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间群众医药服务应急方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期间群众医药服务应急方案1

根据《xx省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指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坚持中西医协同、中西医并重,做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确保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减缓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

在省、市、县三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下开展中医药防控救治工作。

坚持多方协作。

统筹调配优质中医药资源,建立中西医专家协同协作机制,落实中西医结合“四有”(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模式。

坚持平战结合。

确保中医药专家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治能力准备到位,始终保持备战状态。

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快速反应,及时果断实施中医药防控救治。

二、建立完善中医药防控救治应急处置机制

(三)建立中西医协作防控救治应急处置指挥机制

市、县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置中医药防控救治专班,由政府分管领导、中医药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中医药专家组成。

负责统筹调度全市中医药资源,做好新冠肺炎预防、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疑似病例救治和康复,确保在疫情防控救治过程中满足广大群众的中医药就医需求。

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应参与应急指挥决策,疫情发生后,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内部建立协调机制,由隔离点管理部门协同中医部门做好中医药预防,将中医药预防纳入社会重点人员隔离观察事项。

由医政部门协同中医管理部门做好患者中医药救治,将中医医师配备、中医药救治落实到临床救治体系。

(四)建立中医药防控救治应急队伍协作机制

市级组建1支中医药防控救治专家组和2支中医药应急救治队,县级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

中医药应急专家组由资深的中医药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根研究制定我市中医药防控救治措施和技术指导。

中医药应急救治队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中医药骨干人才组成,主要负责落实专家组提出的措施,积极开展救治工作。

救治队应具备整建制接管独立院区和跨地区驰援的能力。

疫情防控指挥部中医药防控救治专班要统筹调配中医药防控救治专家组和中医药应急救治队,对疫情发生地中医力量薄弱、不能满足中医药防控救治需要的县区和外地市进行支援。

(五)建立中药应急保障机制

将中医药物资纳入疫情防控物资储备管理,依托各级中医医院,做好常态化储备,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治需求。

原则上全市中药储备不低于辖区人口2%的用量。

加强中药煎煮配送保障能力,市中医医院要具备不低于1000剂/日的煎煮能力,各县中医医院要具备不低于500剂/日的煎煮能力,并具备6小时运送至定点场所的分发能力。

应急状态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统筹调配全市中医药资源,指定辖区内的中医医院或有一定规模的中药制药企业保障中药供应。

中药储备、煎煮、配送所需经费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解决。

(六)建立中医药防控救治信息共享机制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将中医药预防救治信息纳入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指挥部内部和上下信息共享流程,加强信息沟通,确保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相关信息收集及时、汇总准确,并及时向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报送相关信息。

(七)建立中医药防控救治宣传机制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将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情况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宣传工作。

积极利用权威信息发布、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等平台,主动发布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发生聚集性疫情时,至少组织1次中医药预防救治专项新闻发布会。

六、提升中医药应急工作能力

(十七)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综合医院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函[2021]126号)《关于推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卫中医[2021]7号)《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等有关要求加强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加强中医师配备,并配备足量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传染病医院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规范建设中医药科室。

综合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全员培训,重点培训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并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能够支持中医医嘱的下达和执行。

市、县区疫情指挥部应加强督导,确保2022年6月底前达到上述要求。

(十八)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

中医医疗机构要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不断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医务人员疫病防控救治知识全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院内感染防控,规范核酸检测,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原则上中医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培训和演练,每月至少进行1次疫情防控督导,重点部门每周督导1次。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发热门诊设置和管理,具备独立的核酸检测能力。

其他不具备设置发热门诊的中医医院(含专科医院)应设置规范的预检分诊。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将对中医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检查,指导中医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范开展疫情防控。

(十九)加强辖区内中医疫病防控救治相关专业力量储备

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做好辖区内中医医疗机构肺病、急诊、重症、感染性疾病等科室医务人员的摸底工作,掌握相关专业医务人员数量、人员构成、专业构成、梯队等,做好队伍储备工作。

疫情期间群众医药服务应急方案2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正常医疗秩序管理的通知》(桂新冠防指办〔2022〕8号)、《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正常医疗秩序管理的通知》和《崇左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正常医疗秩序管理的通知》要求,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秩序,完善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做好对封控区、管控区和隔离点的急危重症患者、肾功能衰竭和肿瘤等需维持定期治疗的重症患者、孕产妇和新生儿、慢性病患者的救治服务保障,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特制定本工作应急预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医疗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疫情条件下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预案,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各街道(镇)要根据社区人口数量及日平均诊疗需求,组建专业转运队伍,配备足够的转运车辆。

做好辖区内孕产妇、肿瘤放疗化疗、血液透析等患者登记造册,提前预约就诊。

二、患者分类

(一)一类患者:新冠肺炎病毒阳性患者、中、高风险地区患者、密切接触患者,集中隔离点患者,封控区和管控区患者。

(二)二类患者:除一患者的其他患者,防范区患者。

三、诊疗流程

(一)封控区、管控区人员:由所在社区(村)安排工作人员或指导本人提前联系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预约,告知需就诊人员相关情况及有关病情;预约成功后,在就医当日,申请安排专用转运车“点对点”送医;诊疗结束后,协调专用转运车接回,实行闭环管理。

(二)隔离酒店集中隔离观察人员:常规诊疗服务由驻地医务人员提供;确需外出诊疗的,由隔离酒店工作专班直接联系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预约及安排专用车辆接送,具体流程参照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就医流程执行。

(三)防范区人员:自行前往正常开诊医院就诊,也可通过提供网上诊疗平台的医院获得线上医疗服务。

(四)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卒中、胸痛、严重创伤、休克、高烧、分娩等):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联系社区(村)和隔离酒店工作人员对接120救护车,由120救护车根据就医人员类别联系对应医院,并告知接收医院就诊人员管控情况;如果暂时联系不到120救护车,所在街道(镇)或隔离酒店专班工作人员应立即安排专用车送至对应医院,不得拖延。

诊疗结束后,封控区、管控区及集中隔离人员由街道(乡镇)或隔离酒店专班安排专用车辆接回。

(五)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提前制定接诊封控区、管控区、集中隔离人员急危重症患者的工作预案,设立救治绿色通道。

对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症患者,要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置缓冲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进行核酸检测,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延误治疗或推诿急危重症患者。

同时要开展24小时核酸采样检测服务,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加急出具检测结果,有条件的可采用快速检测技术,最大程度缩短急危重症患者检测时间。

四、工作要求

江州区疫情指挥部联防联控组、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组要分别牵头负责,各组及各专班配合落实,务必确保社区(村)、隔离酒店专班、开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强化协同配合,做好患者全程就医环节无缝衔接。

属地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辖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应急预案,并报江州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一)分区分级开展医疗服务

各乡镇要制定预案,明确本地区在发生疫情时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并告知辖区居民。

1.未发生疫情时,各级医疗机构要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制,并在将具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的患者引导至正规发热门诊就诊的基础上,按照江州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有序开展医疗服务。

2.对发生疫情的地区,向采取封控措施的社区(村)及时派出医疗服务队伍,采用巡诊和进社区(村)服务的方式适应居民医疗需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响应中高风险地区居民的急救呼叫并提供服务。

(二)加强特殊患者管理

(二)组建两级医疗救治网络。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等实际情况,紧急建立“临时医疗点-非新冠定点医院”两级医疗救治网络。

1.临时医疗点。

统筹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封控管控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疾病类型、交通条件等情况,依托街道党政办公室、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建立临时医疗点,原则上每5000-10000人设置1个临时医疗点(见附件3)。

每个临时医疗点安排1名有经验的全科或内外科医生、1名护士、1辆救护车或专用车辆进行24小时驻点保障。

及时与封控区、管控区内居民建立联系,告知其就诊流程(见附件4、5),为封控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为管控区居民提供驻点医疗服务,重点开展健康咨询、健康监测、常见病慢性病诊疗和健康保健服务。

经评估确需外出就医的,按有关规定规范转运到非新冠定点医院就诊。

2.非新冠定点医院。

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条件、专科特点、技术能力等情况,原则上指定1家救治实力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作为封控管控区域重点人群非新冠疾病救治定点医院(见附件6),并指定1家后备定点医院,在定点医院因特殊原因无法承担职责时,履行定点医院职责,定点医院(含后备)要安排具有5年及以上临床经验的主治以上医师成立救治专班,重点保障心梗、脑卒中、创伤、中毒等急危重症以及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需定期输血治疗、孕产妇、新生儿、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医疗救治,必要时统筹协调市级医院相关专家团队成建制接管病区。

各地应在应急响应启动后6小时内将重点人群非新冠定点医院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对外公布的热线电话要确保24小时畅通,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五、应对措施

(一)及时释放医疗救治资源

1.测算必备要素。

科学测算维持本医院最低限度运转所需的要素配置,包括必须开设的科室、必须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必须的医护人员配置、必须的后勤保障等,缩减科室和业务规模,腾出床位等医疗资源用于保障重点人群救治。

2.释放床位资源。

严把新入院患者住院指征,迅速对各病区在院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尽快为符合出院标准的在院患者办理出院,积极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及恢复期的住院患者向下转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妥善做好患者后续康复服务。

3.保证人力资源。

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等疫情防控工作,尽量减少从非新冠定点医院抽调人员,优先从中医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民营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抽调,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人群医疗服务。

4.做好物资储备。

医疗机构要做好应对极端情况下物资储备工作,至少常备维持院内工作人员和患者1周所需的生活物资储备,做好医院满负荷运转1个月的医疗物资和疫情防控物资储备。

(二)加强转运调度服务

1.加强车辆配置。

各地要在救护车的基础上,加大转运车辆配置力度,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在封控管控区外实行交通管制的区域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志愿服务车队,保障群众就医往返。

组织志愿送药队,为网上问诊、网上购药群众提供送药上门服务。

2.加强院前转运。

坚持统一调度,强化120救护车24小时应急值守,3分钟出车率达到95%。

120救护车不足时可紧急征调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

在做好标准防护的基础上,120急救单元可进入封控管控区域开展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转运工作,坚决打通看病就医“最后一米”。

按照规定对转运车辆、车载设备等进行专业消毒,实行“一转运一消毒”。

3.畅通急救热线。

各地要充分预估疫情防控需求,提前储备120急救热线话务员,强化培训和管理。

根据疫情形势梯次扩容120急救热线调度坐席,及时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建立重点人群就医保障热线等其他渠道分流群众咨询诉求。

必要时,统筹电信、移动等话务员力量,确保受理能力充足,避免发生占线问题。

(三)减少人群聚集

1.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

医疗机构要大力推行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有序引导患者分时段就诊,有效减少医疗机构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医疗机构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患者意愿与病情进展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确定手术时间。

2.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要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通过应用互联网医院、“云门诊”等手段,大力推行“网上问诊、电子处方、在线结算、送药到家”模式,多途径为患者提供线上疾病复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

3.开通就医咨询热线。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