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作为一个服务型导向行业,声誉和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业务的开展以及金融产品的销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银行舆情分析研判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银行舆情分析研判报告精选1
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商业银行舆情危机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突发了,若不能及时处理舆情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对于银行单位来说,为了能够及时有效预防潜在的网络舆情舆论危机,降低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和提升好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就需了解商业银行舆情危机爆发原因,做好商业银行的舆情监测工作。
商业银行舆情风险发生的原因
1、公众对银行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进步,公众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但大部分银行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知识和相关制度、流程、条件、监管要求等了解不全。
在碰到具体情况时,由于与银行工作人员产生争执,产生消费疑虑,进而引发投诉和负面舆情。
2、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主动。
目前,银行对外披露的信息除监管部门的规定内容外,更多偏向于业务营销。
然而在宣传过程中,主要展现产品的优势,对存在的风险往往提示不足。
在发生负面舆情后,由于缺乏顺畅的接待、沟通和处理机制,银行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情况说明,不明真相的网民受网上言论误导,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化的偏执言论,导致负面舆情迅速发酵。
3、自媒体时代,网民自我意识觉醒。
自媒体网络的虚拟环境和匿名性特征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的“情绪化问题”和“情绪型言论”越来越多。
网友极易受某些不实言论或具有渲染性的说辞煽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4、媒体片面或不实报道。
在体制多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为提高关注度、点击率,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领域发生的事件,不经核实就进行发布,或蓄意添加、删减文字,引发争议。
商业银行舆情监测解决方案:
1、重点监测银行舆情多发媒体平台
网络时代,客户维权意识的增强,客户往往喜欢采用拍视频、拍照的方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布至一些主流的社交平台、新闻网站,形成广泛传播,这对银行的声誉是很不利的。
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尤其要重点监测那些极易产生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比如一些重点新闻网站、重点微博微信账号,影响力比较大的论坛(凯迪社区、猫扑、凤凰、搜狐...),以及区域性重点网站论坛(京华网、红网)等等。
2、监测银行舆情相关行业网站
主要是对行业相关网站中涉及的境内外媒体、关注问题;行业领头企业相关信息;行业领袖微博客相关观点;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政策信息、相关联行业动态等内容进行监测。
3、利用专业的舆情口碑监测工具
要做到早发现、早反应、早处置银行舆情及口碑监测,就必须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识微商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增强舆情的敏感度,对涉及到银行相关的舆情实时全网监测。
识微商情既能通过设置关键词监测的方式,帮助银行及时了解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了解用户口碑和网民态度,发现敏感信息自动告警,还能对互联网媒体、博客论坛等银行舆情多发媒体平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掌握最新的舆情口碑变化趋势。
银行舆情分析研判报告精选2
一、银行舆情风险防控
1.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作为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窗口,其服务质量的高低是银行对外形象的最直观展现,因此,作为银行方面的管理人员应该学会善于观察,当客户有问题时竭尽所能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力争从源头防止舆情的滋生。
2.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
一方面可以指定专人实时监测网上舆情信息,争取在舆情发酵前有效处置。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购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大数据舆情平台,智能自动监测识别全网舆情,确保银行舆情的随时随地掌握,还能第一时间对负面信息进行告警和分析,同步生成舆情统计分析图表、报告,为银行舆情处理提供方向指引。
二、银行舆情处理
1.针对媒体负面报道要及时处置。
如若是片面不实报道,可以迅速提供真实准确信息,要求媒体更正,以正视听,必要时还可以与政府、法律、公关、宣传等部门沟通,请求支持和帮助,阻止舆情发酵。
如问题真实,报道属实,可以联系删除,或者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正面新闻稿件投放各媒体,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
2.积极协调与主流媒体的关系。
通过撰写大量正面新闻稿件,主动邀请媒体到行采访,广告投放品牌推介等方式与各级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将工作做在平时,积极维系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负面舆情不见报,不上网。
特别要最大限度防止新媒体、自媒体上的负面信息扩大化。
3.制定银行舆情应对预案。
对于新入驻的银行,一旦遭遇舆论危机,不仅会影响该行的声誉、业绩,对当地的金融多样性也造成了影响。
2.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一个系统中局部的偶发事件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银行业负面舆情往往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失误、消费者投诉事件处理的时间与质效以及其他外部相关性事件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负面舆情,进而影响银行整体的信用与信誉。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关联性。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种,声誉风险可能由其他风险引发,最终亦可能归结于其他风险。
因此当声誉风险没有及时得到化解,突破地域限制,转为公众热点,事态将很难把控。
3.盲从效应。
盲从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指个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一过程中,个体理性开始丧失。
一旦社会公众由于不实的负面舆情产生盲从效应,小则影响一个行的信用和信誉,大则将造成一个地区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在负面舆情的处置过程中,群众的盲从效应不容忽视。
无论是横向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影响力,还是纵向银行多起负面舆情的叠加,都会使得公众形成了银行“霸道”“无礼”等刻板印象,银行的危机应对也就得不到认可,更加剧了舆情防控的严峻形势。
二、妥善应对舆情的措施
一是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监测。
首先,要建立健全监测报告机制。
在舆情的事前防范及监测过程中,各级行均应在本机构设置一名舆情监测员建立信息即时沟通机制,保证舆情第一时间发现,上报及组织处理。
同时,可积极探索使用舆情风险监测软件,提升舆情监测质效。
其次,建立健全舆情处置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确保负面舆情发生后,要在最短时间内查清情况,迅速上报,赢得更多的时间妥善处置负面舆情。
要组织相关人员拟定应对口径,组织人员网上回帖正确引导舆论,同时,迅速主动与当事人取得联系,了解客户真正诉求,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消除风险源头。
然后应加强事后舆情监测,预防舆情再次发酵。
最后完善管理考核体制,在内控考核体系中纳入舆情监测及应对情况。
二是明确出发点,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
首先对负面舆情的任何应对和处理,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银行信用和信誉。
信用与信誉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一旦银行的信用、信誉遭受损伤,不仅自身的经营风险能力会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经济效益也将面临下滑的风险。
在对负面舆情时,应牢记出发点,注意语言的严谨性。
若媒体报道情况是真实的,承认错误及不足,表达努力改进之意愿是明智的选择,同时银行业主体要调整好开放的心态,接受媒体及社会公众监督;如果媒体报道不真实,声明中应首先指出失实内容,达到澄清的目的,同时表态将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避免负面信息再次传播、误导;声明的行文应冷静、客观、真诚,避免出现情绪化、唱高调、傲慢的表达方式。
否则处理结果将适得其反,加深公众对银行业“恶”的印象。
其次,合理合规处理负面舆情是最根本的原则。
处理过程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能故意隐瞒、推诿。
在社会公众监督下,妥善处理。
最后舆情的处理应把握时间和质效两个关键点,在媒体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迅猛化的今天,银行从业人员的消极、推诿、回避等不当处理,都会引发负面舆情的进一步发酵,在紧抓时间点的同时也要谨慎行事,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避免扩大负面影响。
三是把握时机,坚持“黄金四小时”原则。
负面舆情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信息发布的及时程度。
基于当下的媒体环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黄金4小时”指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遇到负面舆情,信息主体要第一时间发声,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鉴于互联网信息分散快、传播快的特点,建议银行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监测工具,在第一时间甄别危机源头,理清事情真相,积极妥善处置。
探究大量舆情案例,可以发现银行在负面舆情发布之初积极介入,所产生的影响会大大下降,远胜过亡羊补牢。
其次“黄金4小时”的功夫并不只在这”4小时”上,重点体现在建立舆情应对长效机制上。
日常工作中,做好与媒体关系的日常维护,加强沟通联系,为回应抢占先机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