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出的关于学校三年规划目标及实施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帮助,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与下载。
学校三年规划目标及实施计划1
一、学校基本概况
我校是一所镇中心初中。
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627名学生,103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8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本科学历教师达85%以上。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连续15年获得县初中教育评估综合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盐城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盐城市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校”、“盐城市安全文明校园”、“盐城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学校”、“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和“盐城市平安校园”。
二、三年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把学校办成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
三、年度工作目标
年度目标分项工作20xx 2017 20xx
德育工作
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形成德育工作序列化方案,初步构建起本校的德育模式。
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形成德育课程改革方案。
创建市“和谐校园”。
进一步完善本校的德育模式。
德育课程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基本形成德育工作特色,尤其在养成教育方面形式特色。
大力开展德育教育资源,落实德育实践基地,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德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鲜明的德育特色。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管理。
各项德育考核指标达到高标准要求。
强化德育科研,科研成果能在全县推广。
教学工作
健全新型的教科研队伍。
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进一步修改教学模式,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多数学生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特长。
修订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编定校本课程实施内容。
进一步充实完善课改方案和教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绝大多数学生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习态度严谨,学习习惯良好,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发展兴趣特长。
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作用,打造学校新的特色,对教科研课题阶段性实验总结。
形成完善的教科研管理模式,教科研考核、评定制度完善。
全体教师自觉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改模式,并能在县内推广。
所有教室均装备电视机、收录机和实物投影仪。
进一步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学校安全、卫生、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班主任签订安全卫生工作责任状,添置消防器材,消除安全隐患。
努力创建“法制校园”,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严肃考风考纪,杜绝侵犯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
继续创建“文明校园”,师生言谈举止文明,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经常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无痰迹、纸屑,窗明几净。
建立和完善教育收费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继续创建“生态校园”,按照绿化、美化、香化的要求,调整优化校园绿化结构,植树、建草坪、设花坛,全部到位。
健全制度,落实管理责任,挂牌标明校园绿化树种,使校园成为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
充分利用生态节日,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进一步改善校园人文环境,在原有基础上扩建规模较大的橱窗。
加快信息化步伐,100%教师利用电脑上课,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做到资源共享。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管理,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明,使学校变成花园和学生读书的乐园。
校园文化氛围浓烈。
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初步形成信息化环境,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
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特色创新
创建市绿色学校。
办好校园广播系统,定期出刊板报、画廊,积极开展文学社、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环境布置美观大方,体现教育性。
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明,努力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先进文化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
挖掘继承和发展学校的优秀传统,并赋予时代精神,突出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围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张扬、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倡导“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的思想,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全县农村初中一流生态校园。
全校形成生态校园组织网络,校长挂帅,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各处室分工负责。
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渗透,并编制生态校园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学习,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
通过创建生态校园,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现代文明素质。
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信息化环境,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
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学校三年规划目标及实施计划2
(一)规模简况。
济南中学现拥有2个在用校区(高中部在本校区,初中部在西校区),总占地面积4.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
另一校区(东校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教学班82个,在校生3800余人,正式教职工299人。
(二)校史简况。
济南中学前身为济南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始建于1945年,迄今已有73年的办学历史,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六十年代,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规模可与山东省最好的中学比肩分庭,文革中遭受毁灭性浩劫,文革后艰难创业,近十年来逐渐成长为在济南市民中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学校。
(三)重大事件。
2003年12月,位居济南市中心地带、黄金地段的济南中学正式隶属济南市教育局管理,从而踏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下半年,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区划归济南中学使用,成为济南中学西校区(初中部),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上半年,学校成为推荐生试点学校。
(三)机遇
1.新时代为济南中学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平台。
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济南中学梦。
大梦想蕴含小梦想,小梦想成就大作为,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为内容的“济南梦”,以“打造均衡而有温度、公平而有质量的济南教育”为方向的“济南教育梦”,赋予济南中学人更多理由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
尤其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教师指明了奋斗方向,拓展了职业前景,为济南中学全体教职工实现梦想渲染了辉煌壮丽的布景。
2.初高中直升模式为济南中学开辟了一方教育教学的试验田。
初高中直升班的设立,为稳固初中自有优质生源、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制教育模式、优化丰富初高中衔接课程及尝试更多可能的改革和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初高中直升课题研究,变直升模式为办学优势,变直升特色为办学特长。
3.位于唐冶新城的济南中学东校区即将交付使用。
济南中学东校区是济南市政府解决大班额问题的重点工程,也是济南市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预计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届时将终结济南中学无法招收寄宿制学生的历史,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来校学习深造。
4.新的课程和考试改革拉开大幕。
新的课标变化、教材变化、国家高考改革、济南市中考改革,为学校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办学模式提供了机遇。
(四)挑战
1.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济南教育形势。
近一个时期以来,济南本域不断衍生新的教育力量,新建市直高中、小区配套中学、民办高中、国际学校等新办学实体不断涌现,济南教育出现了在动态中寻求均衡、在均衡中不断竞争的新业态。
“办有温度的教育”、“延伸服务”、“家校共育”等创新举措为济南中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在新的态势下,如何保持办学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办学活力,如何保持自身教育风格的同时增强应变能力,对济南中学而言,是一种挑战。
2.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瓶颈。
就学校现有的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管理水准、教育习惯和教学策略而言,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是摆在每个济南中学人面前急迫而沉重的课题。
3.如何回应社会期待。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家长的共性。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入名牌重点学校,甚至考入北大、清华。
家长和社会希望学校有更多的责任担当,更高的教育质量。
回应社会期待,是济南中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4.如何管理好东校区。
师资安排,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分配调度,后勤保障方面的物业化管理和服务,寄宿制学生的培养和管理,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都是必须正确应对的新挑战。
(五)策略
1.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问题——用眼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规划落地最有效的途径。
发现问题,这是把握校情的关键。
要在梳理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多渠道、多角度地发现问题,从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等不同维度,分析问题的属性和类别。
然后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2.坚持责任引领,勇于担当责任——用心工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教育是一个责任无限的行当。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不是完美主义,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承载着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深情呼唤。
每一位济南中学人都要“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怀揣教育激情,追逐教育梦想,执着教育事业,牢记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担当,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奉献,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学校发展上。
3.坚持科学求实,勇于讲究科学——用脑工作
坚持把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坚持用实践的观点来思考和调控学校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