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1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则
1、病毒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确认非细菌性感染者,应立即停用抗生素。
3、凡怀疑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按疾病诊疗常规采集标本(包括血、痰、尿、脓液,咽拭子及各种体腔标本等)、进行细菌培养。为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检验科在接到标本后应立即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采用对流免疫、荧光免疫、乳胶免疫、酶联免疫等新技术,对病原菌进行早期快速诊断。
4、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对原来使用的抗生素进行必要的调整。选用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价格。
5、联合使用抗生素应有严格的指征,一般适用于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要长期用药,而细菌容易产生耐药的病例,以两联为宜,但要合理掌握疗程,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不增加毒副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严格禁止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
6、要避免外用青霉素类۰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眼科,耳鼻喉科,外科۰妇科及皮肤科使用的外用抗生素也应严格管理,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7、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及时停用抗生素。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及某些重症感染可视情况而定。
8、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生素72小时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应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生素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改用其它敏感性药物。
9、一般情况不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滥用广谱抗生素,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患,一般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0、只有对急性风湿热,可定期使用青霉素G以杀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
11、所有胃肠道手术及胆囊手术除其它术前处理外,可术前一小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
12、对其它选择性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矫形手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抗生素、手术后使用时间根据病情决定。
13、必须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强调综合治疗,不要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过度使用进行干预的措施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一级: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的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
••二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一般药物相比较,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
•••三级: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抗菌药物: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药物,或者属于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无肯定资料,或价格十分昂贵。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
(1)、加强各科在抗生素合理使用方面的检查和培训,医院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规范的培训,同时将这些规范列入院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定期对病区和门诊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抽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2)加强对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管和考核,对于超权限、不合理或滥用抗菌素及超过药占比的病区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
(3)、各科室每月使用药品超过医院规定的限度时,由经改办从科室当月奖金中按一定比例扣除,有效遏制了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三)实施抗菌药物动态监测
统计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总量占药品总数的百分率和抗菌药物应用数量及排序,从销售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公布,前三名的抗菌药物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向全院发布用药通报。对规范医师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减轻患者不合理医疗费用负担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2
一、坚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射剂量、疗程和合理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正常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
二、各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有关知识,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病情,合理用药,必要时应邀请负责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专家会诊。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三、护士应熟悉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并及时记录及报告医生。
四、药剂科应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每季度统计本院抗感染药物消耗量,每月抽查两天门诊处方,计算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住院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率由监控医生按月统计,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按季度汇总并上报“市院感监控中心”。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以提高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3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本管理制度。
2、抗菌药物是指应用于治疗和控制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的药物。
3、医院应建立、健全、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4、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负责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及本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检验科与院感染科定期汇总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向全院反馈,未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细菌流行病学依据。
5、诊断为细菌感染者,应有指征应有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住院病人尽可能在开始抗菌治疗先留取、送检标本,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中,细菌培养送检率应达到50%以上。对于未明确致病菌的危急病例,可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给予抗菌经验性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选择用药。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科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为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为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9、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药物选择、给药时间、给药方法、疗程等规定。
10、医院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管理。
11、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超常预警制度。每季度由药剂科整理、分析、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使用量突然增加的品种应调查原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以保证用药安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4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原则
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和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需要外一般用点滴法;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抗菌药物的皮试,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在用药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更换。
3、对于严重特殊的细菌感染病人,除必须及时送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外,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联合药敏、血清杀菌效价等项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下面这些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1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则
1、病毒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确认非细菌性感染者,应立即停用抗生素。
3、凡怀疑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按疾病诊疗常规采集标本(包括血、痰、尿、脓液,咽拭子及各种体腔标本等)、进行细菌培养。为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检验科在接到标本后应立即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采用对流免疫、荧光免疫、乳胶免疫、酶联免疫等新技术,对病原菌进行早期快速诊断。
4、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对原来使用的抗生素进行必要的调整。选用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价格。
5、联合使用抗生素应有严格的指征,一般适用于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要长期用药,而细菌容易产生耐药的病例,以两联为宜,但要合理掌握疗程,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不增加毒副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严格禁止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
6、要避免外用青霉素类۰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眼科,耳鼻喉科,外科۰妇科及皮肤科使用的外用抗生素也应严格管理,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
7、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及时停用抗生素。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及某些重症感染可视情况而定。
8、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生素72小时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应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生素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改用其它敏感性药物。
9、一般情况不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滥用广谱抗生素,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患,一般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0、只有对急性风湿热,可定期使用青霉素G以杀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
11、所有胃肠道手术及胆囊手术除其它术前处理外,可术前一小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
12、对其它选择性手术,特别是心脏手术、矫形手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抗生素、手术后使用时间根据病情决定。
13、必须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强调综合治疗,不要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过度使用进行干预的措施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一级: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的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
••二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一般药物相比较,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
•••三级: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抗菌药物: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药物,或者属于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无肯定资料,或价格十分昂贵。
(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
(1)、加强各科在抗生素合理使用方面的检查和培训,医院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规范的培训,同时将这些规范列入院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定期对病区和门诊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抽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2)加强对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管和考核,对于超权限、不合理或滥用抗菌素及超过药占比的病区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
(3)、各科室每月使用药品超过医院规定的限度时,由经改办从科室当月奖金中按一定比例扣除,有效遏制了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三)实施抗菌药物动态监测
统计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总量占药品总数的百分率和抗菌药物应用数量及排序,从销售额和数量进行统计公布,前三名的抗菌药物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向全院发布用药通报。对规范医师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减轻患者不合理医疗费用负担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2
一、坚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射剂量、疗程和合理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正常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