级,对隐患的治理分级负责,对事故的分级,对突发事件的分级等。
2.风险分级: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一般分为1-4级,分别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风险分级是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
3.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进行管控。
层级是指学校的组织管理架构。
4.隐患分级: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事故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课、搬离,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学校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根据隐患分级情况确定整改的负责层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5.事故分级: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个等级。
6.事件分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防止整改时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7.防止隐患再次出现的机制完善措施。
(六)隐患排查周期的确定。
学校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场所、部位、设施、设备、流程的特点特性,确定综合、专业、专项、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的周期和节点。
(七)安全风险公告警示。
学校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教职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
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八)安全文档管理。
1.学校要建立自己的风险辩识、安全隐患排查清单,形成“一校一册”台账。
2.学校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过程中,要随时归类留存工作资料,形式包括纸质与电子资料,内容包括上级来文、本校来文、工作制度、工作图片、会议记录、隐患拓朴记录、整改通知、转办与整改记录、汇报材料、培训记录等。
3.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汇报材料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九)信息沟通。
学校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隐患等信息,提高风险防控隐患排查治理效率。
五、组织领导
(一)制度保障。
健全完善保障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保证安全管理干部专职从事或主要精力用于安全工作。
(二)分级负责。
从学校负责人到教职工都应当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参与隐患排查治理。
各个岗位要从防范事故风险角度,审视、评估和改进自己所负责的工作。
(三)系统规范。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贯穿于学校日常活动全过程,与学校总体制度和文化融合衔接。
(四)评价激励。
要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纳入目标责任考核,通过客观评价引导责任落实。
学校的风险辨识和制度建设要符合学校自身情况,以有效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生命安全为根本。
各单位应选树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典型,通过示范带动,推动校园安全整体工作进展。
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方案精选篇2
1、目的
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学校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试用范围
试用于学校的所有部门的活动场所,包括设备设施、物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定义
3.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方案精选篇3
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学校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提升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在全面编制完成各级各类学校风险点清单的基础上,科学核定风险级别,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有效防范校园安全事故,保持校园安全稳定。
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起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推进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有效促进校园安全科学管控,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安全风险防控,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的校园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提高学校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二)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是指按照安全风险点的不同风险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三、职责分工
学校作为安全风险管控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校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防范和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全面负责。
学校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责任制,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的责任人、明确责任范围等内容;
2.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关资质或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认可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对校园及周边进行风险辨识工作,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形成学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
3.编制本校安全风险点名册,并根据风险等级、管理和环境评估状况,提出管控措施;
4.学校应当在存在风险的位置、区域,设置明显的告知标志,将风险基本情况、危害特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告知本校师生和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5.学校应当制定风险巡查制度,明确各风险点风险巡查责任人,对存在风险的环节、物等安全状况进行巡查,建立巡查档案;
6.学校应组织制定并对教职工进行岗位风险培训,使其了解风险的危险特性,熟悉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7.对学校存在的风险实施动态化管控。
因设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四、学校安全风险级别划分标准
学校安全风险指的是学校可能发生危险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组合。
根据风险的可控程度、可能性、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分级,I级、II级、III级、IV级、V级。
I级:极有可能发生全国范围内发生频率极高
Ⅱ级:很可能发生全国范围内发生频率较高
Ⅲ级:可能发生全国范围内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偶有发生;评估范围未发生过,但类似区域/行业发生频率较高
Ⅳ级:较不可能发生全国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偶有发生
Ⅴ级:基本不可能发生全国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极少发生
作为安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的是要认清风险,找准危险点。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就是针对学校制度管理、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环境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项目进行辨识与评估,认清风险,找准危险点,采取预防措施或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限度。
五、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针对学校事故发生规律和季节性特点,采取调研商谈、第三方参与、专家论证等形式,找准安全风险点,实施超前预判。
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安全风险预判,并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工作台账。
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成立工作小组,收集和研读相关资料,熟悉分级方法和工作步骤,开展初步现场调查,了解本校及周边概况,编制风险分级评估方案。
(二)实施阶段
依据风险分级评估方案,组织安全、管理、技术、设备等技术人员和专家(也可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技术机构),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突出本校设备设施、施工场所、操作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全方位开展排查,了解学校各岗位、部位、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学校安全管理现状、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状况,汇总、分析准备和实施阶段所得的资料、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制定本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
(三)编制分级报告阶段
在前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排查和预判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确定风险类别,并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影响特别重大(5)、影响重大(4)、影响较大(3)、影响一般(2)、影响很小(1),编制本校风险五级分级报告,根据风险等级、管理和环境评估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