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防疫最新工作方案精选7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防疫最新工作方案1

开学时间

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按9月1日开学,坚持属地管理、区域统筹,根据属地疫情形势和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加强分析研判,全面评估开学条件,按照“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灵活调整,本着应开尽开的原则,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开学。高校按省疫情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要求自行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向省教育厅备案,经省教育厅统筹报省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重点工作

➤做好方案制定。各地各校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将开学疫情防控与校园常态化防控责任措施压实到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基建维修等各岗位、各环节中去,严防出现责任盲区、工作死角和防控漏洞。开学工作方案要从防控措施、培训演练、应急处置、后勤保障、责任分工等方面落实具体任务要求,确保方案实施科学有效。要进一步完善医校联动机制和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联动医院负责接收、诊断有发热等疑似症状的师生。要指导学校做好体温检测、预防性消毒、疫情防控知识等培训。

➤做好物资储备。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学校防护物资纳入统一保障范围,对照全省学校防护物资配备建议标准,合理测算并动态掌握辖区内学校防护物资实际需求,保证开学后不少于一个月的使用量。

➤做好条件保障。各校要认真做好教学设施设备检修维护以及食堂、宿舍、水电等后勤保障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制度。学校开学前要集中进行一次全覆盖环境整治和卫生消毒工作。

➤做好应急演练。各地各校要综合研判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开学工作,按照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开学前重点就师生体温检测、发热症状处置等组织教职工开展全方位、全要素的应急演练,熟悉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处置流程。

➤做好制度完善。各学校建立完善晨午晚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通风消毒制度、健康教育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措施具体、程序规范、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做好主动防、提前防。返校前密切关注各地疫情发展态势和相关舆情,提前7天做好全体师生员工健康摸排,谋划应对措施。

暂缓返校界定

①返校期间仍处于中高风险地区,以及来校途中需在中高风险地区换乘者,暂缓返校;

②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7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旅居史,或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者,暂缓返校;

③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流涕、嗅觉丧失、腹泻、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者,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暂缓返校;

④陕西省和青海省发生疫情所在的地市(州、地区)以及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学生暂缓返校;

⑤有襄阳旅居史的学生是否按时返(来)校,视该地区疫情发展情况而定,必要时可请示湖北省指挥部。

对有疫情市州来返堰学生,要按照省、市指挥部最新管控政策落实好“落地查”“落地检”“落地分类管控”措施。

确保返校途中安全

➤落实错峰返校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疫情实际,制定错时错峰开学方案。目前,仍身在中高风险地区的教师员工及学生暂缓返校。返校报到时严格返校报到流程,进一步核验学生返校条件,符合要求方可入校。对于较为集中返校情况,有条件的高校要安排车辆组织接站,在师生入校时有序组织开展体温和体征监测。

➤落实路途防控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驾驶私家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家住学校附近的,鼓励学生步行上下学。学校要采取有效方式和途径向学生推送返校途中安全防护提醒信息,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返校途中防疫工作。

➤有序组织报名工作。各地各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报名工作方案,有序组织报名工作,防止学生及家长扎堆。

加强返校后管理

➤加强校园出入管理。学生返校学习后,各学校要继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师生员工进校门需佩戴口罩,核验身份并检测体温。校外人员无必须不进校园,学校师生员工无必须不出校园。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进入校园的,要严格落实“一扫两核一测”制度、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入校时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当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测量体温,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按规定流程处置。

➤加强健康监测。各地各校要对学生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复核,督促学生按期完成疫苗接种工作。继续严格执行师生员工健康状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登陆“湖北省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预警系统”上报监测情况。落实师生体温自测制度和晨午晚检制度,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加强健康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1米线,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勿自行服药,须佩戴口罩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如实告知旅居史、活动史和接触史,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立完善学校健康监测台账和个人健康档案。多病共防,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等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工作。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要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做好登记台账。

➤加强活动管理。加强校园聚集性活动管理,非必要不举办,开学后一周内,不举办全校师生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严格按照要求,至少提前一周向属地指挥部报批,经批准后方可举办。要严格控制人数,参加人员须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活动举办前、后要对场地进行全面消杀。

➤加强食宿管理。各地各校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学生宿舍、供餐企业等相关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工作。各学校要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管理,每日定时消毒和通风,严格执行消防安全等相关要求,要落实24小时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

➤加强教育引导。要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将新冠肺炎防控、秋季传染病防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等作为重点内容面向全体师生做好教育宣传。要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开学后适应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要特别关注不能如期返校师生员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积极做好关心帮扶和困难资助工作。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核酸检测

①驻市高校依据《2022年秋季湖北高校师生返校及新生人学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学后,返校师生和新生在校内开展7天(第1、2、3、5、7天)内分别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②在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支持和保障下,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和防控工作的通知》(鄂防指办发[2022]151号)要求,常态化组织师生员工每周不低于10%的比例开展核酸抽检。校(楼)门值守人员、保洁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工作期间,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食堂工作人员还应当戴帽子和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上报并及时就诊,不带病工作。学校所在县(市、区)范围内没有中高风险地区,师生上课时可不佩戴口罩。

应急处置措施

场景1:开学前7天,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嗅觉(味觉)丧失等症状的。

处置办法

1.师生员工应立即向居住地社区和所在学校报告,接到报告的学校立即向属地教育局报告,同时指导师生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及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医疗机构排除新冠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经治疗症状消失,持相关医学证明方可正常返校。

3.如排查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立即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场景2:返校后,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嗅觉(味觉)丧失等症状的。

处置办法

1.学校应对健康异常师生员工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闭环送至定点医院就医,做好就医结果追踪和登记。未设置卫生室的学校,应当就近联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并做好登记。

1)学校要动态掌握师生暑假期间健康状况和行踪情况,完善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和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报备制度,“一人一档”建立台账,确保每名师生返校前14天的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底数清、情况明。

2)学校严格落实相关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3)对暂缓返校师生员工要保持“一对一”联系,充分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

3、疫苗接种

1)x月xx日前,完成12—17岁应接未接学生第一针的查漏补种。

2)高校要引导、提醒大一新生暑假期间尽早在属地接种疫苗。

4、门岗管理

1)假期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律封闭管理。

2)高校要严格门岗管理,未经允许非暑期留校学生不得提前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入校的,要核验身份、查验健康码、询问健康情况、开展体温检测,做好信息登记。

5、物资准备

1)校验额温枪、红外线测温仪等防疫设备,确保开学正常使用。

2)对已经储备的物资进行全面盘点,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并根据学校规模、师生数量储备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防疫物资。

3)在合适区域配备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等用品。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免洗手消毒剂或其他手消毒设施。

6、场所准备

1)统筹利用学生宿舍、教室、闲置场所,在校内设立医务室(或卫生室)、隔离观察室,校门口设立临时观察室。

2)隔离观察场所位置相对独立,并按要求配备相应防疫用品。

7、环境准备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清除校内环境卫生死角。对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洁和预防性消毒。

2)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提前进行预防性消毒。

3)区教育局会同政法、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和街道、社区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8、应急演练

1)制定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开展应急预案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演练。

2)制定发热病人处置、全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场景应急演练脚本,开展桌面推演或实景演练,确保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有效处置。

3)科学制定突发疫情学生推迟返校的在线教学应急预案,分类制定教学计划

9、开学核验

1)区卫健局(疾控)、区教育局制定疫情防控核验细则,对辖区学校进行逐一核验和督查,梳理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

2)各学校要开展全方位自查,及时查漏补缺。

五、开学报到工作

1、途中防护

1)引导师生在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

2)如来(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

2、报到注册

1)师生须如实报告开学前14天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

2)按照“错时、错峰”总体原则,简化学生注册流程,合理布局分区,避免人群聚集。

3)师生根据学校返校要求分批依次到校,保持1米社交距离完成体温检测、症状询问、身份核实,并提供承诺书、健康监测表、健康码绿码,高校学生还须核验行程码。报到时,师生如无异常,按规定路线进入教室或宿舍;师生如出现体温异常等可疑症状,按照应急处置相关要求及时妥善处置。

4)不提倡学生家长陪同学生返校,家长或其他陪同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内。

六、开学后防控工作

1、疫苗接种

1)x月x日前,完成12—17岁学生第二剂次疫苗接种。

2)及时安排应接未接学生补种,x月xx日前实现应接尽接。

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防疫最新工作方案精选7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防疫最新工作方案1

开学时间

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按9月1日开学,坚持属地管理、区域统筹,根据属地疫情形势和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加强分析研判,全面评估开学条件,按照“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灵活调整,本着应开尽开的原则,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开学。高校按省疫情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要求自行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向省教育厅备案,经省教育厅统筹报省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重点工作

➤做好方案制定。各地各校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将开学疫情防控与校园常态化防控责任措施压实到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基建维修等各岗位、各环节中去,严防出现责任盲区、工作死角和防控漏洞。开学工作方案要从防控措施、培训演练、应急处置、后勤保障、责任分工等方面落实具体任务要求,确保方案实施科学有效。要进一步完善医校联动机制和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联动医院负责接收、诊断有发热等疑似症状的师生。要指导学校做好体温检测、预防性消毒、疫情防控知识等培训。

➤做好物资储备。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学校防护物资纳入统一保障范围,对照全省学校防护物资配备建议标准,合理测算并动态掌握辖区内学校防护物资实际需求,保证开学后不少于一个月的使用量。

➤做好条件保障。各校要认真做好教学设施设备检修维护以及食堂、宿舍、水电等后勤保障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制度。学校开学前要集中进行一次全覆盖环境整治和卫生消毒工作。

➤做好应急演练。各地各校要综合研判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开学工作,按照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开学前重点就师生体温检测、发热症状处置等组织教职工开展全方位、全要素的应急演练,熟悉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处置流程。

➤做好制度完善。各学校建立完善晨午晚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通风消毒制度、健康教育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措施具体、程序规范、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做好主动防、提前防。返校前密切关注各地疫情发展态势和相关舆情,提前7天做好全体师生员工健康摸排,谋划应对措施。

暂缓返校界定

①返校期间仍处于中高风险地区,以及来校途中需在中高风险地区换乘者,暂缓返校;

②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7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旅居史,或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者,暂缓返校;

③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流涕、嗅觉丧失、腹泻、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者,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暂缓返校;

④陕西省和青海省发生疫情所在的地市(州、地区)以及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学生暂缓返校;

⑤有襄阳旅居史的学生是否按时返(来)校,视该地区疫情发展情况而定,必要时可请示湖北省指挥部。

对有疫情市州来返堰学生,要按照省、市指挥部最新管控政策落实好“落地查”“落地检”“落地分类管控”措施。

确保返校途中安全

➤落实错峰返校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疫情实际,制定错时错峰开学方案。目前,仍身在中高风险地区的教师员工及学生暂缓返校。返校报到时严格返校报到流程,进一步核验学生返校条件,符合要求方可入校。对于较为集中返校情况,有条件的高校要安排车辆组织接站,在师生入校时有序组织开展体温和体征监测。

➤落实路途防控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家长驾驶私家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家住学校附近的,鼓励学生步行上下学。学校要采取有效方式和途径向学生推送返校途中安全防护提醒信息,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返校途中防疫工作。

➤有序组织报名工作。各地各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报名工作方案,有序组织报名工作,防止学生及家长扎堆。

加强返校后管理

➤加强校园出入管理。学生返校学习后,各学校要继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师生员工进校门需佩戴口罩,核验身份并检测体温。校外人员无必须不进校园,学校师生员工无必须不出校园。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进入校园的,要严格落实“一扫两核一测”制度、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入校时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当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测量体温,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按规定流程处置。

➤加强健康监测。各地各校要对学生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复核,督促学生按期完成疫苗接种工作。继续严格执行师生员工健康状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日登陆“湖北省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预警系统”上报监测情况。落实师生体温自测制度和晨午晚检制度,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加强健康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1米线,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勿自行服药,须佩戴口罩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如实告知旅居史、活动史和接触史,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立完善学校健康监测台账和个人健康档案。多病共防,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等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工作。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要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做好登记台账。

➤加强活动管理。加强校园聚集性活动管理,非必要不举办,开学后一周内,不举办全校师生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严格按照要求,至少提前一周向属地指挥部报批,经批准后方可举办。要严格控制人数,参加人员须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活动举办前、后要对场地进行全面消杀。

➤加强食宿管理。各地各校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学生宿舍、供餐企业等相关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工作。各学校要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管理,每日定时消毒和通风,严格执行消防安全等相关要求,要落实24小时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

➤加强教育引导。要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将新冠肺炎防控、秋季传染病防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等作为重点内容面向全体师生做好教育宣传。要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开学后适应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要特别关注不能如期返校师生员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积极做好关心帮扶和困难资助工作。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核酸检测

①驻市高校依据《2022年秋季湖北高校师生返校及新生人学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学后,返校师生和新生在校内开展7天(第1、2、3、5、7天)内分别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②在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支持和保障下,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和防控工作的通知》(鄂防指办发[2022]151号)要求,常态化组织师生员工每周不低于10%的比例开展核酸抽检。校(楼)门值守人员、保洁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工作期间,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食堂工作人员还应当戴帽子和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如出现疑似症状应上报并及时就诊,不带病工作。学校所在县(市、区)范围内没有中高风险地区,师生上课时可不佩戴口罩。

应急处置措施

场景1:开学前7天,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嗅觉(味觉)丧失等症状的。

处置办法

1.师生员工应立即向居住地社区和所在学校报告,接到报告的学校立即向属地教育局报告,同时指导师生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及早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医疗机构排除新冠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经治疗症状消失,持相关医学证明方可正常返校。

3.如排查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立即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场景2:返校后,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出现发热(体温≥37.3℃)、咳嗽、嗅觉(味觉)丧失等症状的。

处置办法

1.学校应对健康异常师生员工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闭环送至定点医院就医,做好就医结果追踪和登记。未设置卫生室的学校,应当就近联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并做好登记。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