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工作之前最好是先列好计划,下面小编整理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xx年,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xx市乡村振兴局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成效明显。
现将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印发《xx市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不定期组织行业部门定期开展数据信息比对和核查办理工作,设立“三张网”防贫网格,持续开展常态化防贫监测工作。
20xx年我市共纳入监测对象1695户4356人,消除风险91户345人。
(二)合理使用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20xx年上级已下达我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25462。
3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006万元,自治区6582万元、xx市570。
35万元,市本级7304万元),我市安排产业发展项目121个19351。
3955万元,占比达76%;安排脱人口小额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项目2个1100。
46万元;教育扶贫(雨露计划)项目1个701。
45万元;村基础设施项目26个1060。
9145万元;桥梁建设项目1个302。
28万元;安全饮水保障项目8个308。
2万元;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个69户10。
35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地贴息1个709。
23万元;就业扶贫项目1个15。
06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污设施建设等项目25个1903。
01万元。
(三)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入库工作。
我市20xx年项目入库坚持“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基本程序,在申报阶段充分征求意见群众并履行公告公示后入库。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
我市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张清单”的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集中力量扎实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目前,全市20xx年衔接资金共安排187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完工率100%,完成衔接资金支出25462。
35万元,支出率达100%。
三是全面开展20xx年—20xx年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
目前全市共确权登记扶贫项目1654个,登记资产原始价值24亿元,资产登记100%,指导开展扶贫项目资产移交工作,签订资产移交书,共移交扶贫项目1654个,资产移交100%。
(四)继续落实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自主发展或实质性参与特色优势产业达到奖补标准的监测户、脱贫户继续实行产业以奖代补政策,20xx年全市符合项目补助4835户,发放奖补资金1728。
3万元,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64户47。
3万元,边缘户177户52。
3万元,20xx—20xx年脱贫户4494户1628。
7万元。
(五)继续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
印发《xx市20xx年雨露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做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宣传工作,确保雨露计划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20xx年,全市发放中期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补助资金7人1。
925万元,发放职业学历教育培训补助5125人次696。
对符合条件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人员,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
20xx年脱贫人口收入比20xx年增长11。
3%。
二是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和帮扶工作。
牵头构建县级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已形成10家部门20项数据月交换制度,截至11月底,累计发布监测信息10312条。
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4395名网格员对全县138037户农户进行全覆盖监测。
对确需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的223户农户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
截至11月底,共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已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52条,其中已实施49条、正在实施3条。
(二)突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
保持“三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继续落实好“四项机制”。
一是落实教育保障。
完成脱贫家庭(含边缘易致贫户)学生教育资助7332人1550。
5万元;开展送教上门2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问题。
二是落实健康保障。
脱贫人口基本居民医保“应保尽保”,脱贫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86。
16%,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93。
54%。
累计签约脱贫人口23288人,累计完成履约服务项目17。
23万项。
三是落实住房安全保障。
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及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回头看”行动,将48户困难群体纳入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
四是落实农村供水保障。
总投资8875。
04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淮河南岸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帮助29个行政村、8。
44万居民饮用城区自来水。
(三)突出“四个不摘”,确保衔接基础“筑得牢”。
保持5年过渡期政策总体稳定。
一是脱贫不摘责任。
落实xx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乡村振兴工作,县乡村振兴局牵头抓衔接工作落实。
今年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县级目标考核中保持较高权重。
二是脱贫不摘政策。
保持衔接期间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研究出台涉及饮水安全、监测帮扶、产业发展等相关文件近20个。
今年以来,全县投入乡村振兴各类资金12。
74亿元,其中衔接资金11559。
25万元(含县级衔接资金3250万元)。
截至目前,60个衔接资金项目,已完工57个、完工率95%;资金支出11012。
05万元、支出进度为95。
3%。
坚持“应贷尽贷”,今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21户8774。
7万元,存量贷款1886户9078。
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6元、增长11。
2%。
三、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一)引进龙头企业巩固脱贫成果,着力解决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难题。
xx县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先后引进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一是引进国家级奶牛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农企500强企业——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3500亩,存栏奶牛规模4万头,年产优质鲜奶21万吨。
通过带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原本土地种植一麦一豆,亩均净收益550元,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了牧场的饲草需求,土地收益也随之提高。
同时,引导周边镇村种植优质小麦、玉米青贮,面积达10万余亩,每亩收益达1000元左右。
农户土地全部流转后,不再受土地束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放心在本地就业,安心外出务工,实现土地分红与务工收入“双丰收”。
带动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
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录用脱贫户,帮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户245人,月均收入2000余元。
二是引进全球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天水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余亩。
每年可生产4万吨食用菌(双孢菇)、0。
5万吨菌类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
此外,该项目年利用小麦秸秆12万吨、鸡粪6万吨、年产菌渣15万吨(生物肥的优质原料),实现了秸秆综合高效利用。
企业现已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吸纳脱贫户36人,有效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收入。
(二)突出敢闯敢试敢干,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难题。
xx县成功申报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
坚持划定片区、整体推进,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选取环沱湖周边集中连片的4个乡镇、共1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试验区域,重点打造沱湖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
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
5亿元,县级配套和筹集社会资本3。
5亿元。
计划用3年时间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4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加快乡村振兴产业聚集区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项目173个,总投资448。
2亿元。
(三)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解决特困人员养护照护难题。
一是探索“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解决失能人员集中养护难题。
在集中供养方面,政府建机构,财政兜牢底,搭建养护平台,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医养结合”模式,有效解决养老院不能治病、医院不能养老问题。
根据失能人员自理能力和护理级别进行分类养护。
通过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文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提高养护人幸福指数的同时,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开支、释放家庭劳动力;此外,在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基础上,将头铺镇八岔村、沱湖乡2家敬老院升级改造为乡镇区域性失能半失能养护中心。
目前,全县特困人员养护机构共养护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20人,定点医治特困人员4000余人次,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入选xx省第四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
二是探索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破解特困人员住院照护难题。
在分散供养方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增强社会救助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蚌埠中心支公司,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护理补贴+等值服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全县3700多名特困人员住院提供照护服务,有效地破解了特困人员住院无人照护的难题。
为确保照护服务质量,在照护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通过“定期随访+不定期巡查”方式,进行照护服务质量巡检。
县财政安排93万元用于购买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保险,截至目前,保险理赔57万余元。
四、面临形势和困难问题
94万人次、“180”政策111。
74万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37159户,解决16。
64万人饮水困难,实现义务教育应学尽学、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农村饮水安全达标。
五是坚持守牢底线,抓好工作衔接。
今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333”防贫监测工作机制,推广“全关注、重点核、民主评、县公告、早干预、精准帮、建网格、动态管”24字工作法。
落实四级网格化管理,全市共建立3。
85万个网格,逐级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台账,坚持“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应帮尽帮”。
全力做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项目资产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衔接。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是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全市贫困人口67。
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4394元增至20xx年的13450元,增幅206%,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三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
11万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0。
77万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困扰贫困地区群众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危房等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37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由2017年底的14。
29万元/村增长到20xx年的47。
87万元/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五是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深入开展“一抓双促”工程,基层干部能力作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培养,党建促脱贫工作得到国家和省肯定。
六是xx影响力明显增强。
我市“市抓落实”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以“市级精准扶贫样本”向全国推介。
xx县脱贫摘帽经验、望江县扶贫资产管理经验等得到国家肯定。
潜山市黄勇、宿松县吴伍兵、望江县甘启斌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7名先进个人、5个先进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表彰。
(三)获得省级以上试点、授牌、表彰情况
20xx年xx月,市扶贫办(现调整组建为“市乡村振兴局”)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二、20xx年工作总结
(一)承担市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加强指导调度。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2次专门听取工作汇报,5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了“守底线、抓衔接、树品牌”的工作思路,继续施行“清单管理、专班推进”工作机制。
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定期通报约谈,及时督促提醒。
今年以来,先后在望江、太湖召开扶贫资产管理、防贫监测帮扶2个现场推进会,开展5次督导暗访,召开6次重点工作调度推进会,通报存在问题,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
持续推进“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清零行动,未发生“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