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1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回忆一件事,表现一个人,要渗透你对这个人的情感;不少于600字。

【范文】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十四年前的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哭声,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那时的我迷茫无知。是你,一路上无怨无悔地为我提灯,让我看清了人生的方向。

是你,牵着我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到小学门口。你用你那充满期待而又夹杂着些许担忧的目光目送着我,直到我的身影渐渐消失。从此以后,你就关注着我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不久,你就注意到我的作业本上的字像醉汉似的东倒西歪,并且错别字层出不穷。你严肃地把我拉到书桌前,告诉我“字如其人”的道理。你认真指导我练字,还告诉我有关汉字的知识。纸上的那一个个字从张牙舞爪到整整齐齐,这中间不知凝聚了你多少的汗血。感谢你,为我提灯,让我看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与学问。

小时候,用顽皮的野猴子来形容我真是恰如其分。活蹦乱跳、唯恐天下不乱是我的特点,上房揭瓦、恶作剧是我的“特长”。是你,把我带进了图书馆。静谧的气氛、干净的环境、丰富多彩的书籍……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迷上了这里。在午后的阳光下,总有你的身影陪伴在我身旁,和我一起静静地看书。在书海中畅游的我渐渐地变得文静乖巧。感谢你,为我提灯,让我发现了阅读中蕴含的乐趣。

小时候,我对生活一窍不通,总是坐享其成。是你,教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教我如何烹饪出一桌盛馔,教我如何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感谢你,为我提灯,帮我拨开了依赖的迷雾。

长大后,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学习的压力、朋友的误解、遭遇的挫折……我变得多愁善感、不堪一击。是你,愿意耐心地倾听我的诉说,帮我解开一个个心结。那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使我豁然开朗。感谢你,为我提灯,帮我驱散烦恼的雾霾。

岁月匆匆,如今的我已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中学生,而时光却无情地在你的眼角上留下了痕迹。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你为我提灯,我不知道会误入什么样的歧途,是你提灯指引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在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总有一位提着灯的人为我们照亮前方迷茫的路。伴着我们向成功之路走去。那位提灯之人就是我们要写的人物。关键词“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而是一个比喻,“路”也不是现实中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可以感谢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可以感谢历史上的某个人物。作文敢于说真话、抒真情,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身边的事情。扣住“提灯的人”写“感谢”,写出真情实感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同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场景。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

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

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一种胸怀与担当;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提醒学生们,苦与乐全在主观的心,从刻苦中得到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苦忧与喜乐伴随我们一生,相互联结,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

请以“苦忧与喜乐”为话题写作,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真实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优秀例文:以苦乐之心,创人生华章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就表明,苦与乐可以相互转变。苦境与乐境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苦中造乐,能善其身;乐中得苦,能修其性。在今天,苦与乐更是我们养性的必要选择,只有真正体会苦与乐,才见内之真心。

苦中取乐,是内心无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生命中最有意义之乐。

在苦境中懂得释放自己,不压抑、畏缩,便能看见前方的道路,未来的方向。一代名家司马迁在狱中受尽磨难,甚至每天都在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他没有放弃信念,终就在苦极中传出流芳千古的《史记》;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们都没有在苦境之中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吃苦也是一种修炼,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的磨炼中守住了自己的天日,让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苦中取乐,是一种心性的坚守,那么乐中得苦,便是人生的修行之基。

在安逸的环境中守得住自己的力量,在困境中展现坚毅。相反,若在乐境中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乐境的帆船很快就会被打翻,随之而来的便是急促的海水将人性吞噬,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只在心中的乐境,才在云中见到生机。周幽王在大好之势中选择了安逸,贫图享乐,奢淫放纵,终将被安逸的迷药毒获了自己的内心。

反观当今著名院士钟南山,没有在年近退休之时选择放松舒适的生活,而是始终坚守在国家卫生事业第一线上,没有人能在安逸的环境里寻见真理,只有持之以恒,不故步自封,才得以体会到乐境中那逆行的苦,才得以长久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无论环境多么放松,也不能竭泽而渔,不思进取,而应在顺境中造逆行之舟,冲阵其上,达人生华章之岸。

苦境自有苦事,但苦事从来没有永久地在苦境之中,没有苦境,仿佛没了动力,没有深思;乐境之中从来也没有永尽之乐,善待乐境,得其日月之精华,就能以最大的心志力,在苦境中守得云中见日月。

苦境甘来,微芒已出;苦境良知,身体力行。乐境之松,坚韧进取;乐境之苦,自在心中。让我们以最忠实的信念,守乐境之苦,创苦境之乐,以苦乐的品性,创人生之华章。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题要求以“苦忧与喜乐”为话题创作。联系材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一种胸怀和担当”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体现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提醒学生们,苦与乐全在主观的心,从刻苦中得到快乐,快乐的分量会增加”可知,梁启超意在告诫学生刻苦求学,做到“乐业”。材料启发我们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体现自己认为的“苦”是什么,自己的“乐”是什么,明确苦忧与喜乐是相互联结,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的,以此凸显自己的思考或是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话题作文还需注意题目的拟写。

第二,立意。综上,可围绕“成长的苦与乐,追梦路上的苦与乐,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迎接成功”等方向立意。文章既要体现苦忧的原因,又要体现喜乐的原因,结尾点明所有的“苦忧”都是“喜乐”的伏笔,体现中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忧与喜乐”,要注意突出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来深化中心。

第三,选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关注、鼓舞、奋发、思索、感悟、兴奋,甚至沮丧、失望、无助的故事。闭上你的双眼,让思绪从最遥远的记忆开始搜索,新生入学的军训,学习生活、体育课上的跑步、跳远,运动会前的训练……一幕一幕,是不是都在大脑中闪现出来了么?本篇习作可写成记叙文,也可结合苦忧与喜乐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反映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文学创作。若写成记叙文,开篇可直接叙事,如:爬到到半山腰的我就身心俱疲,在父母的鼓励下我才登上山顶,在领略了山顶的风光后,我认为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苦才有甜;我制定学习计划,勤奋学习,体会学习的“苦”,在取得优异成绩时,我认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等;若写成议论文,可提出观点“只有经历过苦忧,才能尽享喜乐”,然后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论证;若进行文学创作,可围绕“苦与乐”的主题,发挥想象,创作小说或童话。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3

“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考场上的每位同学,也注定是为自己梦想奋斗的一年。

请以“扬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优秀例文:

扬帆起航

水手焦急地站在海边,等待着风平浪静。海鸥一次次振翅高飞,海浪一次次冲刷着礁石……无数个日出日落后,只剩下水手孤寂的身影。

他惧怕海风狂妄高亢的呼啸,于是错过了扬帆前行的振奋;他惧怕浪花肆意张狂的拍打,于是错过了乘风破浪的激昂.....

等待,等待。在这样无数个期盼机会到来的等待里,枯萎了谁的梦想?苍老了谁的容颜?

请别痴笑水手的懦弱,扪心自问,生活中谁没有充当过这样的角色?等待着机会,等来了叹息。

那个躺在母亲温暖怀抱里的孩子,别以为你还小不足以为母亲做些什么。替母亲倒一杯水,擦一擦汗水吧,因为当你挂念起母亲的额角是否延伸出皱纹时,你已远走高飞;那个生意场上应付自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别总用忙碌搪塞自己的内心,给母亲捎去一句问候吧,因为当你怀念起母亲颤颤巍巍的身影时,她已离你而去;那个站在青春的门口踌躇着的少年,别为着你还年轻便不去尝试闯荡,别为着你还稚嫩便蜷缩在温室的庇护里消磨了时间。因为当你终于渴望如同别人一样那美丽灿烂的阳光时,你已垂垂老去;当你终于回想起你的青春将逝时,时光的年轮早已将你的美梦碾得粉碎。

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安逸与磨难的挣扎里,选择了苟且?又有多少人在洪水般避之不及的磨砺里,做了如同水手一样,懦弱却又冠冕堂皇的逃兵?

那么我呢?初三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时间已将我推向了背水一战的最前沿。诚然,在堆积如山的试卷里我停顿过,在披星戴月的劳累中我迟疑过,在摇摆不定的成绩前我沮丧过。然而庆幸的是,我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和每一个埋头苦读的同伴们一起,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酷暑抑或严冬里,坚定地前行。

此刻我是站在海边的水手,而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着的同伴们亦是。我们不做懦弱的退缩,我们骄傲地扬起风帆,迎接海浪,迎接海风,迎接六月壮丽的日出。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话题作文。

审题与立意。话题中心词“扬帆”意思是升帆开船。很显然,升帆的目的是给船以足够的动力,让它能够实现自己的航行目标。结合题干可以看出,国家和民族的航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个人来说,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对考场上的每位同学来说,是实现自己升学的梦想。对初三学生来说,写国家民族方面的远大复兴目标,显然是大了些、广了些,不如就写自己,写自己扬帆逐梦的真实经历。那面风帆里,或许有铭刻在心的快乐、勇敢、自信,或许有感恩之情、友爱之情……

选材与构思。体裁不限,可以写记叙文或散文,表现自己在扬帆过程中的努力、改变等感受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时,可进行深入挖掘:“扬帆”暗示着之前可能处于徘徊、停滞、放弃的状态,因此可以采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主动扬帆的过程。注意合理安排素材,做到详略得当,可采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写作过程中需着力阐述思想改变、行动改变的过程,由事及理,叙议结合。写议论文,可以阐述扬帆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要素,合并而成“坚定的信念、持续的行动、搏击风浪的智与勇等可以成就个人或民族远大的理想追求”的中心观点。注意理论与事实相结合,有理有力地阐发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4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活动,也是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过程,更是历练自我,实现成长的路径。

请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要求:(1)文题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奖励5分。

优秀例文:阅读伴我成长

书籍,犹如大海上的灯塔,为迷路的船指引方向;书籍,犹如一把钥匙,打开智慧的宝库;书籍,犹如黑暗中的阳光,点亮漆黑的夜晚。书籍,亦师亦友,更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儿时,常听母亲在床头读《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我总会一脸好奇地问:“还有更多故事吗?妈妈,我想自己读。”许是那时,阅读就已陪伴在我身边,书籍也与我结缘。

慢慢的,我长大了,童话根本满足不了我的阅读需求,妈妈便买来更多的书让我阅读。在阅读中,我赞诸葛亮足智多谋,赞关羽忠心耿耿;在阅读中,《繁星·春水》犹如一泓清泉流进我的心房;在阅读中,《巴黎圣母院》早已让我沾湿衣领。阅读,从未间断,对书的痴迷,早已刻骨铭心。所谓痴迷,亦是如此。

阅读量的增大,让我越发爱书,但书中的故事情节不一定按我的喜好来写,不一定按我的想法来写,便想自己写,自己读。当一次次瓶颈期时,方才明白书中的人物想要鲜活多么不容易。

阅读,早已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饭后阅读,课下阅读,纵使等车,我也定然手捧一本书阅读。形影不离,也莫过于如此。

阅读,使我成长,《老人与海》中的精神感动了我;阅读,使我珍惜,《雾都》中的孤儿令我心疼而又自惭;阅读,使我能言善辩,《教你会说话》中的那些人物,令我佩服;阅读,使我善良,《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女孩让我学会热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阅读,使我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中华诗词》中的诗词,陶冶着我的情操;阅读,使我爱国,《红岩》中的许云峰、江姐的精神令人佩服与赞叹,也令我热血沸腾。良师益友,莫过于如此,陪你成长。

从前,阅读陪伴于我;往后,阅读依然是我心中的绿洲,是我精神的支柱。往后余生,阅读还将伴我成长!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根据材料中的提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活动,也是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过程,更是历练自我,实现成长的路径”可知,这里的“阅读”是其本义,即“读书”。所以要求写“我”与读书的故事,与“读书”相关的经历。话题作文还需注意题目的拟写,要契合要写的主题。

第二,立意。由“读书”我们可以立意为“阅读陪伴我成长、前行”“读书给我温暖”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世事的变化,也可能经历人生的起伏不定,但“读书”却可以恒久陪伴着我们,让我们精神富足,内心收获充实和温暖。还可以选择生命中印象深刻的阅读经历来写作,关键是要表达出“阅读(读书)”让我得到了什么收获亦或者是情感体验。

第三,选材。写作的材料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自己阅读书籍的感悟,写书籍阅读要注意结合书中的人物或情感,还有书籍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来写作;二是写“我”与阅读的接触经历,写“我”从阅读中所得到的收获和启发。这份感悟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写出阅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它给“我”鼓励,给“我”温暖,给“我”启示,给“我”感动等。描写语言要细腻,重点写出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过程,能够让读者印象深刻。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5

掌声是汗水的回响,智慧是思考的回响,文明是历史的回响……

请以“回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3分)。(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优秀例文:回响在耳边的声音

是否有一种声音在你的记忆深处徘徊,让你念念不忘?是否有一种精神在你脑海中反复出现,屹立不朽……

馨香,展现价值;信念,掷地有声。一位位伟大的历史名人,用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历史花园中留下了永不凋零的花朵。岁月更迭,斗转星移,坚定的声音仍在回响,矢志不渝的精神将永被铭记。

中考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1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回忆一件事,表现一个人,要渗透你对这个人的情感;不少于600字。

【范文】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十四年前的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哭声,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那时的我迷茫无知。是你,一路上无怨无悔地为我提灯,让我看清了人生的方向。

是你,牵着我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到小学门口。你用你那充满期待而又夹杂着些许担忧的目光目送着我,直到我的身影渐渐消失。从此以后,你就关注着我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不久,你就注意到我的作业本上的字像醉汉似的东倒西歪,并且错别字层出不穷。你严肃地把我拉到书桌前,告诉我“字如其人”的道理。你认真指导我练字,还告诉我有关汉字的知识。纸上的那一个个字从张牙舞爪到整整齐齐,这中间不知凝聚了你多少的汗血。感谢你,为我提灯,让我看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与学问。

小时候,用顽皮的野猴子来形容我真是恰如其分。活蹦乱跳、唯恐天下不乱是我的特点,上房揭瓦、恶作剧是我的“特长”。是你,把我带进了图书馆。静谧的气氛、干净的环境、丰富多彩的书籍……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迷上了这里。在午后的阳光下,总有你的身影陪伴在我身旁,和我一起静静地看书。在书海中畅游的我渐渐地变得文静乖巧。感谢你,为我提灯,让我发现了阅读中蕴含的乐趣。

小时候,我对生活一窍不通,总是坐享其成。是你,教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教我如何烹饪出一桌盛馔,教我如何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感谢你,为我提灯,帮我拨开了依赖的迷雾。

长大后,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学习的压力、朋友的误解、遭遇的挫折……我变得多愁善感、不堪一击。是你,愿意耐心地倾听我的诉说,帮我解开一个个心结。那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使我豁然开朗。感谢你,为我提灯,帮我驱散烦恼的雾霾。

岁月匆匆,如今的我已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中学生,而时光却无情地在你的眼角上留下了痕迹。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你为我提灯,我不知道会误入什么样的歧途,是你提灯指引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在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总有一位提着灯的人为我们照亮前方迷茫的路。伴着我们向成功之路走去。那位提灯之人就是我们要写的人物。关键词“感谢”是写作的主旨,“提灯的人”中的“灯”不是现实中的“灯”,而是一个比喻,“路”也不是现实中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可以感谢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可以感谢历史上的某个人物。作文敢于说真话、抒真情,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身边的事情。扣住“提灯的人”写“感谢”,写出真情实感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同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场景。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

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

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一种胸怀与担当;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的演讲中提醒学生们,苦与乐全在主观的心,从刻苦中得到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苦忧与喜乐伴随我们一生,相互联结,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

请以“苦忧与喜乐”为话题写作,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真实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优秀例文:以苦乐之心,创人生华章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就表明,苦与乐可以相互转变。苦境与乐境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苦中造乐,能善其身;乐中得苦,能修其性。在今天,苦与乐更是我们养性的必要选择,只有真正体会苦与乐,才见内之真心。

苦中取乐,是内心无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生命中最有意义之乐。

在苦境中懂得释放自己,不压抑、畏缩,便能看见前方的道路,未来的方向。一代名家司马迁在狱中受尽磨难,甚至每天都在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他没有放弃信念,终就在苦极中传出流芳千古的《史记》;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们都没有在苦境之中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吃苦也是一种修炼,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的磨炼中守住了自己的天日,让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苦中取乐,是一种心性的坚守,那么乐中得苦,便是人生的修行之基。

在安逸的环境中守得住自己的力量,在困境中展现坚毅。相反,若在乐境中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乐境的帆船很快就会被打翻,随之而来的便是急促的海水将人性吞噬,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只在心中的乐境,才在云中见到生机。周幽王在大好之势中选择了安逸,贫图享乐,奢淫放纵,终将被安逸的迷药毒获了自己的内心。

反观当今著名院士钟南山,没有在年近退休之时选择放松舒适的生活,而是始终坚守在国家卫生事业第一线上,没有人能在安逸的环境里寻见真理,只有持之以恒,不故步自封,才得以体会到乐境中那逆行的苦,才得以长久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无论环境多么放松,也不能竭泽而渔,不思进取,而应在顺境中造逆行之舟,冲阵其上,达人生华章之岸。

苦境自有苦事,但苦事从来没有永久地在苦境之中,没有苦境,仿佛没了动力,没有深思;乐境之中从来也没有永尽之乐,善待乐境,得其日月之精华,就能以最大的心志力,在苦境中守得云中见日月。

苦境甘来,微芒已出;苦境良知,身体力行。乐境之松,坚韧进取;乐境之苦,自在心中。让我们以最忠实的信念,守乐境之苦,创苦境之乐,以苦乐的品性,创人生之华章。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题要求以“苦忧与喜乐”为话题创作。联系材料“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一种胸怀和担当”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体现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提醒学生们,苦与乐全在主观的心,从刻苦中得到快乐,快乐的分量会增加”可知,梁启超意在告诫学生刻苦求学,做到“乐业”。材料启发我们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体现自己认为的“苦”是什么,自己的“乐”是什么,明确苦忧与喜乐是相互联结,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的,以此凸显自己的思考或是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话题作文还需注意题目的拟写。

第二,立意。综上,可围绕“成长的苦与乐,追梦路上的苦与乐,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迎接成功”等方向立意。文章既要体现苦忧的原因,又要体现喜乐的原因,结尾点明所有的“苦忧”都是“喜乐”的伏笔,体现中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忧与喜乐”,要注意突出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来深化中心。

第三,选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关注、鼓舞、奋发、思索、感悟、兴奋,甚至沮丧、失望、无助的故事。闭上你的双眼,让思绪从最遥远的记忆开始搜索,新生入学的军训,学习生活、体育课上的跑步、跳远,运动会前的训练……一幕一幕,是不是都在大脑中闪现出来了么?本篇习作可写成记叙文,也可结合苦忧与喜乐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反映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文学创作。若写成记叙文,开篇可直接叙事,如:爬到到半山腰的我就身心俱疲,在父母的鼓励下我才登上山顶,在领略了山顶的风光后,我认为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苦才有甜;我制定学习计划,勤奋学习,体会学习的“苦”,在取得优异成绩时,我认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等;若写成议论文,可提出观点“只有经历过苦忧,才能尽享喜乐”,然后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论证;若进行文学创作,可围绕“苦与乐”的主题,发挥想象,创作小说或童话。

中考话题作文题目及范文3

“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考场上的每位同学,也注定是为自己梦想奋斗的一年。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