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途。⼀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编整理的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1
为深⼊了解我县乡村振兴⼯作的基本情况,县⼈⼤常委会组成了由李秀侠副主任担任组长的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振兴⼯作情况进⾏了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实地查看、⼊户⾛访、查阅资料和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乡村振兴⼯作进⾏了较为全⾯的了解。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分重要的⼯作。县⼈民政府⾼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作,提出要⾼规格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其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动⼒。按照统⼀安排部署,县发改委和县住建局分别牵头组织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政府采购程序,最终确定浙江⼤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公司中标我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和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在县直有关部门和各镇的积极配合下,编制单位收集了较为系统的基础性资料,并深⼊镇村实地⾛访,全⾯了解各镇村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潜⼒,为科学编制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两项规划编制⼯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县⼈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做了以下⼏项⼯作:
⼀是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深⼊推进农产品⽣产、加⼯企业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及⼤专院校交流合作,着⼒做好优质⼩麦和⼤⾖种⼦繁育推⼴、培育⽆公害农产品⽣产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与此同时,深⼊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程,着⼒打造百善镇柳孜⽂化园、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城⽯板街,韩村镇⼩李家红⾊旅游景区、双堆集镇红⾊教育基地等⼀批休闲旅游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是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农村⽣态品质。加强⾃然⽣态保护,狠抓农村⼈居环境治理,突出做好“垃圾、污⽔、厕所”⾰命,切实改变过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并出台相关⽂件,建⽴长效监管机制。
三是加强⽂化宣传,培育⽂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新平台载体,丰富农村⽂化⽣活,提⾼⽂化活动质量,最⼤限度满⾜⼴⼤群众的⽂化需求;推进移风易俗⾏动,⼴泛开展⽂明村镇、星级⽂明户、⽂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明创建活动。
四是依托村民⾃治,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以基层党建为核⼼,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进⼀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开放式党校向镇村延伸,压实党建⼯作责任,统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部及群众的教育培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乡村治理引领能⼒。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村民⾃治制度。
五是统筹城乡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县⼈民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化⽅⾯重点实施了城乡建设⼀体化、城乡公交⼀体化、城乡环卫⼀体化等⼯作,同时,紧抓脱贫攻坚⼯作不放松,坚持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进⼀步激发内⽣动⼒,强化思想扶贫,培育贫困群众⾃⼒更⽣、⾃主脱贫的志⽓和本领,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存在问题
整体看来,我县实施乡村振兴⼯作开局良好,基础⼯作⽐较扎实,各项⼯作有序推进。但也存在⼀定问题和不⾜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是整体⼯作推进缓慢,统筹协调能⼒不⾜。
⼆是⼀⼆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协调,部分项⽬资⾦使⽤不够科学,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三农健康发展能⼒不⾜。
三、⼏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县⼈民政府在今后的⼯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项⼯作:
⼀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统筹协调各⽅⼒量,进⼀步加⼤⼯作⼒度,齐⼼协⼒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推动⼀⼆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活⼒。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规范项⽬资⾦投⼊,切实提⾼使⽤效率。充分利⽤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机遇,积极储备⼀批⼀⼆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项⽬。
三是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村庄布点规划调整与实施⼯作,统筹城乡发展空
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南部次中⼼、刘桥新城等集中区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和⽔平,切实改善农村⼈居环境,提⾼⼈民群众⽣活⽔平。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重中之重。乐⾄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贯彻党的⼗九⼤精神和习近平对四川⼯作重要指⽰精神,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才、⽂化、⽣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升级、农村全⾯进步、农民全⾯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地分散,地块较⼩,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农业基础设施⽋账多,⽔利设施⽼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标准农⽥改造项⽬、⽔利设施建设项⽬和村村通⽔泥路项⽬,但从全县来看,⽐例仍然偏⼩,“⽥⽹、路⽹、渠⽹”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撑能⼒不强,缺乏统⼀规划,项⽬打捆使⽤,农⼝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其事,各⾃为阵,造成有项⽬⽆产业,有产业⽆项⽬⽀撑。
(⼆)农业经营者素质不⾼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产⽅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很难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产。农村⼈员结构⽼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资源严重不⾜,⼈才断代现象突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才和专业技术⼈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员往往⾝兼数职,⽆法全⾝⼼投⼊农村技术推⼴⼯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范引领作⽤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范作⽤。⽬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式单⼀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不强
乡镇的⼯作环境和⽣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才,加上进⼈渠道窄,影响了⼲部补充,且优秀⼈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造成乡镇⼲部队伍结构失衡、⼈员⽼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较弱,习惯于⽤传统的⽅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点⼦不多,办法不实⽤。部分乡镇年轻⼲部,由于缺乏基层⼯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差,⾯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作被动。
⼆、建议意见
(⼀)加强“三农”⼯作队伍建设
⾼度重视农业农村⼲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建设,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位⼈才保证。⼀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部队伍建设的⾸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教育,教育引导党员⼲部牢固树⽴“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度认识做好“三农”⼯作的重要性,更加⾃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动上同党中央保持⾼度⼀致。⼆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农业系统⼲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部职⼯更加注重运⽤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的⽅法推动⼯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作的能⼒。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批专业化程度深、分⼯明细、服务⽔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职业农业经理⼈,扶持⼀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保底收益+⼆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批省市级⽰范社、⽰范农场。
(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产、⽣活、⽣态环境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撑。⼀要实施农村饮⽔安全巩固提升⼯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等⽅式,进⼀步提⾼城镇供⽔设施覆盖⾏政村⽐率、农村集中供⽔率、⾃来⽔普及率、供⽔保证率、⽔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源保护和⽔质检测能⼒建设。⼆要推⼴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沼⽓、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利⽤,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实施⾼标准农⽥改造项⽬、⽔利设施建设项⽬和村社通⽔泥路项⽬,完善“⽥⽹、路⽹、渠⽹”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农业项⽬资⾦整合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途。⼀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编整理的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1
为深⼊了解我县乡村振兴⼯作的基本情况,县⼈⼤常委会组成了由李秀侠副主任担任组长的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振兴⼯作情况进⾏了调研。本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实地查看、⼊户⾛访、查阅资料和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乡村振兴⼯作进⾏了较为全⾯的了解。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分重要的⼯作。县⼈民政府⾼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作,提出要⾼规格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其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动⼒。按照统⼀安排部署,县发改委和县住建局分别牵头组织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政府采购程序,最终确定浙江⼤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公司中标我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和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在县直有关部门和各镇的积极配合下,编制单位收集了较为系统的基础性资料,并深⼊镇村实地⾛访,全⾯了解各镇村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潜⼒,为科学编制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两项规划编制⼯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县⼈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做了以下⼏项⼯作:
⼀是多措并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深⼊推进农产品⽣产、加⼯企业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及⼤专院校交流合作,着⼒做好优质⼩麦和⼤⾖种⼦繁育推⼴、培育⽆公害农产品⽣产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与此同时,深⼊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程,着⼒打造百善镇柳孜⽂化园、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城⽯板街,韩村镇⼩李家红⾊旅游景区、双堆集镇红⾊教育基地等⼀批休闲旅游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是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农村⽣态品质。加强⾃然⽣态保护,狠抓农村⼈居环境治理,突出做好“垃圾、污⽔、厕所”⾰命,切实改变过去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并出台相关⽂件,建⽴长效监管机制。
三是加强⽂化宣传,培育⽂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创新平台载体,丰富农村⽂化⽣活,提⾼⽂化活动质量,最⼤限度满⾜⼴⼤群众的⽂化需求;推进移风易俗⾏动,⼴泛开展⽂明村镇、星级⽂明户、⽂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明创建活动。
四是依托村民⾃治,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以基层党建为核⼼,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进⼀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开放式党校向镇村延伸,压实党建⼯作责任,统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部及群众的教育培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乡村治理引领能⼒。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村民⾃治制度。
五是统筹城乡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县⼈民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化⽅⾯重点实施了城乡建设⼀体化、城乡公交⼀体化、城乡环卫⼀体化等⼯作,同时,紧抓脱贫攻坚⼯作不放松,坚持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进⼀步激发内⽣动⼒,强化思想扶贫,培育贫困群众⾃⼒更⽣、⾃主脱贫的志⽓和本领,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存在问题
整体看来,我县实施乡村振兴⼯作开局良好,基础⼯作⽐较扎实,各项⼯作有序推进。但也存在⼀定问题和不⾜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是整体⼯作推进缓慢,统筹协调能⼒不⾜。
⼆是⼀⼆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协调,部分项⽬资⾦使⽤不够科学,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三农健康发展能⼒不⾜。
三、⼏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县⼈民政府在今后的⼯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项⼯作:
⼀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统筹协调各⽅⼒量,进⼀步加⼤⼯作⼒度,齐⼼协⼒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推动⼀⼆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活⼒。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规范项⽬资⾦投⼊,切实提⾼使⽤效率。充分利⽤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机遇,积极储备⼀批⼀⼆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项⽬。
三是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村庄布点规划调整与实施⼯作,统筹城乡发展空
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南部次中⼼、刘桥新城等集中区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和⽔平,切实改善农村⼈居环境,提⾼⼈民群众⽣活⽔平。
乡村振兴考察调研报告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重中之重。乐⾄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贯彻党的⼗九⼤精神和习近平对四川⼯作重要指⽰精神,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才、⽂化、⽣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升级、农村全⾯进步、农民全⾯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地分散,地块较⼩,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农业基础设施⽋账多,⽔利设施⽼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标准农⽥改造项⽬、⽔利设施建设项⽬和村村通⽔泥路项⽬,但从全县来看,⽐例仍然偏⼩,“⽥⽹、路⽹、渠⽹”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撑能⼒不强,缺乏统⼀规划,项⽬打捆使⽤,农⼝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其事,各⾃为阵,造成有项⽬⽆产业,有产业⽆项⽬⽀撑。
(⼆)农业经营者素质不⾼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产⽅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很难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产。农村⼈员结构⽼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资源严重不⾜,⼈才断代现象突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才和专业技术⼈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员往往⾝兼数职,⽆法全⾝⼼投⼊农村技术推⼴⼯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范引领作⽤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范作⽤。⽬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式单⼀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不强
乡镇的⼯作环境和⽣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才,加上进⼈渠道窄,影响了⼲部补充,且优秀⼈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造成乡镇⼲部队伍结构失衡、⼈员⽼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较弱,习惯于⽤传统的⽅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点⼦不多,办法不实⽤。部分乡镇年轻⼲部,由于缺乏基层⼯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差,⾯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作被动。
⼆、建议意见
(⼀)加强“三农”⼯作队伍建设
⾼度重视农业农村⼲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建设,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位⼈才保证。⼀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部队伍建设的⾸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教育,教育引导党员⼲部牢固树⽴“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度认识做好“三农”⼯作的重要性,更加⾃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动上同党中央保持⾼度⼀致。⼆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农业系统⼲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部职⼯更加注重运⽤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的⽅法推动⼯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作的能⼒。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批专业化程度深、分⼯明细、服务⽔平⾼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职业农业经理⼈,扶持⼀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保底收益+⼆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批省市级⽰范社、⽰范农场。
(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产、⽣活、⽣态环境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撑。⼀要实施农村饮⽔安全巩固提升⼯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等⽅式,进⼀步提⾼城镇供⽔设施覆盖⾏政村⽐率、农村集中供⽔率、⾃来⽔普及率、供⽔保证率、⽔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源保护和⽔质检测能⼒建设。⼆要推⼴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沼⽓、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利⽤,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实施⾼标准农⽥改造项⽬、⽔利设施建设项⽬和村社通⽔泥路项⽬,完善“⽥⽹、路⽹、渠⽹”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农业项⽬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