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工作方案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学校疫情静态管理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学校疫情静态管理方案1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方案制定依据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发《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及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二、工作原则

按照学校统筹、分类管理,落实责任、依法防控,精准施策、预防为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内实行封闭式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人员管理

(一)学生管理

1.未进入校内的学生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2.在校学生严禁出入校园。

3.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疫情防控期间一律不允许外出,确因特殊情况(因病或确需出校处理的重要事项)需要外出者,需经辅导员审批、院系领导审批、学生处审批并经校疫情防控专班审批同意后方可出入校门。出入校门时必须需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流调显示未到过中高风险点证明,佩戴好口罩,按要求进行查验、测温、扫码、登记、消杀后入校。

4.在校学生若出现违反各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一律严肃处理。

(二)教职员工管理

1.严控教职员工外出。未进入校内的教职员工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2.在校教职员工严禁出入校园。

3.确需进入校园的人员,须经校疫情防控专班审批同意,进入校门时,严格实行入校身份核实(扫企业微信)、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体温监测,禁止未佩戴口罩或体温高于37.3℃的教职员工进入校园。

(三)校外人员管理

1.在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封闭管理,家长和其他校外无关人员,无特殊情况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2.确因工作需要须进入学校的校外人员,须与校内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后,由部门派人到校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报批。经审批同意后出示身份证及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佩戴好口罩,做好体温检测,符合低风险要求方可入校。

3.按规定进入校园的校外人员,不在校内串门、聚集,处理完相应工作,尽快离开学校。

四、重点场所管理

(一)校门进出

1.校园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控制出入口数量,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园。禁止未佩戴口罩或体温高于37.3℃人员进入校园。

2.西门为人员进出通道,人员进出按照要求经过疫情防控专班审批同意,保卫处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企业微信、行程码并测量体温。

3.北门为物资运送(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维修材料等)进出门,进出时须出示校内对接单位证明和本人证件(进出人员应固定),在门卫处进行登记,车辆和物品外包装进行消毒,按规定路线行驶,驾驶员不下车,由校内人员转接物品。商用物资在北大门东侧门外履行消杀程序后由商店派车拉运。

4.校医院为临时集中隔离观察点的临时进出通道,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开关,避免和其他区域交叉。

5.北校区北门为人员进出和物资进出通道,严格执行渭北社区疫情防控规定,按照规定查验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检测体温、核实人员身份后进入。外来无关人员及车辆一律禁止进入。

6.进入校园人员、车辆须主动接受检查、询问、登记工作,凡不予配合、寻衅滋事、隐瞒症状等人员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2022学校疫情静态管理方案2

依据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制定的《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按照教育部2月10日印发的提醒函要求,结合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全面做好我校20xx年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如期顺利开学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办研究,报校党委批准,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执行副组长:

成员:

主任:贺红山(兼)

副主任:

成员:其他处室、各学院主要负责人

8.学生养成教育

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每天勤洗手,勤换洗衣被和鞋袜,不与他人共用物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自己的口鼻,不购买校外“三无”食品和小摊小贩食品,不暴饮暴食等,同时经常保持学习、生活场所正常通风。(责任部门:学生处、各二级学院)

9.文明劝导志愿服务

组建志愿者队伍,引导志愿者在关键时段和场所进行文明劝导、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进一步落实防控工作,服务师生。(责任部门:团委、各二级学院)

10.疫情处置

如发现有患病症状体温不正常的学生立即报告、确诊、隔离、上报,并立即启动《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xx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责任部门:防控办、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医务室)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确保如期顺利开学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意义重大,因此大家必须提高站位,提升觉悟,具备一盘棋的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面协调,通力合作,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

2.各司其职,务求实效。各部门、二级学院要严格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发挥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细化任务,精准施策,将工作效能发挥到最佳,真正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添砖加瓦,在服务师生、学校发展过程中凸显个人价值和作用。

3.强化督查,严厉追责。纪检监察审计处和校防控办要加强日常工作督查,定期公布工作开展情况,全方位、全过程督促工作的进展和落实,坚决杜绝工作中推诿扯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发生,严厉追究因个人主观原因导致的责任事故行为。

2022学校疫情静态管理方案3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统筹做好20xx年春季学期开学复课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全区教育系统开学前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第一版)》以及各项防控要求和措施中的相关规定,为守好校园第一道防线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面动员、全面部署、有效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校门管理

自5月18日起,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正门向全体教职工开放,开放时间为:早6:00至晚20:00;西南门对来校务工人员和外来办事人员开放,开放时间为:早5:00至晚22:00;其它时间禁止通行。东门全天封闭。

三、校园出入管理

(一)所有人员进校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体温(额温)超37.2°C不得进校。开学后,进出校园教职员工按规定在校门口接受体温测量,体温检测异常者不得进校,并在临时置留区观察,进行下一步检测。

(二)所有返校学生原则上不得出校,如必须出校的,需按照学生处相关要求,履行请销假手续,并到保卫处综治管理科(校门西侧)备案。

在校门封闭时间内,因工作需要,确需早来晚走的人员,需提交纸质版情况说明,提前到保卫处综治管理科报备。

(三)谢绝外来参观。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严禁举办大型集会活动,所有外卖禁止进入校园,快递车辆走专用通道,严禁进入校园。校园内各类场地、设施暂不向社会开放。

(四)所有教职工从正门出入,驾驶车辆人员经体温检测正常后,需车牌识别系统扫描进校。

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等人员经体温检测正常后,需刷一卡通进出校园,保卫处将人车隔离分流,所有人员要各行其道,严禁翻越警戒隔离带,20xx年5月18日起,取消网上预约进校制度。

(五)本着“谁用工,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用工部门准确掌握本部门临时聘用人员,商铺从业人员,供货送货人员的健康情况及活动轨迹,并开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宣传教育。

1、来校务工人员

来校务工人员进入校园时,行人间隔一米,有序排队,经体温检测正常后,需刷校园一卡通进校;驾驶机动车辆务工人员,经体温检测正常后,需刷校园一卡通进校。

2、供货送货车辆

供货送货车辆进校,需主管部门自行制作出入证并加盖公章,进出校园时主动出示出入证和防疫健康信息码(健康绿码),经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出,供货送货车辆实行错峰出入校园,时间为早5:00至7:00;晚19:00至21:00,其它时间禁止进入校园。

3、外来办事人员

外来办事人员进校,需在进校时联系被访者,被访者同意后,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来访人员登记表》进行实名登记,测量体温方可入校,离校时需被访者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来访人员登记表》签字,被访者未签字不得离校。

4、来校施工人员

来校施工人员进出校园,需主管部门自行制作出入证并加盖公章,进出校园时主动出示出入证和防疫健康信息码(健康绿码),经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出。

出入证需标明施工地点、姓名、照片、施工完成时间等信息。

5、除救护、消防、工程抢修、配送必需品车辆外,其它无关车辆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四、校园安全管理

(一)保卫处继续落实、加强值班制度,实行全天双人双岗24小时值班制度。

(二)全体保卫干部和保安人员进行分组,每组不少于三人,负责管辖内各校门体温检测、人员管控等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三)加强校园巡逻,采取驾驶巡逻车和列队等形式,全天不定时、不定点,点面结合,全方位、无死角巡逻。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四)强化校警联动机制,合力联防联控。学生返校后,在学校派驻3名公安干警,及时处置各类案、事件,学校报警电话:

(五)严禁私自将学生带离或带入校园,严禁私自翻进出校园,违反规定者,将报送主管部门处理。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