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合集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1
一、指导思想与演练目的
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我校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建和谐、平安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使全校师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快速有序的逃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演练活动组织领导、具体分工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在领导小组组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指挥调度地震逃生演练,疏散工作的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办公室:教学楼四楼会议室。办公室主任由王继武担任,积极配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联络、报警等事务。
2、指挥小组:
总指挥长:
副总指挥:
指挥员:各班班主任
职责: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组织防震演练方案的具体实施,确保演练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3、疏散引导小组:(纪律维持)
组长:
成员:(分四个组,分别负责一、二、三、四楼学生下楼时的秩序)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组织员:
职责: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指挥组引导学生立即以就近的原则,按制定疏散路线、安全通道指示的方向紧急疏散现场学生,维持楼内秩序。
4、救生应急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救治等
5、摄像小组:
职责:负责对整个活动的摄像、洗印、存档等工作。
6、演习观评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
负责指导、点评、总结、上报此次活动情况。
7、发出警报:
职责:地震发生的口令为:“地震发生”(连播3遍)。代表发生地震,学生立即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口令为:“紧急疏散”(连播3遍)。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8、信息报道:陈锐苏润香职责:负责对本次进行全面报道。
三、演练步骤
1、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方法。
2、让学生熟悉震后疏散的集中地点和疏散路线。
3、进行模拟发生地震的演练。
四、演练安排
1、演练时间和地点:
20xx年x月x日上午九点半开始。
2、演练内容:
演练活动主要包括应急避震和紧急疏散两个内容。当地震发生时,先进行应急避震。当主震结束后,再进行紧急疏散,到预定地点紧急集中,以防余震发生。
3、警报信号:
应急避震和紧急疏散听广播指挥。
地震发生的口令为:“地震发生”(连播3遍)。代表发生地震,学生立即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口令为:“紧急疏散”(连播3遍)。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听到广播后按预定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
五、管理人员职责
应急避震演练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师及管理人员在演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和老师要预先做好部署,做好分工,既要确保演练顺利进行,通过演练来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使学生得到锻炼,坚决防止在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管理人员及老师应做到:
1、明确职责,负起责任。演练开始前要到达所负责的岗位,每层的楼梯口、疏散路线每个拐弯处等,都要有人负责。
2、要严肃、认真,把演练当作是真的地震发生,而不是一种游戏。
3、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避震动作。
4、当发生意外事故时,要及时作出处理。
5、集合后及时清点人数。最后由班主任将实际人数汇报给演练指挥王继武。
6、学校预防地震演练总指挥李修会总结地震防震演练的活动。
六、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
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很少会持续一分钟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几秒钟,赶紧躲到最近的安全地方。躲避至地面停止摇动,再也没有东西落下来为止。
当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演练,应该做到:
1、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切忌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缩小,躲到墙角,以免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
6、洗手间内的同学,也要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
7、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8、老师要迅速检查避震情况,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要及时纠正。
七、疏散的集中地点和路线
等到主震结束后,为了防止有较大的余震发生,应该立即进行有秩序的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余震。疏散的集中地应选择坚实、平坦的开阔地,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场地。
当听到紧急疏散的信号后,按预定的路线,有秩序地紧急疏散到指定集中地。
(一)逃生路线安排学生疏散安排如下:
每班靠前后门的学生立即把门打开,分两路纵队有序地从前后门撤出。学生由正在上课的老师负责疏散,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如没课,应立即到班级所在教室疏导学生。在撤离途中如遇拥挤摔倒,后面学生及老师应立即大声喊“停”。同时停止不动,等险情排除后,再招呼按顺序撤离。
正门处纪律维持教师:
侧门处纪律维持教师:
一年级一班、一年级二班从教学楼(1)楼梯向操场撤离,经上操场转入大操场。
一组:一(一)班、一(二)班、二(一)班、六(一)班从教学大楼左通道楼梯向下撤离,进入操场,撤离顺序:六(一)班、三(一)班、三(二)班、四(二)班;
二组:五(一)班、五(二)班、六(二)班、一年级从教学大楼右通道楼梯向下撤离,进入操场,撤离顺序:一年级、六(二)班、五(二)班、五(一)班;七年级和六(三)班直接出教室门到达操场上。
撤离时要做到安全、快速。
(二)疏散注意事项
1、按顺序疏散,下楼时,不准在楼梯或走廊内互相拥挤,避免跌倒。
2、老师立即到岗,各就各位,指挥学生有秩序疏散,不得擅离岗位。
3、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以防被砸。
4、疏散过程中,要迅速,有秩序前进,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
5、疏散途中不能穿过建筑物,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6、各班学生到达集中地后,学生要蹲下,保护头部,原地等待。
7、演练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合,各班应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
八、演练结束
各班到集中地点后,经查实人数无误后,向演练总指挥李修会校长汇报,由总指挥总结演练活动,宣布演练结束。各班由班主任负责及时总结经验,并以书面形式将经验材料上报学校备案,以不断提高学校及师生应急避震的能力和效果。
九、其他事项
1、平时加强学生防灾自救自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方法。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一次逃生知识的安全教育。
2、政教处组织相关人员疏散演练方案的培训,明确岗位职责,熟悉疏散路线。
3、组建校园安全救援队,随时待命,实施紧急救护。
4、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降低灾害恐慌心理。
5、未尽事宜比照相关条款执行,解释权属活动领导小组。
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2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xx镇大胜小学地震应急预案》,特制定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上午10:00-10:30
二、演练疏散地点:
学校操场
三、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
四、地震演练领导小组组长: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在现场指挥下坚守岗位,依据预案措施及疏散路线、顺序,有秩序地疏散全体师生到安全地带;
2、疏散过程中,避免拥挤踩踏,以保证全体师生快速、安全地撤离现场;
3、将学生组织到操场中间,由教师及时组织看护,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五、地震演练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
1、举办地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防震避震教育”展览和观看有关的防震避震专题片,提高学生对地震知识的认识。
2、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掌握应急避震的方法。
3、让学生熟悉地震时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途径路线。
4、演练前组织学生进行避震和疏散的训练。
(二)模拟突发地震演练
1、紧急避难:由组长发出“地震来了”喊声后,全体师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的,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但不要靠近窗口。
(3)躲避的姿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用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靠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
(6)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逃避开校园建筑物和电线。
(7)一楼的学生,可以直接有序快速的撤离教室,到操场的安全地
带。
2、紧急疏散:三声长哨声为信号。哨声由组长发出。听到疏散信号(三短一长哨声)后,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条不紊地向操场(宽阔空闲地)疏散,各班在安全组的指挥下,就近集中到操场中间。
3、清点人数:要求层层统计人数,先由班主任或跟班教师迅速清点本班人数,向总指挥迅速、准确的报告人数,以确定教师学生安全情况。
六、紧急疏散演练要求
1、学校在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前,各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发生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要对学生进行地震常识、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对所有参加演练的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并作精心的准备和布置。
2、整个演练过程要严肃、紧张、有序,达到预期的目的,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为今后区域内一旦发生地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安全疏散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3、教师要根据指挥中心的指挥,按指定的.路线和顺序迅速组织学生撤离到操场等空旷地带,做到不慌乱,不喧闹,不拥挤。
4、突发事件发生在教学时间,各班的安全第一责任人是上课的老师,上课老师应该立即停课并迅速组织本班学生有序快速撤离。办公室三楼办公的教师,听到预警信号后,一边迅速撤离,一边迅速组织学生撤离,在保护学生的同时,注意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5、突发事件发生在非教学时间,所有在教室的学生按照演练要求的路线和顺序,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并适时撤离教室到操场避震,在楼道活动或在操场玩耍的学生要及时迅速集中到指定地点,抱头蹲下。学校领导教师按照各自的分工,以最快的速度到工作岗位负责学生安全撤离和急救。
6、各班在撤离教室时,应该前后门都要打开,出口离哪个门最近,就从哪个门出,保证学生安全撤离。
7、撤离时,下楼要快,但不比速度,做到不起哄,不打闹,不推撞,不拥挤,不搞恶作剧,双手护头,在安全和秩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快速撤离。
8、到操场后,各班以到达的先后次序向操场前靠拢,形成由中间向两边扩展的趋势,所有人员一律听从紧急疏散组和安全组的调度和指挥,不得擅自四处乱跑,更不能乱喊乱叫。
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3
一、演练目的:
为了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2、演练时间:周四上午10:10—10:30
3、地点:各班教室及操场
4、演练内容:
演练包括应急避震和疏散两个内容。当地震发生时,先进行应急避震。当主震结束后,再进行疏散,到预定地点集中,以防余震发生。
5、警报信号:
应急避震和疏散以哨声作为启动信号。
防震警报讯号:连续长哨声。代表发生地震,学生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信号:两个长哨声。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听到哨声及广播后按预订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6分钟内完成。
地震警报解除讯号:钟声。
三、演练步骤:
演练活动基本程序:
1、防震减灾知识教育(10分钟)
主要讲解地震常识、地震避险常识、自救互救常识、地震次生灾害常识、应急疏散注意事项等。
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合集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地震演练方案及流程1
一、指导思想与演练目的
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我校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建和谐、平安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使全校师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快速有序的逃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演练活动组织领导、具体分工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在领导小组组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指挥调度地震逃生演练,疏散工作的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办公室:教学楼四楼会议室。办公室主任由王继武担任,积极配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联络、报警等事务。
2、指挥小组:
总指挥长:
副总指挥:
指挥员:各班班主任
职责: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指挥协调组织防震演练方案的具体实施,确保演练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3、疏散引导小组:(纪律维持)
组长:
成员:(分四个组,分别负责一、二、三、四楼学生下楼时的秩序)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组织员:
职责:在组长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指挥组引导学生立即以就近的原则,按制定疏散路线、安全通道指示的方向紧急疏散现场学生,维持楼内秩序。
4、救生应急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救治等
5、摄像小组:
职责:负责对整个活动的摄像、洗印、存档等工作。
6、演习观评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
负责指导、点评、总结、上报此次活动情况。
7、发出警报:
职责:地震发生的口令为:“地震发生”(连播3遍)。代表发生地震,学生立即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口令为:“紧急疏散”(连播3遍)。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8、信息报道:陈锐苏润香职责:负责对本次进行全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