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社会从业分析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2023社会从业分析报告1
摘要:以20xx-20xx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CFO独立性及CFO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未来存在离职事件的公司削弱了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用,并且近期CFO离职事件这一削弱效应更显著,远期CFO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降低。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2025609
上市公司CFO离职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需要及时向公众相关公告。
因此,本文以20xx年到20xx年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离职公告为依据,搜集发生CFO离职样本公司。
剔除财务数据缺失、高管信息缺失样本,最终共搜集984个公司年样本数据。
考虑到离职期限可能对CFO独立性影响差异,本文按照财务报告年度距离职公告期限间隔,进一步将样本划分成不同离职期限样本。
上市公司CFO离职公告信息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库;公司治理信息包括实际控制人性质、实际控制人兼任、董事长兼任、监事会主席持股等信息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数据库。
(二)研究变量选择
1.CFO独立性测度
CFO作为会计信息主管人员,其工作依然受到非会计准则事项干预,影响其独立判断最终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可能影响CFO独立性包括实际控制人控制、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
控制权收益是实际控制人通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使,通过自我交易、内幕交易、资金挪用等手段侵占上市公司收益、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
朱星文认为大股东倾向于通过对少数股东的剥夺来实现其自身效用,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薄弱,控股股东为实现自身的种种私人目的就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使用者提供误导性信息。
而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足以控制公司时,为了在未来显示更优良的经营业绩实际控制人可能要求CFO进行盈余管理。
[23]刘启亮等指出控股股东可能对包括CFO在内的高管人员进行操控,以掩盖其利益侵占的事实,进而降低CFO独立性,出于各种目的公司控制人可能会超越内部控制系统而提供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
[24]
董事会引入独立董事有助于提高重要决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有利于董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Fama指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可解决这一问题。
[10]Dechow等研究发现非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
[25]武立东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在提高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收益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其现金流收益的成本,在不降低终极控制人效用水平的前提下抑制了其行为的侵占效应,实现了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兼容。
[26]黄志忠研究发现证监会所提倡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有效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与财务重述的概率负相关。
[27]李维安、徐建指出独立董事对总经理进行监督体现了其利益需求,因为与内部董事相比,独立董事更能代表股东利益,因为独立董事具有高认知能力和理性经济人特征,他们在任职过程中会考虑公司某些重大事项可能带来的风险。
[28]
监事会作为对董事会内部监督部门,其有效运作有助于降低内部人控制风险、提高CFO独立性。
王进朝研究表明CFO更换与监事会等开会次数影响显著相关,积极的董事会将更关注和考核CFO的工作,辞退不称职的CFO或者安排其更合适的岗位。
[17]郝云宏、任国良指出监事会作为公司的重要监督机构之一,其本身的一些特征很可能影响到高管的更迭机制,并研究发现公司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持股、监事会规模与高管变更显著相关。
[29]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可能对CFO履行职能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因子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
各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
as declining effect on CFO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FO在现代公司治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股东价值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
鉴于此,本文基于对CFO履职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实证检验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并分析CFO离职事件及离职期限的调节效应,为完善CFO履职环境提供借鉴。
一、制度背景与假设发展
(一)CFO职能及其独立性影响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缔结各类契约进行权力责任分配。
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3个主成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3个主成分表示成各变量的线性组合。
最后,按照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全部因子方差贡献率所占比重确定各因子的权重,计算最终CFO独立性综合得分值:
indepeng=0.201X1+0.314X210.069X3+0.226X4+0.119X5+0.361X6+0.219X7+0.392X8
2.CFO离职事件测度
CFO离职事件并非突发或偶然事件,CFO在以前年度可能感知离职风险,进而对报告年度独立性产生影响。
本文以报告后至20xx年末发生CFO离职事件度量离职事件。
如果报告后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1,否则取0。
为分析报告至离职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对CFO独立性影响差异,本文进一步将报告后下一年度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1年内离职事件、报告后两年内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近期离职事件和报告后三至四年内发生CFO离职事件记为远期离职事件。
3.会计信息质量测度
会计信息质量内涵宽广,文献中常用的替代指标有审计质量、会计稳健性与盈余波动性等表征会计信息质量。
其中会计稳健性(Convers)为基于累计应计项计算的稳健性指标。
因此本文借鉴Ahmed和Duellman[30]、Xia和Zhu[31]、朱松[32]、陈关亭[33]的做法,采用3年累计应计项乘以负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该值越大表明会计稳健性越强。
4.其他控制变量
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除受CFO影响,可能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包括公司资产结构、盈利能力、股权结构等影响。
为控制其他因素影响本文设置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收入增长率、现金流入比、资产规模、存货占比、股权制衡度、基本每股收益。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本文假设,即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及其受CFO离职事件影响,本文设计以下研究模型:
其中β1为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回归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正,表明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反之负相关。
其中β3为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回归系数,如果该系数为正,表明存在离职事件的CFO进一步增强独立性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用,增强其再择业能力,假设2a得以验证;而该系数如果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离职事件的CFO削弱其独立性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用,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迎合高层管理者特定利益需求,假设2b得以验证。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CFO独立性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以及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及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检验,即检验假设1和假O2。
模型1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系数显著为正,表明CFO独立性越高样本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假设1得以验证。
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引入CFO离职事件及其与CFO独立叉项,回归结果依然显示CFO独立性在1%水平上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正相关。
但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样本公司存在CFO离职事件时,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效用被削弱,即CFO离职事件降低了CFO独立性以迎合管理层利益需要,假设2b得以验证。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总资产对数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基本每股收益、存货占比与会计信息质量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收入增长率与会计信息质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可能由于公司负债水平越高公司盈余操纵空间降低;现金流入水平越高表明公司交易活动真实性较高;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越健全从而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向关系;会计信息质量低的企业报告每股收益更高。
本文选取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合计数除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作为股权制衡度变量,在我国前五大股东与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存在严重利益关联,甚至是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代表的依然是大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了股权制衡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甚至由于前五大股东共同控制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表4报告了不同期限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响差异。
模型1检验了下一年内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模型2检验了报告公布后两年内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模型3检验了远期离职事件即报告公布后三至四年内离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依然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验证假设1。
模型1结果显示下一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模型2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两年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假设2b,即CFO离职事件降低了CFO独立性。
然而,模型3结果显示报告公布后三至四内CFO离职事件与CFO独立叉项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但不显著,即远期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及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不显著。
CFO未因未来三至四年内远期离职事件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以迎合管理层利益需求,假设3得以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1.替代变量检验
国有企业高管追求利益动机与民营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管集权的民营企业,一般是由公司控股股东或创始人同时兼任董事长和CEO,他们对公司经营行为、财务核算产生较大干预。
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包括CFO受聘与国资委或其他政府机构,这些高管受制于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集团风险较小,他们出于个人升迁等动机,有动机也有能力来推动制度有效实施。
[21]鉴于此,国有上市公司CFO受到高层管理者干预较小,通过会计信息操控来获得特定利益动机较小,因此本文选择是否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公司CFO独立性替代指标。
即国有上市公司CFO独立性较高,记为1;民营上市公司CFO独立性较低,记为0。
122注意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是否根据GB7582进行了年龄修正。
[3]
123注意纯音听阈重复性测试结果各频率阈值偏差是否≤10dB,听力损失应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
[2]
124注意纯音听力测试听力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结果的真实性,要进行复查。
[2]
125注意检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听力计及其校准,测听检查室中环境声压级应不超过GB7583-87规定的环境噪声最大允许值。
[4]
2听力检测结果的评价报告的审核与签发、发放
21评价标准的审核通过对检测者听力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既往病史、职业接触史、个人防护情况进行全面的确认后,才能对听力检查者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便于对检测的评价结论进行审核,因为不同的体检类型评价的结论标准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观注的目标疾病也不一样,如:
211上岗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是职业禁忌证,涉及听力方面的职业禁忌证三类:①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②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③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
212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是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为职业性噪声聋(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职业禁忌证和噪声易感者(上岗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一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力损失≥65dBHL):
213离岗职业健康目标疾病是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6]。
22职业接触史与职业病危害的检测结果关联性的审核职业接触史与职业病危害的检测结果是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和发病的特点是否呈剂量-效应关系,听损结果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复查和进行鉴别诊断的关键指标,当剂量-效应不成正比关系时,我们要注意审核与鉴别。
伪聋指主观听力与客观不符,或受检者配合欠佳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伪聋的鉴别不是很困难,但要确定伪聋者的实际听阈则较困难。
其一般有以下特点:
221职业暴露史与听损程度不符;如噪声暴露强度并不高,职业接触时间亦不长,听损程度已达重度。
222纯音听力与语言听力不符;即语言测听听力明显好于纯音测试听力。
223反复测听时听阈可相差10分贝以上。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伪聋者的诊断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客观、科学、慎重地作出结论。
对怀疑有夸大性听力损失的检测和疑似噪声聋的检查者可以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听及耳声发射辨别,但决不可直接将其反应阈值当作听阈值进行评定[4]。
需结合上述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听力评估值。
23耳聋定性准确性的审核
231传导性聋,骨导听阈正常,气导阈值提高,低频阈值提高>高频,低频听力损失>高频。
232感音神经性聋,气导与骨导阈值一致提高,高频阈值提高>低频,而高频听力损失>低频,气、骨导间距在10dB以下。
233混合性聋,气导与骨导听阈均提高,但气导的提高比骨导阈值提高更甚,有一定的气导间距,多在10dB以上,高频阈值提高>低频,即高频听力损失>低频。
正常人气导与骨导曲线重合,骨、气导之间间距可反映耳聋的性质。
但气导及骨导阈值允许有10dB的误差,故气、骨导之间距
24非器质性聋在临床和职业性健康检查工作中,经常遇到纯音测试结果与实际听力损失不一致的情况。
其中有些受试者有意识夸大听力损失程度。
这类情况常用“非器质性听力损失”,对此类受检者的听力检查和判定一定要慎重。
在通过上述审核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听力损失值中有无传导性听损因素,且最终的职业性听力损失值的判定,应以纯音骨导测试值为准[3]。
对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检测具体操作时要把握以下原则[7]:
241怀疑中耳疾患时可通过声导抗检查进行排除。
242纯音听阈测试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应考虑非职业性噪声聋。
243纯音听阈曲线为水平样或近似直线时,应怀疑其听力结果的真实性。
244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中度以上,应进行客观测听检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245纯音听力测试不配合的患者,或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怀疑时,应进行客观听力检查,如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40Hz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声阻抗声反射阈测试、耳声发射测试等检查,以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
246一般情况下职业性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两耳听损平均基本对称,尤其语言频段平均听损两耳相差不会超过10分贝[3]。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社会从业分析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2023社会从业分析报告1
摘要:以20xx-20xx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CFO独立性及CFO离职事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未来存在离职事件的公司削弱了CFO独立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用,并且近期CFO离职事件这一削弱效应更显著,远期CFO离职事件对CFO独立性和会计信息质量影响降低。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2025609
上市公司CFO离职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需要及时向公众相关公告。
因此,本文以20xx年到20xx年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离职公告为依据,搜集发生CFO离职样本公司。
剔除财务数据缺失、高管信息缺失样本,最终共搜集984个公司年样本数据。
考虑到离职期限可能对CFO独立性影响差异,本文按照财务报告年度距离职公告期限间隔,进一步将样本划分成不同离职期限样本。
上市公司CFO离职公告信息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库;公司治理信息包括实际控制人性质、实际控制人兼任、董事长兼任、监事会主席持股等信息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数据库。
(二)研究变量选择
1.CFO独立性测度
CFO作为会计信息主管人员,其工作依然受到非会计准则事项干预,影响其独立判断最终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可能影响CFO独立性包括实际控制人控制、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
控制权收益是实际控制人通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使,通过自我交易、内幕交易、资金挪用等手段侵占上市公司收益、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
朱星文认为大股东倾向于通过对少数股东的剥夺来实现其自身效用,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薄弱,控股股东为实现自身的种种私人目的就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使用者提供误导性信息。
而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足以控制公司时,为了在未来显示更优良的经营业绩实际控制人可能要求CFO进行盈余管理。
[23]刘启亮等指出控股股东可能对包括CFO在内的高管人员进行操控,以掩盖其利益侵占的事实,进而降低CFO独立性,出于各种目的公司控制人可能会超越内部控制系统而提供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
[24]
董事会引入独立董事有助于提高重要决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有利于董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Fama指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可解决这一问题。
[10]Dechow等研究发现非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
[25]武立东研究发现外部董事在提高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收益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其现金流收益的成本,在不降低终极控制人效用水平的前提下抑制了其行为的侵占效应,实现了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兼容。
[26]黄志忠研究发现证监会所提倡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有效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与财务重述的概率负相关。
[27]李维安、徐建指出独立董事对总经理进行监督体现了其利益需求,因为与内部董事相比,独立董事更能代表股东利益,因为独立董事具有高认知能力和理性经济人特征,他们在任职过程中会考虑公司某些重大事项可能带来的风险。
[28]
监事会作为对董事会内部监督部门,其有效运作有助于降低内部人控制风险、提高CFO独立性。
王进朝研究表明CFO更换与监事会等开会次数影响显著相关,积极的董事会将更关注和考核CFO的工作,辞退不称职的CFO或者安排其更合适的岗位。
[17]郝云宏、任国良指出监事会作为公司的重要监督机构之一,其本身的一些特征很可能影响到高管的更迭机制,并研究发现公司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持股、监事会规模与高管变更显著相关。
[29]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可能对CFO履行职能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因子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
各评价指标内容如表1:
as declining effect on CFO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FO在现代公司治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股东价值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者之一。
鉴于此,本文基于对CFO履职产生影响的实际控制人特征、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等构建CFO独立性评价体系,实证检验CFO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并分析CFO离职事件及离职期限的调节效应,为完善CFO履职环境提供借鉴。
一、制度背景与假设发展
(一)CFO职能及其独立性影响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缔结各类契约进行权力责任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