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最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篇1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
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
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
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
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
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
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
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
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
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
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
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
“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党的十x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
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最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篇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
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
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
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
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
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
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最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感悟篇4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
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
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
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
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
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
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
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