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合集7篇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

新一年的教学工作又拉开了序幕。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永恒不变的主题。根据精细化管理及要求,现将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如下:

一、学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管理的“三不”问题

具体说,就是“不规范、不细致、不落实”。突出表现在教务处对教学管理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主要环节还没有抓到位,比如年轻教师培养“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创优”有模式,却无激励性的考核,师徒结队只重形式却没有落实专业成长的具体内容,学校“名师工作室”没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教学常规管理不完善,常常是有检查,有记载,无查后的整改,对老教师的检查注重“讲情面,给面子”,不说问题。对教学管理问题的预设不够,往往是出现问题才想办法去堵问题。

2、师资力量的“四少”问题

具体说,就是“名教师少、研究型教师少、符合条件的专职教师少、在岗教师少”。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软硬件的优化和完善,更有赖于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说,教师团队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缺少专业素养高、能用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引领其他教师的名优教师,学校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严重不够,排课捉襟见肘,音乐、美术、体育、道德、科学等学科都缺少专职教师,近年来,这些学科学校都是通过其他教师兼职解决。

3、教学有所松懈。

具体表现在:

(1)校本教研氛围不浓

教研组长准备不充分,组员参与不够积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挖掘。大部分老教师抱着陈旧的经验不放,机械式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僵硬死板,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和因材施教。二次开发教材的意识不强。缺乏课堂创新和课程的整合。

(2)教师主动性不强

一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足,课堂上也不关注学生,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课后也缺少辅导学生这个环节,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缺少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和谐、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需要。

2、学校要立足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我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师里组织教学教研活动。派不同学科老师学习。其次,充分发挥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鼓励老师们多看视频,多学习,多反思,多交流,争取尽快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特长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情况和爱好,按照”调查——规划——分级实施——总结提高“的工作思路,通过老师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精选合适的内容组织开展活动,如合唱、舞蹈、诗社、航模、剪纸等特色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特长。

(五)开门办学,更新家长观念,优化育人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既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养成,更植根于家庭教育的浸润,因此,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新家长观念,加强家校联系,得到家长配合、认同,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事半功倍,高效运行的基础。

1、通过定期开展家长讲座等方式,更新家长观念。

3、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以服务社会的态度督促教师建立服务意识,改进教学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的发展,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2

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

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

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

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

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

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

8、考试安排欠合理。

9、功能室缺少。

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

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

1、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

2、评价方式单一化。

3、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展。

4、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

1、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

2、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

四、教研教改

1、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

2、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

3、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

4、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

五、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

1、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

2、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

3、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

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

二是部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实验室内的仪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材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更新补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1、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2、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

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3、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签字后参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

4、作业: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

5、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

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

(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1、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

2、创新校本培训方法。

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对教学计划,不能只看交没交,要看具体内容,更要看计划是否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能只数节次,要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师上课的评价应深入课堂,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识的落实;对作业的检查,不只看批改次数,要看应做的与实际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不只看开没开展,参没参加,要看有没有实际效果。总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

4、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师自主学习;二是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对象落实、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四是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考评机制。

5、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尽量保持承接性、连续性,二是激励教师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三是加强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学习、培训及督查工作。

6、加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办法,达到以考评促进过程管理,促进教风的转变

2、教务处工作管理:

(1)严格考试制度,高标准、高要求地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保证不出现问题。做好平时的质量抽测及期中、期末的考试安排,及时分析、反馈,把好教学质量关。

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合集7篇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复制和下载。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

新一年的教学工作又拉开了序幕。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永恒不变的主题。根据精细化管理及要求,现将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如下:

一、学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管理的“三不”问题

具体说,就是“不规范、不细致、不落实”。突出表现在教务处对教学管理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主要环节还没有抓到位,比如年轻教师培养“一年入格、两年合格、三年创优”有模式,却无激励性的考核,师徒结队只重形式却没有落实专业成长的具体内容,学校“名师工作室”没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教学常规管理不完善,常常是有检查,有记载,无查后的整改,对老教师的检查注重“讲情面,给面子”,不说问题。对教学管理问题的预设不够,往往是出现问题才想办法去堵问题。

2、师资力量的“四少”问题

具体说,就是“名教师少、研究型教师少、符合条件的专职教师少、在岗教师少”。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学软硬件的优化和完善,更有赖于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说,教师团队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缺少专业素养高、能用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引领其他教师的名优教师,学校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严重不够,排课捉襟见肘,音乐、美术、体育、道德、科学等学科都缺少专职教师,近年来,这些学科学校都是通过其他教师兼职解决。

3、教学有所松懈。

具体表现在:

(1)校本教研氛围不浓

教研组长准备不充分,组员参与不够积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挖掘。大部分老教师抱着陈旧的经验不放,机械式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僵硬死板,没有根据学生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和因材施教。二次开发教材的意识不强。缺乏课堂创新和课程的整合。

(2)教师主动性不强

一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足,课堂上也不关注学生,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课后也缺少辅导学生这个环节,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缺少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和谐、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需要。

2、学校要立足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我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师里组织教学教研活动。派不同学科老师学习。其次,充分发挥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鼓励老师们多看视频,多学习,多反思,多交流,争取尽快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特长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情况和爱好,按照”调查——规划——分级实施——总结提高“的工作思路,通过老师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精选合适的内容组织开展活动,如合唱、舞蹈、诗社、航模、剪纸等特色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特长。

(五)开门办学,更新家长观念,优化育人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既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养成,更植根于家庭教育的浸润,因此,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新家长观念,加强家校联系,得到家长配合、认同,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事半功倍,高效运行的基础。

1、通过定期开展家长讲座等方式,更新家长观念。

3、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以服务社会的态度督促教师建立服务意识,改进教学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的发展,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2

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

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

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

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

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

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

8、考试安排欠合理。

9、功能室缺少。

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

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