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地方的疫情有所反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1

为做好社区“两委”换届中的疫情防控,确保换届⼯作平顺圆满,根据国家、省、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特制定如下⼯作⽅案。

⼀、防控组织管理

(⼀)做好防疫形势预判。街道⽂化卫⽣健康服务中⼼要及时将境外疫情情况、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疫情防控最新⼯作要求通报⾄各社区;街道社区“两委”换届领导⼩组和监督组分⽚包⼲做好社区“两委”换届疫情防控⼯作,合⼒做好疫情防控形势研判。

(⼆)加强疫情防控培训。街道⽂化卫⽣健康服务中⼼要在街道、社区两级换届会议上培训疫情防控要求,利⽤卫健⼯作例会对冬春季疫情防控和“两委”换届疫情防控进⾏培训。

(三)强化防控责任落实。各社区建⽴疫情防控领导⼩组,由包社区负责⼈任组长,换届前社区“两委”⼲部任成员,细化防控措施、明确应急队伍、联系⽅式。根据街道党⼯委统⼀部署,及时调配、储备防疫物资,并组织应急演练。

(四)做好常态预防监测。街道换届⼯作领导组、监督组和各社区换届⼯作⼈员,原则上不得离开本市,如特需离开必须提前报备,并履⾏好请销假⼿续;必须每⽇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疑症状,不得上岗,及时就医排查,上岗前做好个⼈防护。

(五)做好⽇常消杀防控。各社区要做好办公室、会议室、公共活动区域的环境卫⽣⼯作,垃圾做到“⽇产⽇清”;垃圾池、公共厕所等重点场所要做到每⽇进⾏清洁消毒,会议室、办公室要保持通风,会前会后要及时清洁消毒。

⼆、参选⼈员健康监测

各社区以⼩区、村为⽹格,实施⽹格化管理,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指导⽹格员做好辖区内⼈员摸排⼯作,社区要建⽴外出务⼯⼈员返乡信息台账,对参选⼈员在选举前14天开展健康监测,了解掌握是否到过疫情中⾼风险地区以及是否有不适症状或连续3⽇以上健康状况异常的⼈员(包括:发热、乏⼒、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疹、结膜充⾎等疑似症状)。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2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作,严防散发病例传播扩散,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作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xx〕275号)要求,结合忠县实际制定本⽅案。

⼀、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

1.疫情监测。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县级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有条件的乡镇卫⽣院要设置发热诊室,要加强预检分诊,落实发热患者闭环管理。要强化⾸诊医师负责制,加强流⾏病学史问诊和可疑病例早期识别。乡镇卫⽣院、村卫⽣室及个体诊所要提⾼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报告。乡镇卫⽣院要做好发热病⼈、新⼊院病⼈及陪伴的核酸⾤样,及时送有资质的第三⽅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检测机构要在6⼩时内反馈结果,阳性结果第⼀时间报送县卫⽣健康委和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县⼈民医院应当在病例或⽆症状感染者诊断后2⼩时内完成⽹络直报。

2.重点⼈群防控。落实农村地区⽹格化管理,乡镇(街道)、村委会要组织⼈员开展全⾯摸排,做好农贸市场⼯作⼈员、乡镇卫⽣院(社区卫⽣服务中⼼)医护⼈员和村医、春节返乡⼈员(特别是从事进⼝冷链⾷品相关⼯作和边境地区返乡⼈员)、外来⼈员、来⾃疫情中⾼风险地区⼈员、⼊境⼈员、外省市解除隔离⼈员等重点⼈群的信息登记和⽇常健康监测⼯作,督促重点⼈员落实戴⼝罩、勤洗⼿、⽤公筷等措施,返乡14天内做好⽇常健康监测,减少串门⾛动,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我隔离和报告。加强巡回检查,要动员群众共同防控,⼀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村委会报告,乡镇(街道)要⽴即组织核查,异常情况迅速如实详细上报。

3.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指定专⼈负责院感防控⼯作。各医疗机构要落实全员标准防护措施,加强⼿卫⽣,环境通风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进⼊医疗机构⼈员均佩戴⼝罩,测量体温,出⽰健康码或其他健康证明。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做好⼈流物流管控,减少⼈员聚集。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的患者,不得与普通患者共⽤相同医疗区域和医疗设备。乡镇卫⽣院等医疗机构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在接诊新冠肺炎可疑患者后,要尽快实施环境和设备消杀,防⽌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

4.重点场所防控。乡镇(街道)、村委会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内企业、风景区、民宿、餐馆、商超、药店、⽂化室、养⽼院、学校、幼⼉园、农贸市场、集市等⼈员聚集场所的⽇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作,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要全⾯规范重点场所机构管理,严格做好体温检测、定期消毒、⼈员限流等措施。要减少庙会集市、⽂艺巡演等活动,避免⼈群聚集。

5.爱国卫⽣运动。深⼊开展农村爱国卫⽣运动,积极发动农村群众,⼴泛开展农村地区卫⽣整治,尤其加强农村地区休闲娱乐室、公共卫⽣间等公共场所的卫⽣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着⼒完善公共卫⽣设施。提倡村民勤洗⼿、随⾝携带⼝罩并定期更换,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在⼈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封闭场所且与他⼈距离⼩于1⽶时应当佩戴⼝罩。开展病媒⽣物防制,清除病媒⽣物滋⽣地,降低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风险。

6.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通过有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宣传画、⼿机短信提醒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和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第⼀时间报告、就诊意识。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导养成勤洗⼿、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聚餐使⽤公筷、合理膳⾷、适度运动等卫⽣习惯和⽣活⽅式。倡导节庆⽂明新风,不⼤办婚丧嫁娶,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动,家庭聚餐10⼈以内,避免⼈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7.应急准备。乡镇(街道)、村委会要根据防控⼯作安排,储备好防控物资,做好应急演练,提升防控能⼒。尤其要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对两节期间的⼈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发⽣疫情后的⽣产⽣活保障等做好应对准备⼯作。

⼆、及时科学处置疫情

8.快速响应。⼀旦发现疫情,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即上报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和县卫⽣健康委,并积极配合做好应对⼯作。县卫⽣健康委接到报告后要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应对⼯作。县卫⽣健康委要⽴即组织县级专家现场指导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作。

9.精准管控。疫情发⽣后,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要在市级专家指导下,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管控区域范围可精准划⾄最⼩单元(如居民⼩区、楼栋、⾃然村组等),依法依规报市疫情防控⼯作领导⼩组批准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停业停学等措施。规范设置进村检疫点,落实出⼊⼈员测温、询问、登记、扫码、消毒等措施,并提前做好隔离期间村民的物资供应和医疗卫⽣保障⼯作。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协助做好新发现的核酸检测阳性者转运⼯作。

10.快速流调。快速组建县级现场流⾏病学调查队伍,在市级流⾏病学调查队伍指导下开展⼯作;乡镇(街道)、村委会和村医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病学调查。要加强部门间联动配合,传统流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场流调与核酸检测相结合,流调分析与临床诊治相结合,查⼈、查物、查环境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迅速开展流调溯源,争取最短时间摸清可能的感染来源,判定、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24⼩时内完成流⾏病学调查,将个案流⾏病学调查表以及流⾏病学调查报告进⾏⽹络报告。

11.扩⼤检测。县卫⽣健康委根据流⾏病学调查进展,边调查边检测,按照各地制定的⼤规模采样检测作战图的安排,快速组织开展核酸采样检测⼯作,根据⼈群可能感染的风险⾼低,按照密切接触者、重点⼈群、全体村民等顺序依次开展核酸检测筛查,及时发现并管控感染者;必要时组织开展多次核酸筛查。要边研判边检测,及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根据研判结果及时扩⼤采样范围,尽早排除潜在风险。

12.严格隔离。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等⼈群要严格实施隔离医学观察。原则上,县乡⼀级⼈员在县集中隔离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村⼀级⼈员可以实施居家单⼈单间隔离医学观察。对不满⾜居家隔离条件的⼈员,乡镇(街道)、村委会和村医要按照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要求,利⽤农村地区的闲置房等资源设置村级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要加强集中隔离场所管理,落实严格分区、定期消毒、定期核酸检测和个⼈防护等管理措施,要加强隔离对象的医疗保障、⽣活保障和⼼理疏导等⼯作。对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员,通过发放告知书、悬挂公⽰牌、每⽇上门等⽅式,强化落实单⼈单间隔离、体温监测等措施。要建⽴帮扶制度,由乡村、社区分别组建爱⼼服务队,主动问询、及时协调解决隔离⼈员困难。

13.集中救治。基层医疗卫⽣机构要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及时发现并转诊可疑病例。有条件的乡镇卫⽣院要在相对独⽴区域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可通过与其他医疗卫⽣机构或第三⽅检测机构合作等⽅式,对所有前来就诊的发热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和⾎常规检查服务。对于疑似病例和核酸检测阳性者要尽快安排救护车转运⾄县⼈民医院隔离、治疗;县卫⽣健康委应组织县级临床救治专家现场参与患者救治⼯作。疫情防控期间,县域内救护车归⼝⾄120急救中⼼统⼀调度。

14.环境消杀。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对公厕等易出现疫情传播的重点公共场所,制定专门的消毒⼯作⽅案,设⽴专门值班员,负责消毒和秩序管理⼯作。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症状感染者的⾏动轨迹进⾏全链条、彻底消杀。对⽣活垃圾应当消毒并外运集中处理,对隔离⼈员产⽣垃圾集中消毒、封存,由相关部门处理。

三、强化保障

15.强化组织保障。建⽴县级领导分包乡镇、乡镇⼲部分包村、村级⼲部分包户的三级⽹格分⽚包⼲机制,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制,强化冬春季、节假⽇等重点时段防控。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业部门主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个⼈和家庭⾃我管理责任。发挥村⼲部、⽹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作⽤。建⽴健全乡村公共卫⽣委员会,强化乡村卫⽣健康治理,组织村民开展卫⽣防疫⼯作。

16.落实应急保障。县⼈民政府负责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作的经费⽀持和物资保障,按照县城(农村)疫情防控应对实操指南要求,查漏补缺,加强能⼒储备,确保常态化条件下流调⼈员不少于30⼈,⽇核酸检测量不少于1000⼈份,防控物资满⾜30天运转需要,配齐⾜够的社区排查⼒量;尤其要提⾼县域内核酸检测能⼒,切实做到应

检尽检,愿检尽检,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检测结果。

17.强化救治保障。加强对乡镇卫⽣院和村卫⽣室医务⼈员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与院感防控培训。落实对⼝帮扶,建⽴⼆级医院与乡镇卫⽣院的对⼝帮扶关系,通过开展线上培训,派出专家现场指导,派出医疗⼒量到乡镇卫⽣院驻点⼯作等⽅式,提升乡镇卫⽣院能⼒。乡镇卫⽣院要加强对村卫⽣室的指导和巡查,不断提⾼其疫情防控⼯作⽔平。要落实村医培训,确保能及时识别疑似症状患者,及时送医排查。

18.完善预案⽅案。要结合农村地区特点,研判不同情形下农村地区的检测、隔离、流调、救治等能⼒需求,细化应急预案,拓展前期制定的疫情防控作战图,明确对⼝⽀援农村地区⼈员和设备安排,确保⼀旦发⽣疫情,⽀援⼒量能及时到位。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3

为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作,及时有效控制可能发⽣的秋冬季疫情,防⽌扩散和蔓延,根据《乐平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案暨应急处置预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案。

⼀、⼯作⽬标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精神,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抢抓当前疫情形势稳定向好的有利时机,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抓紧推进应对可能发⽣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全⾯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和扩散,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产⽣活秩序恢复。

⼆、⼯作原则

最近一些地方的疫情有所反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1

为做好社区“两委”换届中的疫情防控,确保换届⼯作平顺圆满,根据国家、省、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特制定如下⼯作⽅案。

⼀、防控组织管理

(⼀)做好防疫形势预判。街道⽂化卫⽣健康服务中⼼要及时将境外疫情情况、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疫情防控最新⼯作要求通报⾄各社区;街道社区“两委”换届领导⼩组和监督组分⽚包⼲做好社区“两委”换届疫情防控⼯作,合⼒做好疫情防控形势研判。

(⼆)加强疫情防控培训。街道⽂化卫⽣健康服务中⼼要在街道、社区两级换届会议上培训疫情防控要求,利⽤卫健⼯作例会对冬春季疫情防控和“两委”换届疫情防控进⾏培训。

(三)强化防控责任落实。各社区建⽴疫情防控领导⼩组,由包社区负责⼈任组长,换届前社区“两委”⼲部任成员,细化防控措施、明确应急队伍、联系⽅式。根据街道党⼯委统⼀部署,及时调配、储备防疫物资,并组织应急演练。

(四)做好常态预防监测。街道换届⼯作领导组、监督组和各社区换届⼯作⼈员,原则上不得离开本市,如特需离开必须提前报备,并履⾏好请销假⼿续;必须每⽇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可疑症状,不得上岗,及时就医排查,上岗前做好个⼈防护。

(五)做好⽇常消杀防控。各社区要做好办公室、会议室、公共活动区域的环境卫⽣⼯作,垃圾做到“⽇产⽇清”;垃圾池、公共厕所等重点场所要做到每⽇进⾏清洁消毒,会议室、办公室要保持通风,会前会后要及时清洁消毒。

⼆、参选⼈员健康监测

各社区以⼩区、村为⽹格,实施⽹格化管理,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指导⽹格员做好辖区内⼈员摸排⼯作,社区要建⽴外出务⼯⼈员返乡信息台账,对参选⼈员在选举前14天开展健康监测,了解掌握是否到过疫情中⾼风险地区以及是否有不适症状或连续3⽇以上健康状况异常的⼈员(包括:发热、乏⼒、咳嗽、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黄疸、⽪疹、结膜充⾎等疑似症状)。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2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作,严防散发病例传播扩散,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作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xx〕275号)要求,结合忠县实际制定本⽅案。

⼀、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

1.疫情监测。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县级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有条件的乡镇卫⽣院要设置发热诊室,要加强预检分诊,落实发热患者闭环管理。要强化⾸诊医师负责制,加强流⾏病学史问诊和可疑病例早期识别。乡镇卫⽣院、村卫⽣室及个体诊所要提⾼对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报告。乡镇卫⽣院要做好发热病⼈、新⼊院病⼈及陪伴的核酸⾤样,及时送有资质的第三⽅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检测机构要在6⼩时内反馈结果,阳性结果第⼀时间报送县卫⽣健康委和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县⼈民医院应当在病例或⽆症状感染者诊断后2⼩时内完成⽹络直报。

2.重点⼈群防控。落实农村地区⽹格化管理,乡镇(街道)、村委会要组织⼈员开展全⾯摸排,做好农贸市场⼯作⼈员、乡镇卫⽣院(社区卫⽣服务中⼼)医护⼈员和村医、春节返乡⼈员(特别是从事进⼝冷链⾷品相关⼯作和边境地区返乡⼈员)、外来⼈员、来⾃疫情中⾼风险地区⼈员、⼊境⼈员、外省市解除隔离⼈员等重点⼈群的信息登记和⽇常健康监测⼯作,督促重点⼈员落实戴⼝罩、勤洗⼿、⽤公筷等措施,返乡14天内做好⽇常健康监测,减少串门⾛动,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我隔离和报告。加强巡回检查,要动员群众共同防控,⼀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村委会报告,乡镇(街道)要⽴即组织核查,异常情况迅速如实详细上报。

3.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指定专⼈负责院感防控⼯作。各医疗机构要落实全员标准防护措施,加强⼿卫⽣,环境通风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进⼊医疗机构⼈员均佩戴⼝罩,测量体温,出⽰健康码或其他健康证明。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做好⼈流物流管控,减少⼈员聚集。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的患者,不得与普通患者共⽤相同医疗区域和医疗设备。乡镇卫⽣院等医疗机构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在接诊新冠肺炎可疑患者后,要尽快实施环境和设备消杀,防⽌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

4.重点场所防控。乡镇(街道)、村委会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内企业、风景区、民宿、餐馆、商超、药店、⽂化室、养⽼院、学校、幼⼉园、农贸市场、集市等⼈员聚集场所的⽇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作,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要全⾯规范重点场所机构管理,严格做好体温检测、定期消毒、⼈员限流等措施。要减少庙会集市、⽂艺巡演等活动,避免⼈群聚集。

5.爱国卫⽣运动。深⼊开展农村爱国卫⽣运动,积极发动农村群众,⼴泛开展农村地区卫⽣整治,尤其加强农村地区休闲娱乐室、公共卫⽣间等公共场所的卫⽣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着⼒完善公共卫⽣设施。提倡村民勤洗⼿、随⾝携带⼝罩并定期更换,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在⼈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封闭场所且与他⼈距离⼩于1⽶时应当佩戴⼝罩。开展病媒⽣物防制,清除病媒⽣物滋⽣地,降低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风险。

6.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通过有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宣传画、⼿机短信提醒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和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第⼀时间报告、就诊意识。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导养成勤洗⼿、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聚餐使⽤公筷、合理膳⾷、适度运动等卫⽣习惯和⽣活⽅式。倡导节庆⽂明新风,不⼤办婚丧嫁娶,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动,家庭聚餐10⼈以内,避免⼈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7.应急准备。乡镇(街道)、村委会要根据防控⼯作安排,储备好防控物资,做好应急演练,提升防控能⼒。尤其要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对两节期间的⼈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发⽣疫情后的⽣产⽣活保障等做好应对准备⼯作。

⼆、及时科学处置疫情

8.快速响应。⼀旦发现疫情,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即上报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和县卫⽣健康委,并积极配合做好应对⼯作。县卫⽣健康委接到报告后要迅速组织调派疫情分析、流⾏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社区防控等⼯作队伍开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离、定点医疗机构救治等应对⼯作。县卫⽣健康委要⽴即组织县级专家现场指导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作。

9.精准管控。疫情发⽣后,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要在市级专家指导下,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管控区域范围可精准划⾄最⼩单元(如居民⼩区、楼栋、⾃然村组等),依法依规报市疫情防控⼯作领导⼩组批准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停业停学等措施。规范设置进村检疫点,落实出⼊⼈员测温、询问、登记、扫码、消毒等措施,并提前做好隔离期间村民的物资供应和医疗卫⽣保障⼯作。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协助做好新发现的核酸检测阳性者转运⼯作。

10.快速流调。快速组建县级现场流⾏病学调查队伍,在市级流⾏病学调查队伍指导下开展⼯作;乡镇(街道)、村委会和村医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病学调查。要加强部门间联动配合,传统流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场流调与核酸检测相结合,流调分析与临床诊治相结合,查⼈、查物、查环境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迅速开展流调溯源,争取最短时间摸清可能的感染来源,判定、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24⼩时内完成流⾏病学调查,将个案流⾏病学调查表以及流⾏病学调查报告进⾏⽹络报告。

11.扩⼤检测。县卫⽣健康委根据流⾏病学调查进展,边调查边检测,按照各地制定的⼤规模采样检测作战图的安排,快速组织开展核酸采样检测⼯作,根据⼈群可能感染的风险⾼低,按照密切接触者、重点⼈群、全体村民等顺序依次开展核酸检测筛查,及时发现并管控感染者;必要时组织开展多次核酸筛查。要边研判边检测,及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根据研判结果及时扩⼤采样范围,尽早排除潜在风险。

12.严格隔离。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等⼈群要严格实施隔离医学观察。原则上,县乡⼀级⼈员在县集中隔离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村⼀级⼈员可以实施居家单⼈单间隔离医学观察。对不满⾜居家隔离条件的⼈员,乡镇(街道)、村委会和村医要按照县疫情防控⼯作领导⼩组要求,利⽤农村地区的闲置房等资源设置村级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要加强集中隔离场所管理,落实严格分区、定期消毒、定期核酸检测和个⼈防护等管理措施,要加强隔离对象的医疗保障、⽣活保障和⼼理疏导等⼯作。对于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员,通过发放告知书、悬挂公⽰牌、每⽇上门等⽅式,强化落实单⼈单间隔离、体温监测等措施。要建⽴帮扶制度,由乡村、社区分别组建爱⼼服务队,主动问询、及时协调解决隔离⼈员困难。

13.集中救治。基层医疗卫⽣机构要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及时发现并转诊可疑病例。有条件的乡镇卫⽣院要在相对独⽴区域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可通过与其他医疗卫⽣机构或第三⽅检测机构合作等⽅式,对所有前来就诊的发热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和⾎常规检查服务。对于疑似病例和核酸检测阳性者要尽快安排救护车转运⾄县⼈民医院隔离、治疗;县卫⽣健康委应组织县级临床救治专家现场参与患者救治⼯作。疫情防控期间,县域内救护车归⼝⾄120急救中⼼统⼀调度。

14.环境消杀。乡镇(街道)、村委会要对公厕等易出现疫情传播的重点公共场所,制定专门的消毒⼯作⽅案,设⽴专门值班员,负责消毒和秩序管理⼯作。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症状感染者的⾏动轨迹进⾏全链条、彻底消杀。对⽣活垃圾应当消毒并外运集中处理,对隔离⼈员产⽣垃圾集中消毒、封存,由相关部门处理。

三、强化保障

15.强化组织保障。建⽴县级领导分包乡镇、乡镇⼲部分包村、村级⼲部分包户的三级⽹格分⽚包⼲机制,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制,强化冬春季、节假⽇等重点时段防控。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业部门主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个⼈和家庭⾃我管理责任。发挥村⼲部、⽹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作⽤。建⽴健全乡村公共卫⽣委员会,强化乡村卫⽣健康治理,组织村民开展卫⽣防疫⼯作。

16.落实应急保障。县⼈民政府负责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作的经费⽀持和物资保障,按照县城(农村)疫情防控应对实操指南要求,查漏补缺,加强能⼒储备,确保常态化条件下流调⼈员不少于30⼈,⽇核酸检测量不少于1000⼈份,防控物资满⾜30天运转需要,配齐⾜够的社区排查⼒量;尤其要提⾼县域内核酸检测能⼒,切实做到应

检尽检,愿检尽检,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检测结果。

17.强化救治保障。加强对乡镇卫⽣院和村卫⽣室医务⼈员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与院感防控培训。落实对⼝帮扶,建⽴⼆级医院与乡镇卫⽣院的对⼝帮扶关系,通过开展线上培训,派出专家现场指导,派出医疗⼒量到乡镇卫⽣院驻点⼯作等⽅式,提升乡镇卫⽣院能⼒。乡镇卫⽣院要加强对村卫⽣室的指导和巡查,不断提⾼其疫情防控⼯作⽔平。要落实村医培训,确保能及时识别疑似症状患者,及时送医排查。

18.完善预案⽅案。要结合农村地区特点,研判不同情形下农村地区的检测、隔离、流调、救治等能⼒需求,细化应急预案,拓展前期制定的疫情防控作战图,明确对⼝⽀援农村地区⼈员和设备安排,确保⼀旦发⽣疫情,⽀援⼒量能及时到位。

小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方案篇3

为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作,及时有效控制可能发⽣的秋冬季疫情,防⽌扩散和蔓延,根据《乐平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案暨应急处置预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案。

⼀、⼯作⽬标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精神,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抢抓当前疫情形势稳定向好的有利时机,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抓紧推进应对可能发⽣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准备,全⾯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和扩散,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产⽣活秩序恢复。

⼆、⼯作原则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