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案的编写是必不可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借鉴。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描写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关于小说“情节”要素。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②侧面衬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三)关于小说“环境”要素。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以“黄昏我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象写一段话。
例: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曰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话题
这种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例如:
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如果没有爱迪生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就不会有他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没有司马迁在仕途上的失败,就不会有他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同时使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学生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他们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学会拓展的方法,即是学会提取资料的路径。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精选4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