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故时,可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下面小编整理了院前急救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院前急救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篇1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
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1、2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1、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
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指挥大型灾难急救。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立型:急救中心独立的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依托型: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服务。
行政型:统一的城市(社区)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由各医院分片出诊。
院前型: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1、5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
(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类急救事件应急救治措施的规范有效。
(3)加强宣教,群转结合
利用医院宣传力量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基本了解如何快速获得院前急救服务、做好获得急救服务的准备,如何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准确处理急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所救治的医院,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院前急救组织领导小组及职责
2、1院前急救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与本院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结合,设立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领导院前急救领导组组长,相关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统筹安排全院急救力量;各职能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组员,根据组长安排具体实施各项院前急救工作。
2、2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
(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关科室进行长期管理,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与最大限度成功率,为院内救治做好准备工作。
3院前急救的队伍建设、调度及培训
3、1队伍建设
3、1。
1调度员: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接听电话时能够快速将现场、地点询问清楚,必要时辨明谎报;熟练掌握本市的地理交通和地形地物,才能在指令中简洁、明确的表达现场地址,合理地调配急救资源。
(二)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
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关科室进行长期管理,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与最大限度成功率,为院内救治做好准备工作。
三、院前急救的队伍建设、调度及培训
(一)队伍建设
l、调度员: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接听电话时能够快速将现场、地点询问清楚,必要时辨明谎报;熟练掌握本市的地理交通和地形地物,才能在指令中简洁、明确的表达现场地址,合理地调配急救资源。
2、司机:方向感明确,对辖区地形地物熟悉,驾驶技术过关,做到驾驶技能稳、准、快。
在接到院前急救信息的详细地址,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3、急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经过专业培训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全面的知识,敏捷的恩维,能够简洁询问病史,快速查体,综合分析,正确判断,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危及生命的因素,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满足各类急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需要。
(二)院前急救队伍的调度
健全调度制度,努力做到国际上普遍规定的受理呼救电话后1分钟内出车,严格值班制度;要做好随车记录制度,准确及时记录伤病人病情和院前急救情况及其疗效;定期检查车载药品,随时补充缺失药品;坚持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车辆的完好状态;建立通讯器材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急救通讯指挥系统的灵敏有效。
按病情采取直接转送、先救后送、边救边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转运途中患者的死亡率,为上级急救中心的到来救治争取时机。
(三)院前急救队伍的培训
定期有领导小组选派急救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医师进行包括急救技能、法律法规等各项业务培训,行岗前培训,并进行专业考核,将考核成绩记入个年度考核表。
院前急救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篇3
为了规范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1.医疗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中心领导、参加急救各医院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
主要职责是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
2.紧急救治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及参与伤病员的紧急救治,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3.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伤病员紧急救治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工作。
4.心理辅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掌握受灾人员情况,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二、制定三级应急预案
1.事件分级
(1)一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30人以上,或出现重大人员 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仁,或死亡和危重5人以上,事故有继续发展趋势。
(2)二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30人,或出现较大人员 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内,死亡和危重者3人以上,事故有或可能有发展趋势。
(3)三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人以下或危重者3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2.应急救治队伍一线为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力量二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成侧重专科(创伤、烧伤、传染病、生化中毒等)的应急专业救护队;三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急救力量。
3.预案启动“三级事件预案”由调度值班主任启动,可以根据情况由急救中心(站)、二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处置“二级事件预案”由指挥调度主任、领导小组长启动,需同时启动一、二线应急救治队伍;“一级事件预案”由领导小组长、卫生局领导启动,启动一、二、三线应急救治队伍。
三、灾情报告
1.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务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向急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
(1)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情况;
(2)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人的医疗急救资源;
(3)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4)伤员准备分流的医院等。
2.医疗救援情况按以下规定报告:
(1)伤亡20人以下的,6小时内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伤亡20—50人的,12小时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伤亡50人以上的2生小时内报国务院卫生部门书
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故时,可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下面小编整理了院前急救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院前急救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篇1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
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1、2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1、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
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指挥大型灾难急救。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立型:急救中心独立的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一条龙服务。
依托型:依托于综合性医院完成院前——急诊科——EICU急救服务。
行政型:统一的城市(社区)急救通讯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由各医院分片出诊。
院前型: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1、5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
(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类急救事件应急救治措施的规范有效。
(3)加强宣教,群转结合
利用医院宣传力量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基本了解如何快速获得院前急救服务、做好获得急救服务的准备,如何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准确处理急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所救治的医院,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院前急救组织领导小组及职责
2、1院前急救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与本院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结合,设立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领导院前急救领导组组长,相关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统筹安排全院急救力量;各职能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组员,根据组长安排具体实施各项院前急救工作。
2、2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
(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关科室进行长期管理,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与最大限度成功率,为院内救治做好准备工作。
3院前急救的队伍建设、调度及培训
3、1队伍建设
3、1。
1调度员: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接听电话时能够快速将现场、地点询问清楚,必要时辨明谎报;熟练掌握本市的地理交通和地形地物,才能在指令中简洁、明确的表达现场地址,合理地调配急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