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1
近几年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但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
同一批就业的学生,有的已经由刚工作时底薪xxxx元的普通岗位转到了底薪xxxx元的管理岗位,有的则由于不断地转换工种和岗位,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一样,更有甚者,走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怪圈。
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也给技工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调查发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与现实差距较大;二是懒散的行为习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四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必要的求职观念,不能融入企业的人文环境。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
以前我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就业指导,由就业办在学生毕业时集中进行,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范围及特点以及求职的知识和技巧。
这种简单的应急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试想如果在技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没有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多的应聘技巧又有何用呢?
二、原因分析
1、技校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由于技校生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大多认为来技校上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上职校也能为自己开辟光明的未来。
2、学生不了解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水平,认为上技校就是学"一技之长",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有些学生没有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懂遵守职业道德对社会、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不能自觉养成符合即将从事的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有些学生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不考虑对社会、对家长、对自己的责任,混到哪儿算哪儿。
上述问题从表面上看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实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
所以要让学生对上技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所学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这才是前提。
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职业指导完成的。
三、应对措施
第一、通过"入门教育"使在中考战场上失败的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
新生从普通中学进入技工学校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由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许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没有信心。
我校应在新生军训的同时开展了职业指导,利用媒体上宣传的优秀技工的事迹及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使学生对技校生的价值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情况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着该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标准在于人职匹配,是建立在对学生恰当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准确定位基础之上。
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择业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就业,才能使学生人尽其才。
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随着人们法制意识、规则意识、信用意识的不断加强,规范素质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基本条件。
充分利用遵章守纪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重信用、守规则及法制意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开展遵章守纪的日常行为规范创造一种自我需求的内驱力,也可以为学生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由于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需求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就业难说明就业市场还不完善,其解决的方法就要对就业市场更好的理解和完善。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
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2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
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
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
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
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
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
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
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
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
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
击。
(3)企业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
《**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
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分析
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因此,面对就业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
也是稀缺的,所以大学生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