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2023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对策建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对策建议1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

二是旅游纠纷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旅游订单退款不及时、退订扣费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消费者会陷入“交费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境地,阻碍我国旅游业复苏脚步。

三是地区旅游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加大了感染风险,影响游客出游信心。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

我国旅游业要复苏,首要任务是逐步弱化疫情影响,恢复市场发展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线上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旅游行业的人才心理素质;抓住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机遇,遴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推动文旅行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是从我国旅游业的用工与就业问题入手,避免市场信心丧失,不仅要在降低社保费率、延迟缴纳社保费、“留岗留薪”补助等方面灵活安排好,还要为创业人士注入强大的市场信心。

三是抓住新的旅游突破口,发展“线上旅游”,以弱化疫情影响,推动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云旅游”为例,这种线上旅游直播类活动,在抗疫特殊时期经受了考验,“云”模式逐渐成为年轻一代青睐的娱乐方式,不仅能与民众保持良好沟通,还可以锁定部分民众转化成为线下游客。

(二)突出联防联控,筑牢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关联产业类型多样、细化明确,包括酒店、旅游交通、餐饮、购物等,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全面复苏。

虽然疫情最终控制和结束的时间尚未可知,但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唤醒经济复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部门要引导区域内旅游企业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好联防联控的准备。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养老、旅游纪念品、数字娱乐、旅游新媒体营销等项目层出不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帮助有困难的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为他们减损失、降成本。

二是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依托旅游文化活动组织,塑造地区旅游名片。

例如依托海滨旅游胜地,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休闲时尚运动胜地;再如依托山岳风景区,延伸产业链,发展健康养生、宗教文化、山地体育等产品。

三是注重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我国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已经体现出多样化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游览需求,而为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长期保持下去。

(三)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

强化危机管理,营造安全旅游环境,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首先,全面推进旅游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如对参加疫情防控医护人员、部队官兵实行免、减等政策。

这实际上也是树品牌、做营销、拓市场的重要方式。

2023疫情对旅游业影响对策建议4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

旅游活动因具有异地性,需要从常住地流动到旅游目的地,而这种人员流动会带来巨大的传播风险,所以在疫情爆发之初,全国的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演艺、餐饮业、住宿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基本都处于停业状态。

党中央对疫情高度重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援疫区,积极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疫措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

在疫情得到稳定控制之际,各行各业逐步实现复工复产,国家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

到2022年7月14日,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经历长达半年多的停业之后,旅游行业开始复苏。

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跨境旅游依然无法开展。

新冠疫情是一件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疫情影响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政策层面。

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对各行业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旅游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本身的综合性使其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受波及的影响较广泛。

我国疫情防控得当,旅游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复工复产较晚,在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但出入境旅游暂不恢复。

景区要采取“限量、预约、错峰”等方式,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同时,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放松,要落实责任主体。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也要坚持常态防控,控制团队规模,常备防护用品,加强防疫宣传。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境外零星病例持续输入,旅游活动的密集性使得防疫工作必不可少,能有效保证旅游活动有序开展,但也对旅游业恢复有一定限制。

2.经济层面。

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前期旅游业几乎停摆,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极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在暂停营业期间,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处于失业状态,在其他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之际,一些失业人员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在放开跨地区旅游之后,旅游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各地为助推旅游业复工复产,发放旅游优惠券,开展景区免费游等活动,如湖北省推出的“惠游湖北”、山西的“千万福利,惠游晋中”、陕西的“惠游陕西”等,航空公司推出一系列“随心飞”“快乐飞”等优惠套餐,这些举措有效刺激旅游消费。

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为适应游客游览需求,将景区可承载容量调整为75%。

全国A级景区超过1.2万家,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数多达300万。

在第三季度,我国A级景区的接待游客人数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七成,部分景区已达同期水平。

旅游度假区在7、8月份全部恢复开放,其接待人数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九成。

4.技术层面。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论是学校的网络授课,工作上的远程会议,或是学术或行业研讨,都很快适应了网络环境,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同时,国家倡导促进健身和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虽然各地旅游活动均被叫停,但为满足人民的游览参观需求,各省的博物馆纷纷将展览搬到网上,推出线上主题展、数字全景展、文物数字展等展览活动,给人们呈现视觉盛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风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逛遍各地博物馆。

近年来,多媒体展示技术如实时人景合成、三维动态成像、全息影像、VR、AR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一些易损文物也可借此得以长久保存。

当实体博物馆实现网络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也将出现。

而此前,受技术限制,网络有延迟,对VR全景展览视觉会有不适感,而随着5G技术逐步商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人们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生动直观地进行景区实景游览。

二、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业的脆弱性。

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较为缺乏,这些可能对给其带来直接的、严重的影响,这体现旅游行业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景区依靠的是游客,景区的特色资源无法随游客而移动,而且一些自然类景区的特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但很难恢复如初。

若景区无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便很难为其创造效益,这就是旅游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脆弱的地方。

在人们的以往认知里,旅游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但如今,地方投资建设景区往往投资较大,尤其是若以星级标准创建的景区或酒店,其初始投资不菲,建成后的创收阶段,若景区客流量或酒店入住率达不到预期水平,其前期投入可能需要较长的回收期。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