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安全课《玩具不能放嘴巴里》精选6篇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2.使学生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提高学生预防玩具入口造成意外伤害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养成不将玩具放入口中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玩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是否安全,为后续讲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做铺垫。
2.讲解安全知识:
(1)强调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玩具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介绍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玩具入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3.观看视频演示: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以及一些玩具的安全隐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
4.实践操作体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操,实际演示玩具清洁和消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做到玩具不入口,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玩具入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3.互动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
4.游戏竞赛法: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基础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玩具,让学生判断哪些玩具存在安全隐患,应该避免入口。
2.提高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回家后观察自己的玩具,了解其是否安全,并按照所学知识进行清洁和消毒。
4.课堂测试:进行简单的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PPT制作: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步骤。
2.视频播放:播放一段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声音效果:在PPT中添加一些音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安全标志:展示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让学生了解不同标志的含义及作用。
七、结论
本教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将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还掌握了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游戏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的设计也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应用则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一、活动意图:
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弄珠子、扣子、硬币、玩具等小物品,并会不经意地往嘴里放,容易被异物伤害。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防出现此类安全事故。
活动目标:
1、知道玩具入口会有危险。
2、自己或同伴有玩具入口时,知道及时告诉大人。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学会自我保护。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玩具不入口》。
三、活动建议:
(1)、游戏《指五官》。教师说:鼻子、鼻子、嘴巴(或眼睛、耳朵、鼻子)。请幼儿依次指:嘴巴、眼睛、耳朵、鼻子。
(2)、教师带领幼儿分别闭上眼睛走一走,捂着耳朵听老师唱歌,轻轻捏住鼻孔、闭着嘴巴呼吸,具体感知一下五官的作用。
2、讲述玩具入口的危害,引导幼儿感知玩具入口的危险。
3、引导幼儿说一说,怎样做才能让嘴巴避免伤害。
(1)哪些东西不能放在嘴巴里,为什么?
(2)入园时不能带什么?午休时不能玩什么?
(3)阅读幼儿用书第xx—xx页:简单了解有异物进入嘴巴怎么办?
(4)小结:玩具不能往嘴巴里塞;有异物进入嘴巴时要及时告诉老师;看到同伴不小心把小玩具放入嘴巴时,也要及时告诉老师。
四、活动反思:
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师向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幼儿精力集中,记忆深刻,发言积极踊——用孩子喜欢的情景表演,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为题材,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幼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
活动目标:
1、了解玩具塞入器官的后果,玩具不能塞进耳朵等身体器官。
2、知道发生意外是要去医院。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男孩木偶。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
(1)小朋友们,你们玩过穿珠游戏吗?
(2)明明也来玩串珠,发生了什么事呢?
2、教师操作木偶表演故事情景。
(1)木偶表演:
旁白:游戏时间到了,明明选了自己最喜欢的穿珠游戏。
明明:小珠子,真有趣。(明明把小珠子塞到了耳朵里。)
(2)教师:明明玩串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觉得明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挂图,继续讲述故事。
(1)教师:我们来看看后来怎么样了。珠子塞在耳朵里出不来了,老师赶紧把明明送到了哪里?医生是怎么做的?
老师送明明到医院,医生挖出珠子。医生还告诉明明,下次可不能再把珠子塞到耳朵、鼻孔、嘴巴里了,那样做耳朵和鼻孔会流血,还有可能会发生危险。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安全课《玩具不能放嘴巴里》精选6篇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2.使学生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提高学生预防玩具入口造成意外伤害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养成不将玩具放入口中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玩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是否安全,为后续讲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做铺垫。
2.讲解安全知识:
(1)强调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玩具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介绍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玩具入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3.观看视频演示: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以及一些玩具的安全隐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
4.实践操作体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操,实际演示玩具清洁和消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做到玩具不入口,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了解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玩具入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3.互动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
4.游戏竞赛法: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基础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玩具,让学生判断哪些玩具存在安全隐患,应该避免入口。
2.提高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回家后观察自己的玩具,了解其是否安全,并按照所学知识进行清洁和消毒。
4.课堂测试:进行简单的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PPT制作: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步骤。
2.视频播放:播放一段正确清洁和消毒玩具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声音效果:在PPT中添加一些音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安全标志:展示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让学生了解不同标志的含义及作用。
七、结论
本教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将玩具不入口的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玩具不入口的重要性,还掌握了玩具清洁和消毒的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游戏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的设计也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应用则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教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
一、活动意图:
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弄珠子、扣子、硬币、玩具等小物品,并会不经意地往嘴里放,容易被异物伤害。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防出现此类安全事故。
活动目标:
1、知道玩具入口会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