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流行性感冒院内感染措施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一、患者管理措施
(一)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引导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到发热门诊或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并进行流感筛查。
(二)在门急诊、病区醒目位置向患者和陪同人员宣传流感防控知识,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引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三)住院患者若出现流感疑似症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必要时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四)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同病型(同亚型或系)可多人间隔离。隔离患者限制在病室内活动。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五)严格探视和陪住管理,避免因探视或陪住人员感染流感或携带流感病毒导致患者感染。
(六)流感患者体温自行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或流感抗原或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除医务人员以外,在医院的医学生、实习医生、进修生、工勤人员、保洁人员和护工等所有存在流感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均适用以下措施:
(一)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二)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和暴露风险强度,正确进行个人防护。
(三)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流感或确诊的医务人员,应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避免带病坚持工作。
(四)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
(五)患流感的人员,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2天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三、环境及物品管理措施
(一)注意保暖的同时,加强开窗通风。无通风条件的房间,每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进行空气消毒。
(二)加强病房、诊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清洁。
(三)流感患者诊疗物品专用,环境清洁消毒4次/日,使用后医疗器材单独收集。
(四)流感患者所有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双层包装。换洗被服单独包装,减少抖动。
(五)流感患者转出或离院后按流程进行终末消毒,通风换气,重点落实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四、暴露后预防措施
与流感患者发生无有效防护措施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如存在重症流感高危因素,建议尽早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暴露后预防,最好在暴露后48小时内进行,同时密切监测其他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1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本机构的服务特性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医疗机构应在流感季节,加强针对流感的的预检、分诊工作。预检分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挂号时询问、咨询台咨询和医师接诊时询问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开展预检;在必要时,可建立临时预检点(处)进行预检。预检、分诊点(处)应配备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罩、帽子、隔离衣)和消毒产品等,以便随时取用。
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患者进行流感的预检。经预检为需要隔离的流感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应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需要隔离的确诊或疑似流感患者至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或分诊点就诊。
从事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流感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帽子,并正确指导患者使用外科口罩及咳嗽礼仪。
2发热门诊布局与分区
发热门诊必须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有明显的就诊行进路线标识,通风良好,远离门诊和病房大楼。发热门诊分三个功能区,一是接诊区:设有分诊、挂号、收费、影像、化验、药房等。二是隔离留观区:内设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半污染区设医护工作站、治疗室和换药室,污染区设有独立卫生间的隔离病房及处置间。三是医护工作区:内设清洁区和半污染区,清洁区设有休息室、库房、卫生间和清洁更衣室,半污染区按脱衣程序依次设更衣室及淋浴室。以上区域内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间必须有缓冲地带。
3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传染病基本防治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有关MERS、SARS、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知识和相关消毒防护知识学习,同时加强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职业防护:工作时严格按流程穿隔离衣、防护服,戴口罩、防护镜及手套、鞋套。接触患者后立即按流程进行手的清洗、消毒和手套更换。
4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
对所有前来就诊的患者均进行体温测试,体温>37.5℃者均到发热门诊就诊。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明显,对医务人员穿戴、脱摘防护用品方法,进入及离开病房流程标识到位。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流程挂在墙上明显之处,方便操作。穿脱防护用品的参考流程如下:
4.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②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4.2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4.3注意事项:
①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②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③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④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⑤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⑥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5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使用物品以及环境的清洁消毒管理
消毒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顺序进行,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品,装双层黄色塑料袋,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清洁与消毒;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一、隔离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并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患者应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至少每5分钟空气交换1次)的隔离病房内。有条件的,可安置在负压病房内进行隔离。
(2)若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将确诊患者置于同一房间,床间距>1米。
(3)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4)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数量。
(5)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6)医疗设备、器械(如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实行专人专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7)隔离病房门口放置速干手消毒剂。
(8)隔离病房内放置免触式医疗废物容器及利器盒。
(9)尽量减少患者携带个人物品,餐具、杯子等日用品应置于患者伸手可及之处。
(10)隔离病房门外设专用工作车或者工作台,放置个人防护用品。
(11)隔离病房门外放置有盖容器,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
(12)隔离病房内设置电话或其他通讯设施,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隔离病房。
(13)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肥皂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与他人的距离保持1米以上。
4.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带或者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各区之间使用颜色区分,清洁区划蓝色线,潜在污染区划黄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以警示医务人员。
(4)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5)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6)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有备用诊室。
(3)设隔离卫生间。
(4)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5)设立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若病情不允许,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2)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办公室与留观室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3)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定点医院的隔离措施。
1.疑似患者病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4)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5)患者戴外科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患者病情危重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2.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病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布局合理,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4)患者戴外科口罩,仅限于病房内活动。
(5)收治重症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应当设在隔离区。
(6)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7)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患者病情危重必须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8)尽量减少转运患者。必须转运时,让患者戴外科口罩,转运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事先告知接受区关于患者的诊断以及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除急救外,运送途中避免实施机械通气等易引发气溶胶的危险操作。
(9)患者死亡后,应尽早将尸体送往太平间,告知太平间工作人员死者为甲型H1N1感染患者。太平间、殡葬工作者处理尸体时应当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3.已经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具体要
求包括:
(1)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为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保证病区通风良好。
(2)将隔离病房视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患者房间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内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脱摘防护用品。
(4)患者的一切诊疗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活活动均在病室内完成。
二、防护
(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1)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二)常用防护用品。
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常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等。
3.应当按照《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流行性感冒院内感染措施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一、患者管理措施
(一)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引导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到发热门诊或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并进行流感筛查。
(二)在门急诊、病区醒目位置向患者和陪同人员宣传流感防控知识,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引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三)住院患者若出现流感疑似症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必要时请感染性疾病科会诊,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四)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同病型(同亚型或系)可多人间隔离。隔离患者限制在病室内活动。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五)严格探视和陪住管理,避免因探视或陪住人员感染流感或携带流感病毒导致患者感染。
(六)流感患者体温自行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或流感抗原或核酸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除医务人员以外,在医院的医学生、实习医生、进修生、工勤人员、保洁人员和护工等所有存在流感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均适用以下措施:
(一)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二)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和暴露风险强度,正确进行个人防护。
(三)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流感或确诊的医务人员,应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避免带病坚持工作。
(四)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
(五)患流感的人员,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2天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三、环境及物品管理措施
(一)注意保暖的同时,加强开窗通风。无通风条件的房间,每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进行空气消毒。
(二)加强病房、诊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清洁。
(三)流感患者诊疗物品专用,环境清洁消毒4次/日,使用后医疗器材单独收集。
(四)流感患者所有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双层包装。换洗被服单独包装,减少抖动。
(五)流感患者转出或离院后按流程进行终末消毒,通风换气,重点落实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四、暴露后预防措施
与流感患者发生无有效防护措施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如存在重症流感高危因素,建议尽早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暴露后预防,最好在暴露后48小时内进行,同时密切监测其他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隔离治疗。
1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本机构的服务特性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医疗机构应在流感季节,加强针对流感的的预检、分诊工作。预检分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挂号时询问、咨询台咨询和医师接诊时询问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开展预检;在必要时,可建立临时预检点(处)进行预检。预检、分诊点(处)应配备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罩、帽子、隔离衣)和消毒产品等,以便随时取用。
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患者进行流感的预检。经预检为需要隔离的流感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应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需要隔离的确诊或疑似流感患者至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或分诊点就诊。
从事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流感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帽子,并正确指导患者使用外科口罩及咳嗽礼仪。
2发热门诊布局与分区
发热门诊必须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有明显的就诊行进路线标识,通风良好,远离门诊和病房大楼。发热门诊分三个功能区,一是接诊区:设有分诊、挂号、收费、影像、化验、药房等。二是隔离留观区:内设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半污染区设医护工作站、治疗室和换药室,污染区设有独立卫生间的隔离病房及处置间。三是医护工作区:内设清洁区和半污染区,清洁区设有休息室、库房、卫生间和清洁更衣室,半污染区按脱衣程序依次设更衣室及淋浴室。以上区域内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间必须有缓冲地带。
3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
传染病基本防治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有关MERS、SARS、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知识和相关消毒防护知识学习,同时加强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职业防护:工作时严格按流程穿隔离衣、防护服,戴口罩、防护镜及手套、鞋套。接触患者后立即按流程进行手的清洗、消毒和手套更换。
4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
对所有前来就诊的患者均进行体温测试,体温>37.5℃者均到发热门诊就诊。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明显,对医务人员穿戴、脱摘防护用品方法,进入及离开病房流程标识到位。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流程挂在墙上明显之处,方便操作。穿脱防护用品的参考流程如下:
4.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②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4.2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