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整理了工作完成了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篇1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泥石流属暴发历时短、成灾快、突发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1.2发生区域、地点:一般容易发生在施工现场及驻地。

1.3发生季节和危害:泥石流多发于汛期和冰雪融化季节。主要危害是冲毁道路、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机械损坏和环境污染等。

1.4泥石流发生前的前兆:

1.4.1动植物异常,如猪、狗、鸡等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1.4.2山谷中传出轰鸣声;

1.4.3长期降雨或突然暴雨。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自救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2.1.1应急自救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1.2自救组:副经理、各施工队队长及指定人员组成。

2.1.3救护组:项目**、办公室、各施工队工班长指定人员组成。

2.1.4疏导组:由项目副经理、安质部、测量室、各施工队值班人员组成。

2.1.5保障组:由项目总工、办公室、工程部、物资部、设备部、计划部、财务部、各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及指定人员组成。

2.1.6善后组:由项目**、办公室、计划部、财务部、各施工队指定人员组成。

2.1.7调查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工程部、安质部、设备部、物资部、各施工队指定人员组成。

2.2应急岗位职责

2.2.1组长的职责:

A执行国家、地方、行业、上级有关泥石流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应急预案

B随时掌握项目现场事故灾害及险情;

C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启动并组织实施项目部现场处置方案,向属地政府和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D确保应急资源配备投入到位,组织项目应急演练,指挥项目应急行动。

2.2.2副组长的职责:

A协助组长开展应急指挥工作,组长不在位时,代行其职责;

B组织编制现场处置方案,落实项目应急行动,组织搞好培训和演练;

C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根据险情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D组织落实现场善后恢复。

2.2.3自救组职责:

配合地方政府实施现场处置,将人员和设备迅速撤离危险地带,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整并调集人员、设备和物资搜救被困人员。

2.2.4救护组职责:

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做好转运工作。

2.2.5疏导组职责:

维护现场,将获救人员转至安全地带;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2.2.6保障组职责:

提供技术保障,并保证应急处置的通讯畅通,物资、设备和资金及时到位及后勤供给。

2.2.7善后组职责:

妥善安置伤亡人员和安抚其家属,配合保险项目和项目做好理赔工作。

2.2.8调查组职责:

按要求提供事故情况和相关资料,参与评估事故影响程度和损失,提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意见和建议。

评估险情,判断是否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和启动哪级。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3.1.1当发生险情时,值班人员立即组织危险区域人员撤离,迅速报告应急自救领导小组组长,自救小组组长迅速上报属地政府、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

3.1.2报警方式采用喊话或其它方式疏散人员,并采用通信工具向险区外值班室报警。

3.1.3当事故有扩大趋势时,应急自救小组组长向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申请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与地方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医院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联络方式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

3.1.4现场应急自救领导小组组长通过上述联络方式向有关部门报警,报警的内容主要是: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和受威胁、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救助的内容等。

3.2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3.3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3.1出现征兆时处置措施

按照现场处置方案迅速采取防范措施,通知有关部门、单位做好人员撤离和设备物资转移。必要时做好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设施,改变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

3.3.2事故发生时处置措施

所有人员迅速撤离,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

3.3.3有遇险人员时的处置措施

遇险人员要积极自救,同时要想法通知救援人员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以便得到及时救援;

救援人员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携带相关救援机具、物资(根据储备物资装备确定),对遇险人员进行搜救。

4.注意事项

4.1不应上树躲避,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又低的凸岸。

4.2抢险人员携带必要的应急照明装备、氧气袋、救生绳等救生设备。

4.3遇险人员救出后迅速转至安全地带,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并进行其它救助。

4.4互救时注意沿途漂砾、泥沙,避免跌伤、嗑碰等。

4.5险情发生至现场恢复期间,应封锁现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发生意外。

4.6救助人员要服从指挥,统一行动。

4.7及时将抢险和搜救进展情况报告应急自救小组组长。

4.8对可能影响区域张贴告示,提醒居民注意相关事项。

4.9泥石流结束之后应对必要的地段进行清理消毒,防止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篇2

一、应急预案制定背景及范围

为加强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做到科学、规范、快速、有效地应对,特制定本《泥石流专项应急预案》。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常年存在泥石流的山区,具体范围如下:

二、预警及应急响应

1、预警方式

山区内设置预警点,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发现状况不良地带,对村庄进行预警。

2、应急响应程序及预案级别:

(1)一级响应:泥石流风险级别较低,特殊情况下随时响应;

(2)二级响应:泥石流风险级别较高,预警信号和特殊景象出现时响应;

(3)三级响应:已经爆发泥石流,现场处理组织已经展开时响应。

3、应急响应人员及职责:

(1)指挥部:负责该区域内的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决策,如监督预警、调集力量、组织救援、清理灾害现场等;

(2)值班员:24小时不间断地值守,一旦接到上级通知,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及时通知应急响应小组的成员;

(3)应急响应小组的成员:分为清理组、抢险组、协调组、医疗组等,根据情况组织力量救援被困人员和处理灾害现场。

三、预案具体实施

1、发现预警

预警信号和特殊景象出现后,应急响应现场负责人及时核实,将实际情况向上汇报,并立即启动二级响应。同时,将预警信号和相关信息向下通报,提醒辖区居民采取防范措施。

2、组织应急响应

(1)清理组: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

(2)抢险组:迅速赶到现场,利用工具或其他手段抢修设施、防止泥石流继续蔓延。

(3)协调组:负责联系各方的力量,协调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保证各级力量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和抢险。

(4)医疗组:负责救护受伤群众及疏散伤者,协调医疗力量,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治疗。

3、灾后救援

灾后救援需要立即进行,并为此选派专门的应急小组,快速清理灾害现场,为被困人员提供急救和安全的撤离途径,同时也应该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如各级政府、救援力量等,以及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物资支援。

四、预案总结及完善建议

该预案是针对本地区泥石流应急管理的一个措施,建议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让广大市民和群众认识和掌握基本的预防和自救技能,同时规范和完善应急处理程序,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有效地应对。

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篇3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当施工现场地处我国泥石流集中分布带(青藏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上)时,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泥石流多发于汛期和冰雪融化季节。其特征是突然爆发,地面产生震动,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其主要危害是冲毁道路、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机械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等。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险情处理应首先保证人身安全(包括救护人员和遇险人员);

2.2迅速行动、灵活应对。处理事故险情时,由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并实施;

2.3强化防护。迅速疏散人员,防止伤害事故再次发生。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项目部行政主管领导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与办公室、工程部、设备部、物资部、安质环保部、财务部、施工单位应急组织机构的负责人组成。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指挥机构

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抢险组、救护组、疏导组、保障组、善后组、调查组和现场应急自救组织机构组成。

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值班电话:XXX。项目部事故应急自救办公室应设在办公室,明确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和固定电话。

抢险组:安质部和工程部和项目安全应急自救领导小组和救援队伍组成。

救护组:由安质环保部负责人和事故所在地医疗机构组成。

疏导组:办公室、设备部组成。

保障组:由办公室、工程部、设备部、物资部、财务部负责人组成,必要时邀请技术专家参加。

善后组:项目办公室、计划部、财务部负责人组成。

调查组:由工程部、设备部、物资部负责人组成。

现场应急组织机构:由现场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3.2.2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A总指挥的职责:

a贯彻国家、地方、行业等上级有关安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

b组织实施单位应急预案,掌握单位事故灾害及险情情况,解决应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c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下令进入相应级别的应急状态,必要时向上级(相关单位)应急救援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d确保应急资源配备投入到位,组织项目总体应急演练,指挥项目总的应急行动。

B副总指挥的职责:

a协助总指挥开展应急指挥工作,总指挥不在位时,代行其职责;

b组织编制应急预案,监督落实项目应急行动程序,督促检查主管部门搞好培训、演习;

c进入应急状态时,负责事故现场指挥,并根据险情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d组织指挥善后现场恢复。

C应急办公室职责:

a掌握项目部事故灾害及险情情况,及时向总指挥报告;

b负责项目部应急处置所需资源的统一调配,传达应急各项指令;根据总指挥指令负责向属地相关应急机构报告险情及沟通信息。

D抢险组职责:

实施应急处置时,将人员和设备迅速撤离危险地点,根据现场情况,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灾,全力搜寻失踪人员。

E救护组职责:

负责现场伤员的抢救工作,并酌情做好转运工作救治。

F疏导组职责:

维护现场,将获救人员转至安全地带;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G保障组职责:

负责应急救援方案的制订,并保证应急处置的通讯、物资、设备和资金及时到位和后勤保障。

H善后组职责:

妥善安置伤亡人员,安抚伤亡人员家属,并按有关规定做好理赔工作。

I调查组职责:

收集事故资料,掌握事故情况,评估事故影响程度和损失,提出相应处理意见和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建议,写出应急处置报告并做好相关工作的移交。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泥石流是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沿沟道或坡面流动的现象。其危险源是泥石流易发区松动的土体和溃堤、暴雨、大面积冰雪融化的水源。在泥石流易发区有松动的土体、溃堤、暴雨、大面积冰雪融化时,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观察山坡地表水土变化,对灾害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听取有关专家的建议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2预警行动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当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表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此时,按照现场处置方案及时确定应对,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根据灾情预警,对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及时做出必要的预警或向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事发单位和有关部门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

5.信息报告程序

5.1当发生险情时,现场值班人员立即组织危险区域人员撤离,并迅速报告安全事故应急自救领导小组,应急自救领导小组必须迅速评估险情,判断是否启动现场处置方案,上报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确定等级并上报属地应急指挥机构。

5.2现场报警方式采用喊话或其它方式来疏散人员,并采用电话向项目值班室报警。

5.3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应及时与地方政府和其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医院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联络方式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

5.4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通过上述联络方式向有关部门报警,报警的内容主要是: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和受威胁、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救助的内容等。

5.5应急反应人员以电话向外进行求援。

6.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

二级泥石流事故定义为一次可能导致死亡2人以下,直接影响施工或对环境造成影响,项目部能自己处理的;

一级泥石流事故定义为一次可能导致死亡3人以上,直接导致施工中断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项目部不能完全自己处理,需上级单位、地方人民政府救援。

6.2响应程序

项目部应急自救领导小组获取泥石流的险情报告后,迅速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同时报告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信息后上报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立即对险情进行评估,根据险情评估结果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并启动预案。

6.3处置措施

6.3.1二级应急行动

A当发生泥石流事故时,现场应急自救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泥石流应急现场处置方案,抢险组将遇险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地点,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整并调集人员、设备和物资搜救失踪人员。

B疏导组负责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疏散场区内外人员撤出危险地带;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的畅通。

C救护组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和做好送往就近医院救治转运工作。

D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方案的制订,并保证应急处置的通讯、物资、设备和资金及时到位及后勤保障。

E善后组妥善安置伤亡人员并安抚其家属,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稳定;按有关规定做好理赔工作。

F调查组收集事故资料,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影响程度和损失,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提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建议,写出应急处置报告。

G人员全部疏散后,仔细观察。根据观察结果,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清淤、消毒)进行灾后恢复。

6.3.2一级应急行动

A泥石流重大事故发生时,现场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地带,并同时立即将灾情上报项目、上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属地政府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B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配合政府救援指挥机构做好救援工作。

6.3.3处置措施

所有人员迅速撤离,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不应上树躲避,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又低的凸岸。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项目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安排保障组负责项目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管理和应急处置时的调配。

7.2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确定应急物资、设备机具、防护用品的品种、规格和标准,报送需求计划,由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根据物资、装备类别报送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保障组,保障组对需求计划进行审核并组织实施,确保应急所需物资、装备及时供应、补充和更新。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7.3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项目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对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实。

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篇4

洪涝泥石流灾害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居住环境,主要表现在房屋住所、饮水水源、供水管网、排水系统等基本生活设施遭到洪水淹没,迫使人们迁移到临时住所或者投亲奔友。生活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得人们缺少安全的饮水和食物,而且日常的人畜粪便及垃圾污水难以正常处理,加上环境恶化造成的鼠、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增加及各种害虫的聚集,都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洪涝泥石流灾害中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二是做好灾民临时居住点的环境卫生;三是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工作,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四是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

一、做好水源保护和水质处理,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为保证灾民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必须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消毒处理以及水质的检验。

(一)饮用水水源的选择:

1.洪涝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对原有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估,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立即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点。对于被淹没了的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停止供水,待水退后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继续供水。

2.水源的选择原则是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经济技术合理。选择顺序是应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考虑河水、湖水、塘水等。

3.如条件许可最好的办法是就地打机井或手压井,水源周围要保持清洁,附近没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取水。

4.在内涝地区,应划出水质污染较少的水域作为饮用水取水点,禁止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5.在流动的洪水地区,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6.只有河、塘、湖水可作水源时,要选择位置适当的上游河段或水塘,取水点要向河中心伸延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宜在取水点设水码头,也可在岸边挖砂滤井取水。水塘选定后,只能专供饮用水,不得做它用。

(二)饮用水水源的防护:

1.灾前做好充分准备,防止有毒有害物的污染

(1)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应在洪涝泥石流灾害形成前,迅速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一时无法转移的应加强保护,防止扩散或外溢。

(2)对于露天堆放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渣或废水池,也应及时清运到安全地带,或加高加固围堤。

(3)对于放射性物质,应妥善使用和管理放射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液流失到水体。

(4)应突击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的粪坑,清除垃圾堆和无害化处理厕所内的粪便。

2.饮用水源要防止人为污染。

(1)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水源应按照《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划定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此区域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深井的井室、河水取水点及防护带内有专人值班防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2)泉水要注意露头的卫生防护,清除水露头杂草、污物,在露头处建水池,进行消毒,加盖加锁。

(3)河水要分段使用,上段作为饮水水源,应设有明显标志及禁止事项的告示牌,即不得停靠船只,不能有游泳、捕鱼和打捞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4)大口井要建井台、井栏、井盖,备有专用的公用水桶。井的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

(5)机井或手压井周围要保持清洁,防止污水沿井壁下渗,污染浅层地下水,周围30米内不得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取水。

(四)水质的处理与消毒

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将水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灭菌方法,要尽可能的饮用煮沸的水。任何时候都要保证不喝生水,必须经煮沸或消毒后方可饮用。

1.缸(桶)水消毒处理

洪涝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若取回的水较清沏,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后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精片或泡腾片。使用方法为每担水(50公斤)加漂白粉精片1片或泡腾片1片。先将漂粉精片或泡腾片压碎放入碗中,加水搅拌至溶解,然后取该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盖上缸(桶)盖,30分钟后测余氯不低于0.3mg/L即可使用。若余氯达不到,则应增加消毒剂量,缸(桶)要经常清洗。同时应注意:漂白粉精片和泡腾片易吸水潮解,应保存于密封塑料袋或玻璃瓶中。

2.手压井的消毒

在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供应饮用水的应急措施之一是打手压井。特点一是打井成本低廉;二是成井快,方便易行。三是出水量可基本满足要求;四是水质比大口井好,一般只经过消毒处理,水质即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消毒方法同缸(桶)水消毒处理。

3.大口井的消毒

(1)直接投加法:投消毒剂前先测量井水量及计算投药剂量,水井一般为圆筒状即

井水量(吨)=井水深(米)×0.8×[水面直径(米)]2

漂白粉的投加量(克)=井水量(吨)×加氯量(mg/L)/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加氯量应是井水需氯量与余氯之和,最好能通过检测找出数据,但实际工作中不易做到,可根据井水水质按一般清洁井水的加氯量为2mg/L,水质较混浊时增加到3~5mg/L,以保证井水余氯在加氯30分钟后在0.7mg/L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质细菌学检验。

投加的方法是根据所需投药量,放入容器中,加水调成浓溶液,澄清后将上清液倒入水桶中,加水稀释后倒入水井,用水桶将井水震荡数次,使之与水混匀,待30分钟后即可使用。井水的投药消毒至少每天2次,即在早晨和傍晚集中取水前进行。

(2)持续消毒法:将一定量(约500克)的漂白粉或漂粉精片(有效氯60~70%、0.2克/片),装入开有若干个小孔的饮料瓶中,加水搅拌后放入井中,利用取水时的震荡作用使药液流出,达到持续消毒的目的。该法操作简便节省人力和药量,水中余氯较稳定,一次投药可维持数天,但每隔3~5天捞出饮料瓶检查是否阻塞,随时添加消毒剂,饮料瓶上的小孔数应根据余氯量在0.7mg/L左右而定,并同时系一空瓶,使药瓶漂浮在水面下10cm处。若水井较大,可同时放数个持续消毒瓶。

(3)过量氯消毒法:适用于水井被洪水淹没;新井开始使用前、旧井修理或掏井后;井水大肠菌值显著变化;在肠道传染病疫点并疑与水有关和水井落入脏物等情况下。

方法是:先将井水掏干(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应先消毒后再掏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白粉溶液(漂粉精减半)清洗后,再按加氯量10~15mg/L投加漂白粉(或漂粉精)即每吨水加40克干漂白粉计,等待10~12小时后把井水打完,待再来水即可消毒取用,必要时经细菌学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参照此法。

4.运转正常的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及消毒

在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这类水厂应根据源水水质的变化,及时使用或加大混凝剂和消毒剂的使用量(常用的混凝剂有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硫酸铝、明矾等),以保证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保证出厂水的余氯在0.7mg/L左右。在此重点介绍漂白粉消毒方法。

漂白粉溶液的配制在装有漂白粉的溶药缸中加入少量水,调制成无块浆糊状,然后加水搅拌成10%~15%的溶液,即一包50公斤的漂白粉需用400~500公斤的水配制。再将该溶液放入投药缸,用水调成1~2%浓度(第一次配制后的漂白粉渣仍有有效氯,可用水搅拌1~2次继续配制)。

漂白粉的投加可分为重力和压力两种方式。重力投加即将漂白粉溶液投加于水泵吸水管或清水池中,若在清水池投加必须经4~24小时澄清;若在泵前投加则不必澄清。深井水加氯可在加药缸底部上约20cm处打孔装上水龙头(调节加氯量),通过食用塑料管沿井壁直接投入到水井中。压力投加即将药液向压力管道投加,要经常检查投药缸的液面变化是否正常,管道是否通畅,尽量避免药渣流入管道而发生堵塞。

5.被淹没的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及消毒

被淹期间不能制水,在水退后先清出构筑物内的淤泥后清洗并排空污水,对管道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洗,向管道中投加消毒剂,保证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浸泡24小时以后排出。清水冲洗后可使用。对于覆盖范围较大的配水系统,可以采用逐段消毒、冲洗的方式。

(四)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

洪涝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可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对于使用的一体化净水设备要求每小时可产水2~5吨,对水源水质要求不高,可直接以沟塘水、河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可有效去除胶体、悬浮物颗粒、溶解盐类、有机物以及微生物,效果可靠。

(五)运送安全卫生水

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用于送水的设备,无论是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可用卡车、拖拉机载运)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运水前,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待运水的余氯含量至少要达到0.5mg/L,运水人员要专职且身体健康,分水时要有专用的清洁用具,待运水储存不得超过2天,中间加一次漂粉精片,加量按20片/吨水或等效的其它消毒剂,并进行水质检测,防止运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以确保运送水的卫生质量。供水量可参考如下:临时救援而设的门诊和医院每人每天40~60升,后勤供应处每人每天20~30升,集中居住的庵棚、帐蓬等每人每天15~30升,最低不应低于3~5升。

(六)洪涝泥石流灾害恢复期的供水设施消毒

1.被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2.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

3.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0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七)饮水水质检验

在有条件处应按国家标准方法《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一2006)检验。

1.水源水检验项目:浑浊度、pH、色度、氨氮、需氯量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2.饮水检验项目:浑浊度、余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色度、臭味与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每日每批处理水均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的进行。

二、灾民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

灾民临时安置点是灾后人们临时集中居住的地区,必须事先尽可能进行选址和规划并保证居住安全和卫生。主要的工作原则如下:

下面小编整理了工作完成了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泥石流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篇1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泥石流属暴发历时短、成灾快、突发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1.2发生区域、地点:一般容易发生在施工现场及驻地。

1.3发生季节和危害:泥石流多发于汛期和冰雪融化季节。主要危害是冲毁道路、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机械损坏和环境污染等。

1.4泥石流发生前的前兆:

1.4.1动植物异常,如猪、狗、鸡等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1.4.2山谷中传出轰鸣声;

1.4.3长期降雨或突然暴雨。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自救领导小组组织机构

2.1.1应急自救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1.2自救组:副经理、各施工队队长及指定人员组成。

2.1.3救护组:项目**、办公室、各施工队工班长指定人员组成。

2.1.4疏导组:由项目副经理、安质部、测量室、各施工队值班人员组成。

2.1.5保障组:由项目总工、办公室、工程部、物资部、设备部、计划部、财务部、各施工队技术负责人及指定人员组成。

2.1.6善后组:由项目**、办公室、计划部、财务部、各施工队指定人员组成。

2.1.7调查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工程部、安质部、设备部、物资部、各施工队指定人员组成。

2.2应急岗位职责

2.2.1组长的职责:

A执行国家、地方、行业、上级有关泥石流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应急预案;

B随时掌握项目现场事故灾害及险情;

C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启动并组织实施项目部现场处置方案,向属地政府和项目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D确保应急资源配备投入到位,组织项目应急演练,指挥项目应急行动。

2.2.2副组长的职责:

A协助组长开展应急指挥工作,组长不在位时,代行其职责;

B组织编制现场处置方案,落实项目应急行动,组织搞好培训和演练;

C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根据险情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D组织落实现场善后恢复。

2.2.3自救组职责:

配合地方政府实施现场处置,将人员和设备迅速撤离危险地带,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整并调集人员、设备和物资搜救被困人员。

2.2.4救护组职责:

负责现场伤员的医疗抢救工作,根据伤员受伤程度做好转运工作。

2.2.5疏导组职责:

维护现场,将获救人员转至安全地带;对危险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

2.2.6保障组职责: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